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胃蠅蛆病
- 簡稱:馬餵蠅病
- 4種:紅尾胃蠅、鼻胃蠅
- 屬於:完全變態
簡介,特徵,
簡介
簡稱"馬餵蠅病".由雙翅目胃蠅屬(Gast-rophilus)各種幼蟲寄生於馬、驢、騾的胃腸道中引起。
特徵
由雙翅目、胃蠅科、胃蠅屬幼蟲寄生於馬屬動物胃腸道內所引起的一種慢性寄生蟲病。宿主高度貧血、消瘦、中毒、役力下降,重者衰竭死亡。
我國常見有4種:紅尾胃蠅、鼻胃蠅、獸胃蠅和腸胃蠅,形態基本相似,體長9-16mm,身上密布絨毛,口器退化,複眼、觸角小,產卵管向腹下彎曲。3期幼蟲粗長,分節明顯,前端稍尖,後端齊平。
屬完全變態,每年完成一個生活周期,雌蟲產卵於馬的肩、胸、腹、腿的被毛上,一生產卵700枚左右。卵多黏於毛上半部,每根毛一枚。經5d形成幼蟲,馬食入1期幼蟲,在口腔黏膜下或舌的表層組織內1個月蛻化為2期幼蟲,移行入胃,發育為3期幼蟲,翌年春發育成熟隨糞入土化蛹,後羽化成蠅。
我國普遍存在,流行於西北、東北、內蒙等地。乾旱、炎熱和管理不良及消瘦有利於本病流行。多發於5-9月。
腸胃蠅產卵於前肢球節及前肢上部、肩等處;鼻胃蠅產卵於下頜間隙;紅尾胃蠅產卵於口唇周圍和頰部;獸胃蠅產卵於地面草上。
成蟲產卵時,騷擾馬匹休息和採食。幼蟲寄生初期,引起口、舌和咽部水腫、炎症甚至潰瘍,表現咀嚼、吞咽困難、咳嗽、流涎。移行至胃及十二指腸,引起慢性或出血性胃腸炎,幼蟲吸血及蟲體毒素導致營養障礙,表現食慾減退、貧血、消瘦甚至衰竭等。幼蟲叮咬部位呈火山口狀。
秋冬定期驅蟲,加強管理。可用藥物有敵百蟲、伊維菌素、敵敵畏、二硫化碳、甲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