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康市(馬爾康縣)

馬爾康市

馬爾康縣一般指本詞條

馬爾康市,藏語意為“火苗旺盛的地方”,引申為“興旺發達之地”,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轄縣級市,亦是該州首府。位於青藏高原南緣,在四川盆地西北部,北靠阿壩、紅原大草原,南與臥龍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小金四姑娘山緊鄰,距離省會成都市365千米,面積6633平方千米,市中心位於東經102°13′,北緯31°55′。截至2022年10月31日,馬爾康市轄3個鎮,10個鄉。市人民政府駐馬爾康鎮達薩街415號。截至2022年底,馬爾康市戶籍人口總數52685人。

馬爾康市是以原嘉絨18土司中卓克基、松崗、黨壩、梭磨四個土司屬地為雛形建立起來的,亦稱“四土地區”。馬爾康市是嘉絨藏區的核心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人文旅遊資源。馬爾康市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的土司衰亡的地方,該地區的土司歷史有著耐人尋味的魅力,具有地方特色與深厚歷史積澱的民居建築、歌舞節慶等形成了民族民俗旅遊資源。

截至2022年底,馬爾康市戶籍人口總數52685人。2022年,馬爾康市地區生產總值(GDP)46.8921億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爾康市
  • 外文名:Barkam City
  • 行政區劃代碼:513201
  • 行政區類別:縣級市
  • 所屬地區: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 地理位置:青藏高原南緣,四川盆地西北部
  • 面積:6633 km
  • 下轄地區:3個鎮,10個鄉
  • 政府駐地:馬爾康鎮達薩街415號
  • 電話區號:0837
  • 郵政編碼:624000
  • 氣候條件:高山峽谷立體氣候
  • 人口數量:52685 人(截至2022年)
  • 著名景點昌列寺大藏寺卓克基土司官寨
  • 車牌代碼:川U
  • 地區生產總值:468921 萬元(2022年)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土壤,水文,自然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人口,政治,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社會事業,教育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歷史文化,文物,非遺,民族風情,風景名勝,

歷史沿革

古為冉公式之地。
秦朝,屬湔氐道轄地。
兩漢,隸屬汶山郡。
唐、宋時期,曾屬羈糜32州。
明朝永樂年間,屬雜谷安撫司。
清朝乾隆時屬理番直隸廳,嘉慶時屬雜谷直隸廳。
民國,屬理番縣(理縣)。
1950年12月,茂縣專暑派工作團深入四土地區(馬爾康境域內原系梭磨土司的部分屬地和卓克基、松崗、黨壩土司所轄地,故有“四土地區”之稱),成立了四士和綽斯甲地區臨時工作委員會。
1951年8月,四土地區宣告和平解放;9月,成立了四土阿壩綽斯甲臨時軍政委員會。
1953年4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批准設立四川省藏族自治區馬爾康辦事處。
1956年4月2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正式建立了馬爾康縣。
2015年10月,馬爾康縣撤縣建市。

行政區劃

截至2022年10月31日,馬爾康市轄3個鎮,10個鄉。市人民政府駐馬爾康鎮達薩街415號。
鄉鎮名稱
所轄區域
馬江社區、美谷社區、達薩社區、阿底村、查北村、牧業村、俄爾雅村、莫拉村、英波洛村、本真村、鄧家村、納足村、西索村、查米村
松崗村、蒲爾瑪村、直波村、哈飄村、丹波村、洛威村、莫斯都村
沙爾宗村、哈休村、呷博村、從恩村、米亞足村、核爾椏村
馬塘村、色爾米村、代修村、木爾溪村、古爾溝村、毛木初村
加達村、色理村、饒巴村、木爾基村、溫古村、英戈洛村、大石凼村、年克村、石廣東村
格爾威村、尕蘭村、石果壩村、銀郎村、石加友村、高爾達村、地拉秋村、黨壩村
板德龍村、木爾多村、斯米村、斯鳥村、騰古村
蒲志村、大西村、蒲市口村、孔龍村、石江咀村、白莎村、拔爾巴村、大壩口村、牧業村、神山村
尕渣村、尕腳村、石木榴村、木爾渣村、蒙岩村、乾木鳥村、二茶村
春口村、打扒村、德爾巴村、青坪村
雅爾珠村、達維村、黃椏村、伍都村、牧業村
斯尼村、代基村、呷秋里村、科拉機村、珠林村、寶岩村、沙佐村、斯拉爾底村
巴郎村、中熱村、色江村、木郎村、牛里村、果爾桑村、居里日崗村、若古村
馬爾康市
馬爾康市地圖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馬爾康市位於青藏高原南緣,在四川盆地西北部,北靠阿壩、紅原大草原,南與臥龍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小金縣四姑娘山緊鄰,距離省會成都市365千米,面積6633平方千米,市中心位於東經102°13′,北緯31°55′。
馬爾康市

地形地貌

馬爾康市地處川西北高原南端,屬高原峽谷區,地勢由東北向西南逐漸降低,屬低緯度、高海拔的特殊地理。地質構造複雜,地層多為三迭系砂岩、板岩和變質岩等。境內最高峰海拔達5000米左右,最低谷地海拔在2300米左右。

氣候

馬爾康市屬高山峽谷立體氣候,具有“冬乾夏濕、雨熱同季、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的特點。

土壤

馬爾康市境內土壤主要為山地灰褐土、山地棕壤土、山地褐色土、山地棕褐土、山地高山草甸土等。

水文

梭磨河由馬爾康市東部入境,在熱腳與腳木足河交匯,境內流長91千米。
茶堡河發源於梭磨鄉北部大青坪,由東向西在龍頭灘匯入腳木足河,長67千米。
腳木足河(又名麻爾曲和草登河)源於青海省班瑪縣境內,由阿壩縣入馬爾康市西北境,於可爾因與杜柯河匯合後經黨壩入金川縣境,境內流長124千米。

自然資源

水資源

馬爾康市境內有豐富的水資源,境內湖泊羅列。市域樹枝狀水網密布(共有3河69條溪),溪河高度發育,河谷幽深,水流湍急,落差大,流域廣。水能理論蘊藏量達720萬千瓦。馬爾康市河流分屬1個水資源一級流域(長江區),1個水資源二級流域(岷沱江),1個水資源三級流域(大渡河),流域面積為27437.36平方千米。

土地資源

馬爾康市草原面積427.74萬畝,其中,可利用面積371.91萬畝。“兩化三害”面積中,尚無草原沙化退化現象,鼠害面積20.83萬畝。
2022年年末,馬爾康市森林面積228993.06公頃,森林覆蓋率為34.56%。轄區內有自然保護區1個,保護區面積31600公頃。

生物資源

馬爾康市域內高山峽谷森林茂密,森林面積342.69萬畝,主要樹種有冷杉、雲杉、落葉松以及樺、高山櫟等。高山密林棲息著國家級保護動物金錢豹、白唇鹿、梅花鹿、扭角羚等,還有國家級珍稀禽類。據1985年中藥材資源普查表明,馬爾康市有野生中藥材1303種,分屬200科、596屬,有全國重點普查中藥材130種(占43%),資源蘊藏量2300萬公斤,素有“天然藥庫”之稱。常年出產的名貴中藥材有麝香、鹿茸、熊膽、牛黃、蟲草、川貝母;大宗中藥材有羌活、獨活、大黃、秦艽、木香、黨參、當歸、黃芪、赤芍、五加皮、甘松、鐵棒槌等30餘種。

人口

2022年年末,馬爾康市戶籍人口總數52685人,其中:男性27074人,女性25611人;城鎮人口23155人,鄉村人口29530人;藏族42684人、羌族1575人、回族560人、漢族7715人,藏族、羌族、回族、漢族占總人口的比重分別為81.0%、3.0%、1.1%、14.6%。
2022年年末,馬爾康市常住人口為6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4.53%。人口出生率為7.53‰,人口死亡率為4.8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72‰。

政治

代市長:蔣剛
副市長:倪勇

經濟

綜述

根據阿壩州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結果,2022年馬爾康市地區生產總值(GDP)46.892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21年增長1.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7269億元,增長4.1%;第二產業增加值2.8101億元,下降0.4%;第三產業增加值39.3551億元,增長1.6%。三次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22.2%、-1.5%和79.3%;分別拉動經濟成長0.38個百分點、下降0.03個百分點和增長1.35個百分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80848元。三次產業結構為10.1:6.0:83.9。
經阿壩州統計局統一核算,2022年馬爾康市實現民營經濟增加值15.3375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2021年增長1.1%,民營經濟占地區生產總值為32.7%,民營經濟貢獻率21.4%,拉動經濟成長0.36個百分點。
2022年,馬爾康市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3.8297億元,比2021年增長21.3%。其中: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63.1097億元,增長21.8%。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3.0841億元,比2021年同期下降10.4%。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比2021年下降8.9%,第二產業投資比2021年增長32.9%,第三產業投資比2021年增長5.6%。三次產業投資比例為0.4:63.3:36.3。分構成看:建築安裝工程投資比2021年增長21.3%。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比2021年下降74.1%;其他費用投資比2021年增長35.1%。全年計畫總投資500萬元以上施工項目74個,比2021年增長23.3%(其中:計畫總投資5000萬元以上項目22個,新開工14個)。
2022年,馬爾康市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8.022億元,比2021年增長4.6%。其中:稅收性收入1.9359億元,增長2.7%。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8.8693億元,比2021年增長9.9%。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下降17.8%,衛生健康支出增長27.9%,社會保障支出增長13.3%,教育支出增長28.3%,節能環保支出增長17.0%,

第一產業

2022年,馬爾康市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8.4282億元,比2021年增長4.2%;其中農業產值1.9761億元,增長1.1%;林業產值3158萬元,增長13.1%;牧業產值5.7463億元,增長5.1%;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活動產值3900萬元,增長4.3%。
2022年,馬爾康市全年糧食播種面積3958公頃,與2021年持平;糧食產量9652噸,下降0.06%。中藥材播種面積81公頃,比2021年下降29.6%;中藥材產量312噸,比2021年下降36.3%。蔬菜及食用菌播種面積847公頃,比2021年增長1.6%;蔬菜及食用菌播種產量3.3705萬噸,比2021年增長0.6%。
2022年,馬爾康市全年出欄各類牲畜5.7956萬頭(只),其中:生豬出欄1.8040萬頭,牛出欄3.6683萬頭,羊出欄3233隻。全年家禽出欄6.6003萬隻。年末,各類牲畜存欄17.5453萬頭(只、匹),其中:豬存欄2.9370萬頭,牛存欄14.1277萬頭,羊存欄4806隻。全年肉類總產量3090噸,其中:豬肉產量1297噸,牛肉產量4641噸,羊肉產量59噸,禽肉產量93噸;全年奶類產量1.0257萬噸。
2022年年末,馬爾康市耕地有效灌溉面積達1506公頃;農業機械總動力達8.14萬千瓦;全年農村用電量1886萬千瓦時。

第二產業

2022年,馬爾康市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6967億元,比2021年增長6.9%,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13.3%,拉動經濟成長0.2個百分點。工業化率為3.6%。
2022年年末,馬爾康市規模以上企業5戶,實現總產值2.1898億元,比2021年增長30.3%;實現增加值6037萬元,比2021年增長15.9%;其中:製造業增加值增長20.7%,電力及供應業增長7.9%。主要產品中:發電量17206萬千瓦時,比2021年增長12.9%;工業矽3191噸,比2021年增長2.9%;混凝土23.3443萬立方米,比2021年增長68.8%。
2022年,馬爾康市規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0270億元,同比增長31.6%。工業品產銷率96.87%。年末資產總額達12.2278億元,全年虧損額達3092萬元。
2022年,馬爾康市全年實現建築業增加值1.2150億元,比2021年下降8.2%。年末,全市具備資質等級的建築業企業16戶,實現建築業總產值1.9079億元,比2021年下降53.4%,實現竣工產值7824萬元,比2021年下降58.0%,完成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35萬平方米,比2021年下降66.8%。

第三產業

2022年,馬爾康市實現服務業增加值39.3551億元,比2021年增長1.7%。其中: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1.3488億元,比2021年下降0.6%;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1.0432億元,增長13.4%;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1.6505億元,下降18.6%;金融業增加值8.3733億元,增長7.6%;房地產業增加值1.5146億元,增長5.4%;其他服務業增加值25.0773億元,增長0.7%。全年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比2021年增長6.4%。
2022年,馬爾康市全市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9戶,實現營業收入13.2638億元,比2021年增長6.4%。
2022年年末,馬爾康市有固定電話用戶2.7737萬戶,行動電話用戶7.4171萬戶,網際網路用戶3.9587萬戶,郵電業務總量達1.7519億元。全年全市快遞企業完成快遞業務量11.38萬件,完成快遞業務收入253萬元。郵政局所網點15個,農村投遞線路4條。
2022年,馬爾康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2478億元,比2021年下降3.9%。按經營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8.3676億元,比2021年下降4.1%,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8802億元,比2021年下降2.8%。按國民經濟行業分:批發業消費品零售額7107萬元,比2021年下降3.2%;零售業消費品零售額6.6197億元,比2021年下降1.2%;住宿業消費品零售額5910萬元,比2021年下降17.7%;餐飲業消費品零售額2.3264億元,比2021年下降7.3%。
2022年,馬爾康市全年旅遊人次達149.48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2.2770億元,分別比2021年下降0.3%和1.7%。
2022年年末,馬爾康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達258.9億元,比2021年增長6.0%;其中:住戶存款餘額48.84億元,增長18.4%;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達147.45億元,比2021年增長30.2%。
2022年,馬爾康市全年證券交易量達25.67億元,比2021年下降32.4%。
2022年,馬爾康市全年保險機構保費收入達1.5054億元,比2021年下降18.6%;保險賠付支出5644萬元,比2021年下降38.6。
馬爾康市(馬爾康縣)
馬爾康市夜景

交通運輸

2022年年末,馬爾康市行政區劃面積內公路總里程達1253千米,其中等級公路1132千米。全年公路旅客客運量8.7萬人,旅客周轉量1271.4萬人千米;公路貨運量84.88萬噸,貨運周轉量19573萬噸千米。年末有公車路數1路,實有公交運營車輛29輛,全市行政村客運班車通達率100%。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22年年末,馬爾康市有普通小校12所,專任教師454人,在校生3911人;普通中校4所,專任教師398人,在校生3562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專任教師6人,在校生4人;中等職業學校2所,專任教師92人,在校生934人;幼稚園35所,專任教師143人,在園幼兒2010人。

醫療衛生

2022年年末,馬爾康市有衛生機構129個(含村衛生室94個),其中:醫院、衛生院17個,婦幼保健站2個,采供血機構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個,個體診所12個。年末衛生機構擁有床位924張,衛生技術人員1114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399人,註冊護士445人。

社會保障

2022年年末,馬爾康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286元,增長4.7%;全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9485元,增長3.9%.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44821元,高於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水平3042元,比2021年增收1885元,增長4.4%;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6450元,比2021年增長3.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28元,高於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水平467元,比2021年增收993元,增長5.6%;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1834元,比2021年增長5.2%。
2022年,馬爾康市新增城鎮就業人數560人,開發公益性崗位330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65%。
2022年年末,馬爾康市轄區內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達42846人(其中:州本級30382人)。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參保人數達21011人。參加醫療保險人數達76276人(其中:州本級人數32738人),其中:參加職工醫療保險人數18623人(其中: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本級12258人),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34890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13790人(其中: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本級8955人)。
2022年年末,馬爾康市有2593人納入城鎮低保,4640人納入農村低保。年末有特困人員448人,其中集中供養人數85人。
馬爾康市(馬爾康縣)
馬爾康市

歷史文化

文物

卓克基土司官寨,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市,建築坐西北朝東南,由四組碉樓組合為封閉式四合院,體現出鮮明的藏族石碉古建築風格。官寨內,每個樓層都採用迴廊,迴廊外用窗花做裝飾,整棟建築為穿斗式結構,未用一釘一鉚,表現了高超的建築藝術,被譽為“東方建築史上的一顆明珠”。作為紅軍長征過草地前的最後一站,1935年7月,毛澤東同志及中央機關長征途中曾在官寨住宿一周,在官寨二樓召開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通過了《告康藏西番民眾書》。1988年,卓克基土司官寨被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直波碉樓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市松崗鎮,西距市區十五千米。
直波北碉:位於河谷一級平地上,平面外呈八角形,內呈圓形,整體由下往上漸內收成錐體,占地面積37.6平方米,碉樓的單邊長度1.42-1.75米不等,碉樓通高43米,分十三層,碉樓內各樓層以小圓木鋪墊,其上用木柴平鋪密集,木柴上用枝椏,然後鋪黃泥,逐層錘打堅實,夯打堅實後大約厚尺許,按勢有傾斜度,每層間以木梯通上下。其底層為全封閉式,二層處設出入門,三、四層以上設藏式斗窗、供採光、暸撩羌角碉佇立於梭磨河東岸河谷緩坡地的直波村內,俗稱直波碉,為。要望、射擊之用,碉頂雙層疊澀收邊,頂外沿凸出碉身0.10米左右。古時,碉樓具有軍事防禦價值。
直波南碉:位於河谷二級台地上,建築形制同於北碉,占地面積45.7平方米,碉樓的單邊長度1.2-1.3米不等。碉樓通高33.5米,分十一層。
馬爾康市(馬爾康縣)
直波碉樓
大藏寺位於馬爾康市城正北,距成都市約500千米,位於海拔三千米以上的深山中。大藏寺的全名是甘丹大藏恆周林(GadanDhe-TsangLhundrupLing),即“兜率信滿任運成就洲”之意。大藏寺建成於明成祖永樂十二年(1414年),在歷史上得當地十八土司的支持及供養,成為川北一帶的佛法權威與中樞。
哈休遺址位於馬爾康市沙爾宗鎮,是大渡河上游地區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史前文化遺址。遺址地處大渡河上游腳木足河的一級支流茶堡河北岸三級階地上,海拔2840米、高出河床80米,東南距沙爾宗鎮政府駐地1500米,東西長約380米,南北寬約260米,總面積近10萬平方米,北靠八谷腦山,西臨布爾庫溝,南面隔河為沙(爾宗)馬(爾康)公路,地勢略呈緩坡狀,地表常年種植小麥、胡豆、土豆等農作物。遺址的文化堆積可分為秦漢時期遺存和新石器時期遺存,其中秦漢時期遺存主要位於遺址南部台地邊緣,破壞程度嚴重;新石器時期遺存分布面積較廣,其中心部分位於遺址西北部台地上,面積近1萬平方米,局部因晚期改土受到破壞。哈休遺址是川西高原新石器時代考古的又一重要成果,為探討黃河上游與長江上游地區新石器文化的交流與互動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也為古蜀文化探源提供了重要線索。2013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甲扎爾甲山洞窟壁畫,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市白灣鄉大石凼村甲扎爾甲山南山腰處,距鄉政府駐地約5千米,洞窟為一天然岩石洞穴,洞口從北向南,北臨杜柯河。該洞原為唐時藏傳佛教“七覺士”之一、藏族譯師麥若扎拉修行的地方。洞窟內壁上保存有大量明末清初代彩繪的藏傳佛教壁畫,內容豐富,線條流暢,色澤鮮艷,是研究了解明末清初川西北高原藏傳佛教繪畫藝術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具有很高的史料研究價值。

非遺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是藏族人民在放牧、伐薪、田間勞動過程中為驅散疲勞、抒發感情而創作的歌曲,它產生並流傳於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爐霍縣等地及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馬爾康、金川等部分地區。它歷史久遠,據史料記載和民間藝人口述,早在公元8世紀以前就出現了名為“魯”的民歌體裁,這就是藏族山歌的最初形態。藏族山歌在藏語中稱為“拉魯”(laglu)或“魯”(glu),是一種純民歌形式,可以由歌者根據情緒狀態而即興發揮。節奏非常自由,旋律結構基本上採用分節歌的形式,一般以上下兩個樂句或兩至三個樂句構成樂段,第二樂句在演唱中不斷重複或變化重複。藏族山歌常見的調式為羽、商、徵調式,旋律均為五聲音階,音域非常寬廣,音程起伏也很大,有“雲的飄逸,風的瀟灑”之評,人們稱之為“康巴昂疊”,意為康巴花材性的山歌,又稱“康巴昂任”,意為康巴長調。其歌詞多為三段,前兩段常採用比擬手法,直到第三段才點出主題。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的演唱看似簡單,其實頗有難度,樂句中間常出現許多密集音符組成多變音型的情況,一般人難以駕馭。要真正唱好藏族山歌,不僅需要有一副高亢甜美的好嗓子,還需要具備靈活嫻熟的演唱技巧。藏族山歌是藏民族歷史文化的形象反映,具有很高的民族學研究價值。
哈瑪(戰神舞)是產生並流傳於四川嘉絨藏族地區的一種民間祭祀舞蹈。在土司統治時期,哈瑪舞蹈是供敬土司大會(斯格仁欽波)上必須演出的節目之一,馬爾康黨壩土司歷經二十六代,代代舉辦的盛會上必有哈瑪舞的演出,哈瑪逐漸成為了“斯格仁欽波”(傳頌土司的節日)上固定的演出節目。該舞蹈一般由16人表演,表演者為男性,身著牛皮鎧甲(現身著嘉絨地區服飾),穿白色百褶裙(百褶裙有獸皮製的,白麻布制的,白氆氌制的),上衣內著藏族白襯衫,外套齊膝藏式短衣(短衣最初為深紅色,現多為較艷麗的顏色),系男式特製黑色腰帶,腰帶外用彩條布裝飾(原腰上裝飾還有一條寬十公分的蚌器裝飾腰帶),腰兩側佩戴由貝殼、蚌器等裝飾的箭囊,腰左側佩長刀,雙手小臂戴有蚌器裝飾的護腕,背上橫掛銅鈴三排,每排九顆,每排銅鈴都鑲嵌在一排連好的老鷹羽毛上,背上還背有三隻弓箭;頭戴塗紅色的鐵制或硬紙制盔帽,盔帽上有老鷹毛七根(盔帽前端五根,後端兩根)呈一字豎排,盔帽最前端有銅製的約五公分大小的立體日月,盔帽用長彩條裝飾,彩條下垂至外套底部。表演者左手持弓,右手持刀。“令時不舞、令畢舞起”,表演時無音樂伴奏,而是聽從口令指揮。表演開始,排在隊首的武將高喊節令,眾人附和口令,依次出場,圍圈起舞,口令開始,舞者齊唱,做各種動作,在變換動作的同時變換隊形。表演時,上身以身體軸間轉動為主,右腳起步,做踏、蹲、跳等動作形態,時而模擬士兵射箭、砍殺的動作,時而模仿山鷹翱翔,舞蹈形式較固定,主要以練兵動作為主,舞蹈最後齊聲高呼“哈呷囉”(大意是:神靈保佑啊!)。哈瑪(戰神舞)曾廣泛流行在馬爾康、金川、黑水等地,由於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土司制度的冰消瓦解,在不少地方已經失傳,不再上演該舞蹈了。
馬爾康市(馬爾康縣)
哈瑪(戰神舞)
川北山歌(嘉絨藏區農耕勞動歌)是指產生並流傳於四川嘉絨藏族地區的一種藏族民間歌曲。主要流傳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馬爾康、小金、金川、黑水、理縣,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縣和雅安市寶興縣的磽磧藏族鄉。產生於漫長的農耕時代,有其鮮明的農耕文化特性。嘉絨藏區歷史上經歷了較長的封建農奴制社會,在生產活動中,廣大農奴要用畢生中的大半時間為土司、頭人服勞役,其主要方式是群體勞動耕作。千百年來反覆從事這一簡單而又枯燥的勞動,為鼓舞情緒,協調動作,農耕勞動歌在勞作中逐漸形成並流傳下來。解放後農業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實行大集體勞動,是農耕勞動歌最興盛的時期,隨處都可以看到充滿歌聲的勞動場面,構成了嘉絨農區的一道景觀。在從事農耕活動的每一階段都有相應的勞動歌。《耕地歌》:耕者扶犁,邊耕耘邊高歌吆喝;《打土巴(塊)歌》:指打土塊平整土地,男女一字排開,人分兩部份,邊打邊對唱;《背子歌》(背肥料、背柴禾等):在背運行進中,分前後兩部份邊行進、邊對唱;《薅草歌》:薅草一般由婦女從事,多以齊唱方式;《收割歌》:收割青稞、麥子,多由婦女從事,邊收割邊對唱;《打麥歌》:分男女面對排列,用槤架邊打麥邊對唱。每個勞動歌都有3-6種不同的典調和唱詞,曲調短小優美,節奏感強,唱詞取材廣泛,單純而原始。嘉絨藏區地域寬廣,不同地區在曲調特別在唱詞上有較大的差異。農耕勞動歌具有廣泛的民眾性和民間傳承性,直接反映人們在生活勞動中的精神面貌,大多表現勞動節奏,協調動作、鼓舞情緒,曲調短小優美、節奏感強、唱詞樸實。農耕勞動歌以農耕經濟為背景而產生和傳唱下來,保留了大量古代農耕勞動中的音樂文化信息,具有一定的藝術欣賞價值,是嘉絨藏區文化中的一大特色,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對於社會人文學特別是藏學領域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馬爾康市(馬爾康縣)
嘉絨農耕勞動歌
馬爾康市為嘉絨藏族文化腹心地,屬半農半牧地區,該地仍然保留著古老的農業生產習俗和生產技術,春耕播種也一直沿襲著一套繁冗的傳統儀式。據《西藏王統記》記載:上丁二王時(約前2世紀),古代藏族人民已“制犁與軛,合二牛軛,墾平原以為田”。7世紀初,自吐蕃王朝崛起於西藏高原後,迅速不斷地向其四圍地區展開了強大的武力擴張,並引發了百年唐蕃戰爭,這種武力擴張活動到9世紀中葉吐蕃王朝滅亡為止,延續了將近兩百餘年時間。伴隨著戰火,中原地區和西藏地區的農業技術在嘉絨地區(即馬爾康市、理縣、小金縣、金川縣、丹巴縣、寶興縣等)得到廣泛推廣。自8世紀起,白諾扎拉大師在嘉絨地區宣揚佛教,至10世紀藏傳佛教“後宏期”興起,藏傳佛教不斷由西藏地區向甘、青和川西高原一帶傳播和滲透,最終藏傳佛教融入到當地的生產、生活中,在春播這一重要的生產活動中,也包涵了大量宗教內容的儀式。
燒饃饃,嘉絨藏語叫“得木亞”,將印紋印在燒饃饃正中的圖案的印章,嘉絨藏民親切地稱它為“燒饃饃印章”,嘉絨藏語叫“日角”,它所代表的含義與其他印章有所不同,它代表的是“吉祥”和“祝福”之意。
印章經歷了兩個階段,一個是原始的本波教,在嘉絨地區開始流傳以後,那個時候饃饃的印章還沒有,老百姓一般用三個拇指印下去,就是一個印,代表一個原始圖騰。第二階段是佛教,佛教文化開始傳入嘉絨地區以後,藏傳佛教中的一些文化,特別是一些吉祥的圖案,慢慢開始進入普通老百姓生活之中,實際上這也是一種文化。饃饃的印章圖案種類繁多,最原始的圖形叫“三指印“,它將人的“拇指、食指、中指“並在一起加蓋在饃饃正中。拇指代表太陽、食指代表月亮、中指代表星辰,嘉絨藏語叫做“更叫生“,意為“三寶印”。“三寶印”所反映的是原始的自然崇拜,它象徵著人們嚮往光明、嚮往未來的美好憧憬。還有的印章就是將藏傳佛教文化中寓意深刻、圖案精美的圖形符號刻在木製或青石上,製成各種圖案的饃饃印章,把具有豐富文化內涵和包含吉祥美好的希望和祝福與嘉絨藏族飲食文化有機結合在一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三指印”“月船三寶印”“長壽印”“福壽印”“吉祥印”“蓮花印”“法輪印”“海螺印”等。
嘉絨藏族服裝、服飾,具有悠久的歷史。據學者研究,早在前1世紀前後,西藏高原土著部落的服飾就已具有藏族肥腰、長袖、大襟、右衽長裙、束腰及以毛皮製衣的特徵。隨著與外界交流,嘉絨藏族服飾曾經受到漢、蒙、滿等族以及波斯等國服飾的影響,在服飾的色澤和製作等方面取得了進步,但從遠古傳承下來的著裝、服飾來看,在總體結構上並沒有變化,仍比較完整地保持著藏族傳統文化特徵。
嘉絨藏族男子服裝最大特點是袖長、寬大、無扣,穿著時用一綢帶束於腰間。男子服裝用料考究,穿著方便、寬鬆大方,具有多用功能。嘉絨藏族男子服裝主要由帽子、袍子、藏靴、飾物等幾部分組成。
嘉絨藏族女子服裝色彩鮮艷,品種繁多,與其他藏族地區的女子服裝有較大差異,是藏族女子服裝中的一朵奇葩。女子服飾主要由頭帕、上衣、下裙、靴子、飾品組成。
嘉絨藏族僧尼服飾一般以絳紅色氆氌為科。普通僧人的衣著,常見的是上面著短坎肩,前胸與背面用黃布裝飾(憎官的短坎啟用金絲緞裝飾);下面圍一條長裙,上身還披一條長約身長兩倍半的披肩,舉行法會時借人們都披絳紅色氆氌製作的大氅,頭戴豎德雞冠帽。這種帽子以厚黃氆氌為科,帽形似雞冠,帽頂有穗,剪縫整齊,向上聳立。僧尼還因教派的不同,在服飾的細節上有所差異,如寧瑪派憎尼戴一種叫“烏堅邊夏”的帽子,這種帽子以紅氆氌為料,帽頂尖長,帽檐向上翻,前面開口;薩迦教派的活佛們下圍白布長裙,上披紅色繭綢3幅縫成的披肩。
傳統飲食燒饃饃
嘉絨藏區在歷史的長河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蓋了印的燒饃饃就是嘉絨藏族飲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飲食文化之一。燒饃饃嘉絨藏語叫“德目亞”。顧名思義,加蓋在燒饃饃正中的圖案印就叫做燒饃饃印,嘉絨藏語叫“日角”。燒饃饃,嘉絨藏語叫“得木亞”,將印紋印在燒饃饃正中的圖案的印章,嘉絨藏民親切地稱它為“燒饃饃印章”,嘉絨藏語叫“日角”,它所代表的含義與其它印章有所不同,它代表的是“吉祥”和“祝福”之意。嘉絨燒饃饃種類有麥面、蕎面、玉米面等,但主要以麥面為主。饃饃捏制好後,在烙鍋或烙片上烙一下,然後埋入滾燙的火灰中,數分鐘翻一次,當用手拍打饃饃時,有“噗噗”的響聲,說明燒熟了。這時可趁熱,把饃饃正面硬皮用刀旋下,裡面放上酥油和佐料。酥油當即融化,浸入饃心,這種饃饃叫“達布巴”或“波羅布”,味道很香又營養。燒饃饃作為嘉絨藏族獨特的傳統飲食,不僅自食享用,而且成為社會公務、招待貴客、各種節慶等活動亮相於公眾場合的主食,格外受到關注。它的圓邊紋路、平面處理技巧、烙制技藝、燒制時間及溫度掌握等製作工藝都非常講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饃饃印相繼產生,它們印在饃饃的正中,預示著對不同節慶、對不同場合、對不同客人的飲食禮遇和祝福之意。它既是一種獨特食物,更是一種獨特的文化。
馬爾康市(馬爾康縣)
傳統飲食燒饃饃
傳統豬肉食文化
豬肉是人類社會的一種傳統食品,在歷史的長河中,嘉絨藏族依據自己生產、生活和社會交往的需要,在實踐中形成了一整套食用豬肉的獨特飲食文化。宰豬的時間在每年冬季十二月進行,在前期宰殺的基礎上,其特色主要體現在分割、加工、儲存、食用的特定規矩和特殊寓意等。作為一名出生於解放初期的嘉絨藏族,通過眼見、耳聞、口食、手動,見證和傳承了嘉絨藏族古老獨特的傳統豬肉食文化。嘉絨藏族由於生產生活和社會交往禮遇等原因,在食用豬肉製品時,形成了一套自己獨特的習俗。背膘和香豬腿,主要用來招待貴客或作為貴客禮物。一般豬膘平常自食或出門時食用。豬耳包皮肉在每年冬季砍柴時食用,前肢包皮肉在春季下種時食用,後肢包皮肉在每年除圈肥時食用。油餅和油腸在家或出門時食用,回裝肚專餵營養產子後的母牛。值得一提的是,嘉絨藏族宰豬後,講究給親戚送禮,其禮物主要有血腸、粉腸、肺,肝、心、腰再加部分膘和瘦肉。除膘和瘦肉作為親戚品嘗外,其餘都含有深刻的親情之寓意,血腸和粉腸寓意著親戚間“一腸相連,親密無間”。灌肺寓意著親戚間“同呼吸、共命運”。肝寓意著親戚間“肝膽相照,休戚與共”。親戚間若是兄弟關係,禮物需加半個豬心,象徵著“吾心一半就是你”,寓意兄弟間“心心相應”。親戚間若是姊妹,禮品需加一個腰子,象徵著“吾腎一邊就是你”,寓意姊妹間的親情如同“雙腎相配,缺一不可”。
駘日節
戰神節又叫“駘日”,是嘉絨藏族崇拜的戰神阿米郭東戰勝魔王的紀念日,時間一般在藏曆九至十一月間。節日這一天,人們一大早便到房頂點燃柏枝煨桑,並撒上三葷三素糌粑,口誦阿米郭東的頌詞。然後在主堂(有火塘的房間)四周鋪上氆氌毯子,擺上青稞咂酒和豐盛的食物。大家席地而坐一邊享受豐富的大餐,一邊追憶阿米郭東的事跡。“駘日”在嘉絨藏語方言中是“節慶”的意思。大部份嘉絨地區叫“駘日節”,個別地方叫“格爾東節”,理縣一帶稱之“甲納節”,甘孜丹巴地區直接叫“嘉絨新年”,無論稱謂如何,都是專門紀念阿米郭東的民間節日。
相傳在原始笨教時期,在祭祀中,以牲畜和人作供品以殺生來祭祀,人們稱之為血肉供,這不但殘忍而且嚴重阻礙了生產力和社會進步,阿米郭東受派遣,來到嘉絨地區與黑惡勢力開展了殊死鬥爭,雍仲笨教得以在嘉絨地區傳播開來,把原來殺生祭祀改為用糌粑製成的傭像祭祀。人們擺脫了痛苦,得到人們的擁護。阿米郭東就成了降妖除魔的英雄。隨著時間的推移成了嘉絨地區的先神和英雄神的複合體,成了嘉絨人們的圖騰崇拜。由此,嘉絨地區每到阿米郭東經過這個地方的人們就要聚集在一起,祭祀、歌頌、懷念阿米郭東,這就成了嘉絨人們生產生活中的重要節日。
駘日節的時間各地不統一,以阿米郭東在該地征戰路過的日期而定,大都在冬季和早春的時候。駘日節的內容豐富,而且有特定的程式:一是要裝飾房屋,用石灰把寨牆塗上邊幅或塗成白牆,在室內火塘壁用麥麵粉繪上多種圖案,使房屋煥然一新;二是製作“甲納”既用麥面捏塑若干個阿米郭東的傭像和多種武器等,經烤熟後在佛龕上供奉;三是駘日節的清晨舉行阿米郭東的祭祀活動;四是駘日節的幾天人們在家中聚會,暢飲青裸酒,跳頌揚阿米郭東的鍋莊;五是駘日節後把“甲納”分送給有血統關係的至親,以視血脈親情的延續。駘日節和藏曆新年是嘉絨藏區的兩個主要節日,在舊社會人們更加重視駘日節,其隆重程度也超過藏曆新年。

風景名勝

馬爾康紅軍長征紀念館共分為“萬里長征”“轉戰阿壩”“北上驛站—馬爾康”“英名永存”“傳奇故事”“邁向新長征”六個板塊。以大量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視覺,融合現代聲、光、電、3D等技術手段,通過雕塑、展板、燈箱、場景再現等方式全面生動地展示了紅軍長征途徑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翻雪山過早地和建立革命政權時那段艱苦卓絕的革命奇蹟。
西索民居獨具嘉絨藏族特色,保持了嘉絨先民“壘石為室”的傳統建築風格。房屋四周的牆體均用片石砌成,用黃泥粘合。寨子鱗次櫛比、錯落有致,遠目望去猶如一座壁壘森嚴的古堡。整個民居從遠處鳥瞰,便會發現西索藏寨酷似藏族八寶圖案中的“花依”圖案,這種碉樓不僅冬暖夏涼,而且建築藝術獨特,審美價值高。
馬爾康市(馬爾康縣)
西索民居
白賒八角碉樓位於馬爾康市腳木足鄉白賒村,建於清鹹豐、同治年間。坐北向南,石木結構,平面呈八角形。碉內平面呈圓形,整體自下向上漸收,呈台錐形,高約43.2米,內徑6.2米,外邊每邊長1.9米,底部牆厚0.95米,八角碉保存較少,具有較高的建築研究價值。1984年,被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為州級文物保護單位。
沙爾宗官寨碉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市沙爾宗鄉沙爾宗村,西距鄉政府駐地1.5千米,碉樓建造年代不詳,分為五角碉和四角碉,依山勢東西分布,系土司在沙爾宗所建官寨建築的一部份,亦稱官寨碉。五角碉,座東向西,石木結構,逐層漸收,平面外呈五角多邊形,內呈四邊形,該碉樓通高29米,四角碉位於五角碉以西30米處,座東向西,石木結構,逐層漸收,平面呈四角四邊形,通高30米。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馬爾康市(馬爾康縣)
沙爾宗官寨碉
茶堡民居的每座建築都延續著最傳統的嘉絨藏族文化風俗石木結構,七層平頂:第一層為畜圈,第二層為廚房,第三層以上為寢室、保管室,第七層前留一平台,後部為經堂,第五、六層東南牆挑出木結構附台,附台圍欄由藤條編織,作晾曬農作物、牧草之用,各層間用獨木齒形梯連通。
馬爾康市(馬爾康縣)
茶堡民居
吉崗擦擦博物館裡面收藏展示的全是“擦擦”,有圓形、四方形、三角形等,多是由泥土製作而成。擦擦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吉崗出土的擦擦中,有大量的塔形擦擦即塔狀造型的擦擦。
馬爾康市(馬爾康縣)
吉崗擦擦博物館
婆陵甲薩古城遺址是一座控制要道、難攻易守的防禦堡壘。城堡內側的阿木郭七溝口叫“血溝“,因戰爭中,這裡曾經血流成河,“血溝”由此而得名。遺址反映了當地社會的文化歷史、經濟生活、社會發展情況,同時也是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的珍貴的歷史資料,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據一些史料記載,古蜀人是從岷江上游逐步遷移到成都平原,婆陵甲薩古城遺址的發現,從建築形式上提供了成都平原與岷江上游兩地文化有一定的內在聯繫的可供參考的依據。
馬爾康市(馬爾康縣)
婆陵甲薩古城遺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