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渡河村地處沮河右岸,從前行人過河無船,便用馬渡人過河,故名馬渡河。位於洋坪鎮西北面,東接九里崗村,南鄰老君村,西連百井,北抵南襄城村。版圖面積13349.8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馬渡河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人口:1793人
- 耕地面積:201公頃
簡介,建設,嚴把“三個關口”,實施“三大工程,走特色產業之路,
簡介
該村5個小組,512戶,1793人。耕地面積201公頃,其中水田68公頃,旱地133公頃。2010年,實現糧食總產1930噸,油料總產190噸,生豬出欄3000頭,生產蜂蜜13000公斤,柑橘產量3750噸,農民人均純收入8561元。該村是新農村建設試點村,也是柑桔專業村。
建設
馬渡河村是遠安縣首批10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村之一,也是省級新農村建設試點村之一。全村共有5個村民小組, 497戶1793人,柑橘面積4200畝。2011年來,該村搶抓“百鎮千村”試點村建設的歷史機遇,以創建“宜居村莊”為目標,紮實開展村莊整治,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共改造房屋135棟,拆除土坯房13棟,建設集中居民小區1個,小區內新建民居12棟。通過村莊整治,民眾的居住環境明顯改善,全村的整體面貌煥然一新。該村的主要做法是:
(一)
(一)
嚴把“三個關口”
,提升整治水平。始終按照規劃要先行、標準要統一、管理要規範的思路,確保村莊整治上檔次、上水平。一是嚴把規劃設計關。堅持把村莊整治與發展柑橘產業相結合,與建設居民小區相結合,與完善基礎設施相結合,在充分徵求民眾意願的基礎上,先後聘請規劃設計院專家對我村村莊整治及小區建設進行勘察設計,高起點編制了《遠安縣馬渡河村新農村示範點規劃建築設計》,並嚴格按藍本執行,有效避免了想到哪搞到哪、指到哪整到哪,徹底改變了過去有新房無新村、有新村無新貌的狀況。二是嚴把建設標準關。嚴格按照規劃建房“七統一”的標準(即統一風格、統一外型、統一標高、統一顏色、統一層數、統一立面造型、統一屋面),房屋外裝修必須與整體格調及周邊環境相協調、相匹配。避免出現各唱各的調、各吹各的號,儘量做到整齊劃一、美感一致。三是嚴把工程質量關。鎮、村分別成立了工作專班,專門負責這項工作,鎮工作專班還堅持長期駐村,加強指導督辦與質量管理。在工程建設與管理上,嚴格按照工程建設“四制”(即項目法人負責制、招標承包制、工程建設監理制和契約管理制),做到材料不合格不進場,工序不到位不放行,農戶不滿意不驗收,確保質量可靠、民眾滿意。
(二)
(二)
實施“三大工程
”,改善基礎設施。按照房屋改造到哪裡,設施就配套到哪裡的思路,重點實施了三大工程。一是實施道路硬化工程。該村先後爭取資金900餘萬元,完成了定馬路楊家莊段道路硬化,投資30餘萬元硬化通村通組公路1.5公里,籌資50萬元硬化通組通戶道路2.5公里,全村通組公路硬化率達到90%以上。二是實施綠化美化工程。堅持改舊與建新相結合,以梘河路沿線為重點,改造房屋135棟,拆除土坯房13棟;同時以馬渡河村委會為中心,加快居民小區建設,建設民居12棟。先後對2個居民小區、村委會及6670米主幹道進行了綠化。以小葉黃楊、桂花、紫薇為主要樹種,投資50萬元定植各類樹木800多棵。成為洋百公路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三是實施環境淨化工程。加強村級公共衛生設施建設,在村莊整治建設區內新建垃圾集並房8個,鋪設排水管道180米。
(三)突出“三條渠道”,強化資金保障。堅持資金籌集多樣化,採取財政投入一補點,幫扶單位捐一點,受益民眾出一點的“三個一點”的方式,多渠道、全方位、寬領域籌集村莊整治資金,從而最大限度的激發村民參與村莊建設的熱情。一是爭取項目資金。積極爭取上級政府出台的各項扶持政策,先後爭取住建、民政、地稅等單位項目資金240萬元,全部用於村莊綠化、道路硬化、路燈亮化等工程建設,較好的完善了居民小區的基礎設施。二是發動民眾集資。在組織村組幹部、黨員代表和村民代表到外地學習考察的基礎上,通過學習借鑑外地建設經驗,讓民眾切身感受村莊整治帶來的變化,極大的增強了廣大村民參與小區集中建房和房屋改造的信心。在小區進行集中建房的達到12戶,參與屋面改造的達到135戶,村民自發投入建設改造的資金達到310萬元,從而達到了“四兩撥千斤”的效果。三籌集社會資金。爭取企業與社會各部門的支持,如縣扶貧辦和廣源實業有限公司先後多次到我村幫助指導村莊整治工作,對小區建設建言獻策,並給予300萬元的幫扶資金。通過各種政策引導和資金幫扶,村民進行村莊整治建設的勁頭更高、幹勁更足。
(四)健全“三項機制”,鞏固整治成果。為推進村莊整治各項工作順利進行,使村民民眾通過村莊建設整治能夠真正得到實惠,該村堅持用嚴格的制度來強化村莊建設整治管理。一是健全建房審批制度。在實施規划過程中,始終按照“規劃一張圖,審批一支筆,建設一盤棋、管理一個法”的原則,把好村級農民建房審批第一關,對每戶新建房屋都能從源頭嚴格管理,直至竣工驗收結束。通過強有力的制度約束,在規劃小區統一建房的理念已深入民心,廣大村民一致擁護並積極參與。二是健全長效保潔制度。制訂切實可行的環境衛生保潔制度,配備3名衛生保潔員並明確職責,負責村內衛生保潔工作。村委會還與居民簽定“門前三包”責任制以及公廁管理、道路清掃、庭院保潔等制度,對垃圾進行定期清理、定期填埋。同時,對重點地段、重點區域,村里採取“花錢買服務”的方式,落實保潔責任,取得了明顯成效。三是健全設施管護制度。與村內困難黨員、困難民眾簽訂公共設施管護責任制,對小區綠化帶、道路、路燈等各項公益設施進行日常管理和維護。並與聘請的3名公路養護員簽訂公路養護契約,由公路養護員負責本村內道路日常管護。堅持按“誰受益誰負責”的原則籌集項目運行管護費用,村級根據需要配套一定的管護資金,定期組織檢修,不斷探索公益設施管護的長效機制。
通過整治提升,馬渡河村的村容村貌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今後,該村將進一步解放思想,不斷創新,以“宜居村莊”為目標,繼續抓好居民小區配套設施建設、民居改造,積極探索村級公共衛生管護機制,努力提高村民文明程度,把各項工作不斷推向深入。
(三)突出“三條渠道”,強化資金保障。堅持資金籌集多樣化,採取財政投入一補點,幫扶單位捐一點,受益民眾出一點的“三個一點”的方式,多渠道、全方位、寬領域籌集村莊整治資金,從而最大限度的激發村民參與村莊建設的熱情。一是爭取項目資金。積極爭取上級政府出台的各項扶持政策,先後爭取住建、民政、地稅等單位項目資金240萬元,全部用於村莊綠化、道路硬化、路燈亮化等工程建設,較好的完善了居民小區的基礎設施。二是發動民眾集資。在組織村組幹部、黨員代表和村民代表到外地學習考察的基礎上,通過學習借鑑外地建設經驗,讓民眾切身感受村莊整治帶來的變化,極大的增強了廣大村民參與小區集中建房和房屋改造的信心。在小區進行集中建房的達到12戶,參與屋面改造的達到135戶,村民自發投入建設改造的資金達到310萬元,從而達到了“四兩撥千斤”的效果。三籌集社會資金。爭取企業與社會各部門的支持,如縣扶貧辦和廣源實業有限公司先後多次到我村幫助指導村莊整治工作,對小區建設建言獻策,並給予300萬元的幫扶資金。通過各種政策引導和資金幫扶,村民進行村莊整治建設的勁頭更高、幹勁更足。
(四)健全“三項機制”,鞏固整治成果。為推進村莊整治各項工作順利進行,使村民民眾通過村莊建設整治能夠真正得到實惠,該村堅持用嚴格的制度來強化村莊建設整治管理。一是健全建房審批制度。在實施規划過程中,始終按照“規劃一張圖,審批一支筆,建設一盤棋、管理一個法”的原則,把好村級農民建房審批第一關,對每戶新建房屋都能從源頭嚴格管理,直至竣工驗收結束。通過強有力的制度約束,在規劃小區統一建房的理念已深入民心,廣大村民一致擁護並積極參與。二是健全長效保潔制度。制訂切實可行的環境衛生保潔制度,配備3名衛生保潔員並明確職責,負責村內衛生保潔工作。村委會還與居民簽定“門前三包”責任制以及公廁管理、道路清掃、庭院保潔等制度,對垃圾進行定期清理、定期填埋。同時,對重點地段、重點區域,村里採取“花錢買服務”的方式,落實保潔責任,取得了明顯成效。三是健全設施管護制度。與村內困難黨員、困難民眾簽訂公共設施管護責任制,對小區綠化帶、道路、路燈等各項公益設施進行日常管理和維護。並與聘請的3名公路養護員簽訂公路養護契約,由公路養護員負責本村內道路日常管護。堅持按“誰受益誰負責”的原則籌集項目運行管護費用,村級根據需要配套一定的管護資金,定期組織檢修,不斷探索公益設施管護的長效機制。
通過整治提升,馬渡河村的村容村貌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今後,該村將進一步解放思想,不斷創新,以“宜居村莊”為目標,繼續抓好居民小區配套設施建設、民居改造,積極探索村級公共衛生管護機制,努力提高村民文明程度,把各項工作不斷推向深入。
走特色產業之路
2006年,縣鎮兩級為了扶持村里發展柑橘產業,投入資金30餘萬元大力開發荒山坡地,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的籌資方式和“統一規劃,統一開發,統一品種,統一技術、分戶經營”的管理模式,建成了400餘畝的馬渡河村平頭山柑橘科技示範基地。僅去冬今春就發展柑橘面積1088畝。村民楊洪濤說:“把柑橘園打理好了,比一年到頭在外打工強多了,看我們這蓋了好些小洋樓呢,一棟樓里里外外要十幾二十萬哩,現在大家嘗到種柑的甜頭了。”
要發展好產業,還需技術來扶持。該村與周邊鄉鎮結成柑橘技術幫扶對子,請來縣農業局和柑橘專家,多次深入到柑橘園為柑農開展實用技術培訓,講授柑橘種植技術和現代管理經驗。2006年以來,全村共組織大型實用技術講座21場次,培訓農民1600餘人次,發放柑橘種植技術資料近2000份,為馬渡河村柑橘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品質進一步提升奠定基礎。
為了創造良好的發展空間,馬渡河村積極申報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投資320多萬元平整土地1500畝,修建“三面光”灌溉水渠10000餘米,鋪設機耕道5000米,建設優質、高產、高效柑橘園。硬化通村通組通戶水泥路面7.3公里,修建柑橘基地道路6.5公里,為外地商販順利進入每一個柑橘種植園區提供了交通條件。
馬渡河村還通過成立柑橘協會,並引進企業創辦柑橘打蠟廠,引導柑農參加鎮裡的網路培訓,網上銷售柑橘,走協會+農戶+基地的發展路子。引導培訓、統一採購、技術指導、開闢市場、組織行銷,推進組織化、規模化、工業化、標準化發展,增強了市場競爭力。“馬渡河村的柑橘口感好、外觀也很誘人!”一位東北客商評價道。據村民介紹:“有的客戶上門收購。每年到九、十月份,收柑橘的車就進了村,一天可以賣出十幾噸柑橘,收了第一批柑橘馬上又調車過來拖第二批。價格也比較穩定,去年平均0.55元/斤。”2009年馬渡河村年產柑橘4000餘噸,其中外銷3000噸,銷售收入達250多萬元,人均從柑橘產業中獲取收入可達2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