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神馬步,名為步,又稱“馬步”,馬之災神。歷代均有奉祀,以求免災。馬在歷史上為耕戰之必備,故中國古代對馬的崇奉與祭祀起源很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神馬步
- 又稱:“馬步”
- 釋義:歷代均有奉祀,以求免災
- 出處:《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
《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載,早在周代,官方就規定了祭祀馬神的制度。春祭馬祖,馬祖古人指天駟星,即房星。《孝經說》:“房為龍馬”,即古代傳說中的瑞馬、俊馬。故房星為馬祖。夏祭先牧,先牧即最早騾化野馬之神;秋祭馬社,馬社是廄中之土示,“阜廄所在,必有神焉。”冬祭馬步,馬在廄,必存其神,使不為災,故冬祭馬步神。隋制以四時祭馬神。隋煬帝大量七年(611年),設壇祭馬祖,命有司祭先牧及馬步。唐制以四時祭馬神,四時之祭,並於大澤。遼代亦有馬神祭典,聖宗統和十六年(998年)五月,祭白馬神。宋代以馬祖等馬神祭典為小祀。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帝命築壇於後湖祭祀馬祖、先牧、馬社、馬步諸神。洪武四年,蜀地明升獻良馬十匹,帝又命祭祀馬祖。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即命在蓮花池建馬神祠,由官方禮祭。明初養馬本是官牧,國家設有太僕寺、行太僕寺、苑馬寺和群牧監等機構,專門管理馬政,由軍隊養牧。後則“編民養馬”,論戶養馬,稱為“馬戶”,所養之馬瘦或死或末懷上駒,皆受處罰,以致民間的馬神崇奉十分盛行,加之官方提倡,馬神廟遍布各地。至清代,規定農曆六月二十三日為馬神祭日,“凡營伍及武職,有馬差者,蓄養車馬者,均於二十三日以羊祭之。”民間馬神亦被簡化,稱為馬王、馬明王。馬王在教不享黑牲肉,祭品只用羊,其像四臂三目,民間有俗語謂“馬王爺三隻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