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筆之鄉分水鎮的一個重點村,,,經濟發達,依山傍水,風景優美,特別是村中有個沈家邊的地方,兩棵古樟樹象鬥神一樣守在村口.馬源村是個自然條件較差的貧困山村。截止到2005年7月馬源村全村共有11個村民小組、202戶家庭,耕地面積1050畝。
中國制筆之鄉分水鎮的一個重點村,,,經濟發達,依山傍水,風景優美,特別是村中有個沈家邊的地方,兩棵古樟樹象鬥神一樣守在村口.
馬源村是茅坪鄉一個自然條件較差的貧困山村。截止到2005年7月馬源村全村共有11個村民小組、202戶家庭,耕地面積1050畝。
馬源村是一個海拔300米的高山村,是桐廬縣最偏遠的山村之一。因交通不便、信息不靈,2000年來,分水鎮轟轟烈烈的塊狀特色經濟發展浪潮始終難以有力波及它,村民們依舊過著靠傳統種植業維持生計的“吃不飽、餓不死”的生活。
如何走出一條適合本村實際的百姓經濟發展路子,一直困擾著該村黨支部班子。通過農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學習教育,村黨支部一班人對自己有了正確的定位:要帶領村民致富,單靠黨員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須依靠黨支部集體的力量。於是一種新的為民服務形式──“黨支部服務站”就這樣應運而生了。黨支部服務站採取分工負責制,村黨支部書記謝炳潮兼任服務站站長,負責組建原子筆裝配隊;支部委員王勇良主抓板栗和養蠶生產;黨員沈洪根負責高山蔬菜種植。運作來,原子筆裝配點已由1個增加到3個,村里所有的閒置房都被用來作裝配場地,村里所有的閒置勞力特別是老弱病殘者統統被招進裝配隊,每人每天可賺10-20元,僅此一項就解決了百餘名勞動力,村民人均增收500餘元。農業結構調整也取得了明顯成效,板栗面積已發展到2000畝,蠶種已發展到1000張,大力發展以黃花菜為主的無污染、無公害高山蔬菜,逐步形成了3個農業小區,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老百姓稱“黨支部服務站”:幫民幫到了困難處,下雨下到了最乾處,打心眼裡歡迎。
馬源村“黨支部服務站”的成功實踐,不僅為山區鄉村搭建了一個增加農民收入、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平台,而且也為新形勢下農村黨支部如何增強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提供了範例和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