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渡關鎮

馬渡關鎮

馬渡關鎮地處縣境西北部,位於達州市宣漢縣、巴中市平昌縣、達州市通川區兩縣一區交界處,幅員131.933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0454萬畝。轄10村5社區、223個村(居)民小組。

馬渡關,因三國名將張飛騎馬夜渡沙溪河得名。清乾隆初建碑牌場,嘉慶三年(1798)恢復馬渡關。1933年10月至1935年3月紅四方面軍建立蘇維埃政權,屬馬渡區。1950年建馬渡鄉人民政府;1958年建人民公社;1966年馬渡改名赤衛,1973年後恢復原稱;1983年改公社為鄉政府;2016年馬渡撤鄉建鎮更名為馬渡關鎮;2020年行政區劃調整原慶雲鄉、馬渡關鎮、隘口鄉合併為馬渡關鎮,鎮政府駐地原馬渡關鎮,鎮政府駐地下蒲街。

基本介紹

建制沿革,發展歷史,旅遊,獲得榮譽,

建制沿革

2016年,撤銷馬渡鄉,設立馬渡關鎮。
2020年,撤銷慶雲鄉、隘口鄉,將原慶雲鄉和原隘口鄉所屬行政區域劃歸馬渡關鎮管轄,馬渡關鎮人民政府駐石林社區小寨街32號。

發展歷史

馬渡關,古為巴蜀北出盆地進達中原之通衢,東漢建安十八年設關,在南北朝和唐朝先後置新安縣、閬英縣,置縣長達342年,“馬渡關”地名沿用1754年。
馬渡關是川東民歌的重要發源地,男女老少皆能隨見而作、隨口而歌,唱腔豐富,題材廣泛,特色鮮明。川東民歌400首,馬渡獨占200多首。馬渡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四川民間藝術(特色)文化之鄉、川東民歌之鄉”,是世界十大民歌《康定情歌》作者李依若故鄉、中國四大民歌《蘇二姐》發源地。
馬渡關鎮
民歌會
2015年以來,當地黨委、政府特別圍繞把馬渡關打造成“川東古道步游之鄉、山水康養聖地、民歌傳唱天堂”,奮力為宣漢全域旅遊作貢獻;堅持“幹部帶頭、全民參與”,史無前例地開展“馬渡民歌人人唱”活動;在達州市文聯、四川文理學院、達州市音樂家協會等方面的推動下,成立了“達州市馬渡關民歌特色文化研究會”;通過千方百計匯報爭取,把馬渡關荔枝古道納入蜀道申報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馬渡關荔枝古道已進入聯合國世界遺產中心預備名錄。廣元劍門關作為古巴蜀軍事要塞、達州馬渡關作為古巴蜀通商“高速”得到各界認可,為馬渡關旅遊業實現長遠發展奠定了基礎。
馬渡關鎮
荔枝古道

旅遊

馬渡關已基本具備旅遊接待能力,在達州市乃至川東地區形成了鄉村文化旅遊“馬渡關熱”,遊客來自英國、西安、成都、重慶、巴中、南充等地,旅遊業正在成為馬渡關1.7萬山區民眾脫貧奔康的支柱產業。
馬渡關石林景區位於宣漢縣馬渡關鎮,距離宣漢縣城48公里,距宣漢縣雙河鎮210國道27公里,距達陝高速公路、達巴高速公路均40餘分鐘車程。“馬渡”,因三國名將張飛騎馬飛渡沙溪河而得名,馬渡古為巴蜀北出盆地進達中原之主要通衢,東漢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設“馬渡關”,南北朝時期(公元502年)置新安縣,唐天寶九年(公元750年)荔枝道“置閬驛站”改置閬英縣,先後置縣長達342年。
馬渡關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民間藝術(特色)文化之鄉”、“川東民歌之鄉”、《康定情歌》作者李依若的故鄉,作為荔枝古道的重要節點之一,已納入四川蜀道申遺工程,沿線存有眾多遺蹟,其中“浪洋寺摩崖造像”是四川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百丈村”列為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2015年馬渡關石林列入四川省第三批“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
馬渡關鎮
浪洋寺摩崖造像
景區於2017年通過國家AAAA級景區省級景觀資源評價,總體規劃面積8.85平方公里。景區屬於喀斯特地貌,極富靈性和生命,包括“四山四峽”,“四山”即小寨﹑歐家寨、船架山、蔡家山;“四峽”即峽口、老林壕、風鬥嘴、歐家峽。小寨為諸峰之首,四面懸崖百丈,寨內奇石步步皆景,嘆為觀止。市花蠟梅百畝培育供應觀賞產業園、蔡家山千畝茶海觀光園、李依若故居、劉家大院、紅軍工字樓、十里長灘河及紅軍文化、民歌文化等眾多旅遊資源,自然景觀奇絕,文化遺產富集,四季成景。

獲得榮譽

2019年3月25日,馬渡關鎮被授予“四川省第三批省級森林小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