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甲子根(中藥)

馬甲子根(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馬甲子根,中藥名。為鼠李科植物馬甲子Paliurus ramosissimus (Lour.) Poir.的根。分布於西南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具有祛風散瘀,解毒消腫之功效。常用於風濕痹痛,跌打損傷,咽喉腫痛,癰疽。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馬甲子根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鼠李目
  • :鼠李科
  • :馬甲子屬
  • :馬甲子
  • 採收時間:全年采根
  • 毒性:無毒《四川中藥志》
  • 貯藏:存放於乾燥處
別名,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炮製,形態特徵,生長環境,性狀鑑別,藥理作用,現代套用,相關論述,附註,

別名

竻子、雄虎刺、石刺木、鳥刺仔、白棘、仙姑簕、馬甲棗、鐵理風、鐵菱角。

入藥部位

根。

性味

味苦,性平。

歸經

歸肺、胃、肝經。

功效

祛風散瘀,解毒消腫。

主治

風濕痹痛,跌打損傷,咽喉腫痛,癰疽。

相關配伍

1、治風濕痛:馬甲子根浸酒。內服外擦。(《廣西中藥志》)
2、治類風濕性關節炎:馬甲子、地梢花、絡石藤各30g。煎服。(《安徽中草藥》)
3、治勞傷出血:馬甲子根、紫葳、烏蘞莓各30g。浸酒1000ml。每日3次,每次10ml。(《湖南藥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

炮製

一、採集加工
全年采根,曬乾。
二、炮製方法
揀除雜質,洗淨,略浸,悶潤,切片,曬乾。

形態特徵

灌木,高達6m。小枝褐色,被短柔毛。葉互生;葉柄長5-9mm,被毛,基部有2個紫紅色針刺,長0.4-7cm;葉片紙質,寬卵形、卵狀橢圓形或圓形,長3-7cm,寬2-5cm,先端鈍或圓,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稍偏斜,邊緣具細鋸齒,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無光澤,兩面沿脈被棕褐色短柔毛或無毛,基出脈3條。花兩性,聚傘花序腋生,被黃色絨毛,花小,直徑6mm,黃綠色;萼片5,三角形,長2mm;花瓣5,匙形,短於萼片;雄蕊5,與花瓣等長或略長於花瓣;花盤圓形,邊緣5或10齒裂;子房3室,花柱3深裂,柱頭球形。核果杯狀,被黃褐色或棕褐色絨毛,周圍具木栓質3淺裂的窄翅,直徑1-1.7cm,長7-8mm。種子紫紅色或紅褐色,扁圓形。花期5-8月,果期9-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000m以下的山地或曠野,野生或栽培。分布於西南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性狀鑑別

根呈圓柱形,上部較粗壯,下部有分枝。表面灰黃色,有細縱皺紋,有時殘留鬚根。質堅硬,難折斷。氣無,味微苦、微酸澀。

藥理作用

1、鎮咳祛痰作用。
2、毒性:毒性低,使用安全。

現代套用

現代常用於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咽喉炎等。

相關論述

《全國中草藥彙編》:“祛風止痛,解毒。治感冒發熱,胃痛。”

附註

馬甲子的葉、果(稱“鐵籬笆果”)亦供藥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