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病毒性動脈炎

馬病毒性動脈炎

馬病毒性動脈炎(Equine viral arteritis,簡稱EVA)是由馬動脈炎病毒(Equine arteritis virus,簡稱EAV)引起、馬的一種常見病害。病馬體溫升高,步態僵硬,驅乾和外生殖道水腫,眼周圍水腫,鼻炎和妊娠馬流產。

馬病毒性動脈炎是通過呼吸道和生殖器官傳播的一種急性傳染病。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將此病列為二類傳染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動物檢疫疫病名錄》規定的二類動物傳染病。

預防該傳染病應避免病馬的流通和進入,保證中國馬匹的健康,關注養殖實際以及疫病最新流行動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病毒性動脈炎
  • 外文名:Equine viral arteritis
  • 別名:流行性蜂窩織炎
  • 病原:馬動脈炎病毒
  • 危害物種:馬
病害學史,病原特徵,病原分類,形態特徵,為害症狀,流行情況,診斷方法,臨床診斷,實驗室檢測,防治措施,預防措施,治療措施,

病害學史

1953年,首先在美國俄亥俄州發現馬病毒性動脈炎,Doll等人從馬流產胎兒中分離出病毒,並定為Bucyrus株。
已報導分離出病毒的國家有瑞士、波蘭、奧地利加拿大,其抗原性均與Bucyrus株一致。
還有一些國家如英國、日本、法國、西班牙、愛爾蘭葡萄牙、前南斯拉夫埃及、衣索比亞、摩洛哥、墨西哥、德國、瑞士、伊朗丹麥澳大利亞新西大利等國經血清學調查證實有本病存在。

病原特徵

病原分類

EAV與乳酸脫氫酶增高症病毒(LDV)豬呼吸與繁殖綜合徵病毒(PRRSV)猿出血熱病毒(SHFV)同屬於最近新成立的套氏病毒目、動脈炎病毒科、動脈炎病毒屬。

形態特徵

EAV粒子呈球形,直徑50~70納米,沉降係數為2248S。在糖CsCI密度梯度中的浮力密度分別為1.13~1.17克/立方厘米和1.17~120克/立方厘米。核衣殼立體對稱,直徑約35納米,沉降係數為158S。外有一層12~15納米厚的囊膜,其表面有12~15納米的環狀纖突,並有蜂窩狀的表面結構。
病毒基因組為單拷貝線狀正股RNA,長約13~15(不包括長的polyA尾時為12704核苷酸)。分子量4110~4.310沉降係數為48S,5’端有帽子結構,3’端有polyA尾巴。基因組RNA有感染性,在感染起始階段,病毒基因組可以直接作為mRNA,翻譯病毒所需的酶(非結構蛋白)。
馬病毒性動脈炎
馬動脈炎病毒顆粒
a)EAV的電子顯微照片、b)EAV顆粒的示意圖

為害症狀

馬病毒性動脈炎潛伏期為2~10天,多呈急性經過,病馬最初表現為發熱及流出漿液性鼻液,隨後眼臉水腫,大量流淚,鼻黏膜充血,結膜炎以及白細胞減少。病馬常出現出全身衰竭,呼吸困難、厭食、萎頓、腹痛、腹瀉、減重和脫水,還可能出現角膜炎、羞明、黃痘和四肢、腹下乳房及陰囊部的浮腫。妊娠母馬常流產,流產率可達90%以上,流產發生在感染後的10~33天流產通常出現在臨床發病期或恢復早期,胎兒常在發生流產之前就已死亡。人工感染可導致死亡,幼駒表現比較嚴重,自然發病者死亡率較低。
馬病毒性動脈炎
為害症狀
a)黃痘、b)羞明、c)白細胞減少、d)四肢浮腫、e)角膜炎、f)陰囊部浮腫、g)胎兒流產

流行情況

病馬的眼分泌液、鼻液、唾液、精液、血液、流產胎兒的胎液和各種組織內均含有病毒,病毒由類便、尿、鼻液、眼淚排出,通過飼料、飲水、環境傳染於易感馬或通過氣霧,被易感馬吸入後引起傳染,配種也能傳染。

診斷方法

臨床診斷

大多數自然感染的患病馬呈亞臨床感染症狀,典型症狀是發熱,一般感染後3~14天體溫升高達41℃,並可持續5~9天,伴隨厭食、四肢嚴重水腫,後期皇炎、結膜炎、皮膚疹塊等症狀。死亡病例最主要的剖檢變化是全身較小動脈管內肌層細胞壞死、內膜上皮的病變導致特徵性的出血和水腫以及血栓形成和梗死根據EVA流行病學特點、臨床症狀和病理解剖變化特徵等可初步診斷因EVA在臨床上無法與其他呼吸系統和全身性馬疾病進行區分,與馬傳染性貧血、馬腦病病毒感染、非洲馬病發熱、亨德拉病毒感染等臨床症狀相似,需經實驗室病原學和血清學檢測後確診。

實驗室檢測

病毒分離與鑑定是檢測EVA最可靠、確切的方法。用於分離EVA的細胞主要有兔腎細胞RK—13、馬皮膚細胞E.ermNBL6、猴腎細胞Vero、馬腎細胞以及BHK—21細胞等。通過細胞病變(CPE)圓縮、脫離、裂解等情況來判定病毒分離陰陽性,還要結合微量血清中和試驗、螢光RT一PCR方法等對分離的病毒進行鑑定。
血清學方法是主要的檢測方法。瓊脂糖凝膠免疫擴散試驗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適用於EVA病原的普查,有出現非特異性反應的可能,需對陽性樣品進行進一步的病原或核酸檢測、病毒中和試驗驗證OIE推薦的病毒中和試驗(VN)作為國際貿易指定試驗,可用於確診可疑病馬,也可用於篩檢種公馬的感染情況和決定是否需要分離病毒。VN方法操作複雜,耗時長,不適用於大規模樣品檢測,但是當各種檢測方法出現檢測結果不一致時,病毒中和試驗作為最終的判定方法。
分子生物學方法套用也較為普遍。國內外許多學者進行以精液、鼻汁及分泌物拭子和血液為樣品的多種PCR檢測技術的研究,已經建立常規RT一PCR,套式RT—PCR,螢光定量PCR及單管實時TagMan探針TR—PCR方法等。PCR方法具有快速、準確、高度敏感的優勢,而且通過進一步的序列分析,能夠確定分離毒株的不同表型或親緣關係,有助於追蹤溯源。

防治措施

預防措施

避免病馬的流通和進入
由於該病在歐美等國家呈現高髮狀況,所以在馬匹引進時一定要保證馬匹不能來自疫區。當前中國馬匹患病的風險較低,雖然有部分地區馬群中存在陽性馬,但是整體的防控形勢還比較好,因此一定要關注馬匹的流通嚴防馬病的進入和傳播,保證中國馬匹的健康,關注養殖實際以及疫病最新流行動態要根據馬匹的養殖實際,結合流行病學調查、專項監測等工作,掌握馬病毒性動脈炎在中國的分布狀況對馬匹集中養殖的區域以及易流行地區,做好監測工作。重視馬病毒性動脈炎的流行和傳播,依靠普查、主動監測、被動監測等多種方式,及時準確的掌握馬屬動物生長狀況以及疫病流行現狀,降低疫情出現和傳播的風險。
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措施
要在實際飼養工作時,依靠科學管理,健康飼養,有效降低疫病的發病和傳播幾率。依靠完善生物安全措施的採取,有效控制馬病毒性動脈炎的傳播。嚴格控制病毒攜帶動物,重點關注病毒攜帶種馬,切斷傳播途徑,創造良好養殖生長環境。加強出入境檢驗檢疫工作,避免的疫情入境。針對患病陽性馬,要採取隔離措施,封鎖疫區,禁止病馬和其他健康馬接觸。並對其生活環境以及生活用具等做徹底的消毒。日常飼養過程中,還需做好免疫接種工作,在健康馬的體內形成抗體,抵禦病毒侵襲。

治療措施

急性期病馬一般都能康復,對發熱期病馬通常採用對症療法。體溫升高會損及公馬精子,使受精能力下降,應以非類固醇抗炎藥退燒。Little等最新證實對慢性感染公馬給予睪丸激素,可以直接或間接調節EAV的存在。另一些學者同樣發現在公馬的副性腺中EAV的存在依賴於睪丸激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