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馬球圖(馬球圖)

唐馬球圖

馬球圖一般指本詞條

馬球圖為唐朝的文物,1971年出土於陝西省乾縣章懷太子李賢墓,畫面高229厘米,寬688厘米。現收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唐馬球圖
  • 出土地點陝西省乾縣章懷太子李賢墓
  • 館藏地點:西安市雁塔區小寨東路91號
  • 所屬年代:唐
  • 所屬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
  • 所屬地區:陝西西安
詳細信息,文物鑑賞,

詳細信息

圖繪於墓道西壁。有20餘騎馬人物,均著深淺兩色窄袖長袍,戴幞頭,穿黑靴。壁畫突出五個持偃月球杖的騎者驅馬搶球。前一騎作反身擊球狀,其餘縱馬迎擊。後10餘騎人馬,行者騎棗紅馬,或山間奔行,或馳騁騰空。止者著綠色長袍,紅翻領,佇目凝神,無球杖。背景襯起伏山巒,五顆孤零零的古樹點綴在空曠的畫面上,與墓道東壁的“出行圖”中的古樹遙相對應。此圖是有關馬球運動最早的形象資料。

文物鑑賞

在墓道西壁白虎之後,是長約9米的馬球圖,因畫面巨大,揭取時將其分割成了5塊。圖中二十多名騎馬者有手持鞠杖激烈擊球者,有馭馬快騎奔向賽場者,亦有數十名騎手尾隨其後,等候上場,最後繪有五棵古樹點綴曠野。圖中未見球門,而是處於以青山古樹為背景的山間曠地,由此分析不是正規的比賽,可能是出行途中或打獵之餘閒暇之際幾人隨意組合的練習。
唐馬球圖(局部)唐馬球圖(局部)
唐馬球圖(局部)中以前面五位騎手擊球的場面最為精彩,場面上人物雖然不多,但競爭相當激烈,騎手穿兩種不同顏色的服飾,有雙手握桿作反身擊球的,有揚起球桿準備擊球的,有手握韁繩直奔馬球的,有馳騁騰空的,亦有注目等候的。可謂靜中有動,動中有靜。這種將動與靜如此和諧的搭配在一起,充分顯示出唐朝畫工高超的繪畫技巧和獨具匠心的藝術構思。整個布局安排的緊張而有序,真正達到了“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的藝術效果。全圖有起有伏、疏密相間、錯落有致,非常成功的呈現出一種和諧的韻律之美。圖中無論是人、馬的細部描繪,還是山石古樹的粗狂勾勒,都能給人一種古樸典雅的美感。
打馬球(polo),興起於唐代初期,唐代文獻稱作擊球。關於馬球傳播的線路,有傳自西域波斯西藏等幾種觀點。一般認為馬球源自波斯,後經西域地區傳入中國。當時在皇帝的倡導下,馬球運動很快得以盛行,歷經宋、金、元、明,在明末清初逐漸退出中國的競技舞台。
馬球運動在唐代之所以深受人們的喜愛,除了它是一項高雅、有趣和富有挑戰性的娛樂活動外,還因為它是一項帶有濃厚軍事色彩的運動。唐閻寬在《溫湯御球賦》中說:馬球“善用兵之技也,武由是存,義不可舍”。在太平盛世的年代,皇帝提倡這項運動應該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參賽者在馬球場上相互配合、馳騁拼搏,無疑是體力、技能與智謀的綜合競爭。
隨著馬球運動的日益盛行,馬球場的建設也不斷引起人們的重視,使之逐步得到發展與完善。唐朝前期,以梨園球場最為聞名,後期則以含光殿球場著稱,1956年西安北郊唐大明宮遺址就出土刻有“含元殿及球場等,大唐大和辛亥已未年”的石碑。據李肇《國史補》、《資治通鑑》記載,在唐代後期甚至還出現了別具一格的“燈光球場”和“草地球場”。
唐代盛極一時的馬球運動也為詩人和藝術家提供了生動的創作題材,有關吟詠馬球運動的詩詞比比皆是,另外在陶俑、銅鏡、畫像磚等文物中均有表現馬球運動的。最近在陝西省富平縣唐高祖獻陵陪葬墓之一的李邕墓內又發現一馬球圖壁畫。章懷太子李賢墓中的馬球圖以其場面之宏偉,構圖之絕妙被定為國寶壁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