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環境
馬河鎮境內土壤肥沃,物產豐富,環境寬鬆,市場活躍,素有汽配工業鎮和瓜椒大鎮美稱,先後被授予全國鄉鎮企業東西合作示範區,全國優質辣椒、甜瓜生產龍頭鄉鎮,湖北省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湖北省中心鎮,湖北省五好鄉鎮黨委,荊門市十萬畝瓜椒菜生產基地等
榮譽稱號。
經濟狀況
馬河鎮大力發展“工業興鎮”戰略,並致力於改善招商引資的基礎和環境。馬河鎮交通、區位、資源優勢明顯,緊靠黃金水道漢江,鎮區建有永久性客、貨運碼頭。鎮內公路網發達,秦黃公路、新後公路兩條省道橫貫全鏡,鄉村路網直達農戶,馬河起點的新後公路行程僅60公里直通宜黃高速。馬河鎮作為荊門重點建設的
中心鎮,金融文化、衛生、教育、公安、稅務等服務機構齊全,電力、供水充足。馬河及周邊市縣都屬國家重點商品糧、棉、油生產基地,農業資源十分豐富。馬河鎮現有工業企業150多家,汽車配件、
農副產品加工是其兩大支柱產業。
特色農業
馬河鎮合作社主要是為了方便瓜農而建立起來的一個
鬆散性組織,要發展成為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實體,要求瓜農在種植模式上要不斷創新,為農民增產、增收探明一條
富裕路。
一是選擇最佳化種植模式。2006年通過合作社與浙江客戶聯繫,成功引進大棚西瓜一種多收模式,在當地取得較好影響。大棚西瓜種植在本地屬首次,由於投入大,風險也大,加之在技術上不成熟,許多會員想種也不敢種,怕冒風險。經過幾番協商,最後選擇以土地、勞力入股,與浙江客戶合作建示範基地100畝。通過一年的運行,合作取得成功,農戶不但取得了經濟上的收入,而且也學會了大棚西瓜種植技術,真乃雙贏。
二是靠品牌拓寬
市場。兩年前就成功地註冊了“小皇蜜”牌西甜瓜商標,由於包裝沒跟上,使用範圍不廣,品牌沒打響。2006年馬河鎮合作社在銷售上大做宣傳,基地生產的大棚西瓜品種為“早春紅玉”和“8424”,通過包裝把
無公害生產基地和“小皇蜜”商標貼上,銷售形勢看好。5月份,未包裝的西瓜批發每市斤1.5元,包裝後每市斤批發價1.8元,每斤多賣0.3元,而且客戶選擇包裝西瓜。因為包裝後不但好運輸,而且還可以送禮,提高消費品位。2006年銷往長沙和武漢的西甜瓜全部採用包裝
銷售,“小皇蜜”牌無公害西甜瓜逐步打響品牌,可望成為荊門知名農產品。
三是靠技術服務擴大生產面積。未成立合作社時只有
皇陵一個村種返季節西甜瓜,成立合作社當年擴大到6個村。合作社運作3年擴大到馬河鎮31個村場,面積由最初的700多畝擴大到10000多畝,2005年產值達到3000萬元。主要靠技術推廣,合作社在技術服務上不隱瞞、不保守,與瓜農共同探討生產中的技術難題,主要通過區、鎮送科技下鄉,專家技術講座,培植科技示範戶等方法把無公害返季節西甜瓜產業化種植推廣做大。如宜陽村以前是靠種植水稻為主,一年種兩茬,早、晚輪作,一畝地產糧2000多斤,最好年份畝平產值1600元,純收入1000元。2005年通過合作社會員把技術傳到宜陽村五組後,少數農戶開始種返季西甜瓜,當年每畝地一季甜瓜產值達到3000元,畝平純收2500元,全年兩季產值達到5000元,純收達到4000元,
經濟效益是種水稻的4倍。農民紛紛開始種植返季節西甜瓜,2008年全村西甜瓜面積達到1000多畝,成為當地最最佳化種植模式。
林木業發展
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馬河鎮政府領導把民眾的切身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必須把握山區特
點,加快發展林業,把山林當工廠辦,努力實現林業經濟
可持續性和
效益性的良好統一,促進財政增效、農民增收、經濟發展作為發展馬河的
首要任務。
馬河鎮國土總面積為24萬畝。其中山林面積22萬畝,以
松、
櫟為主的
森林面積為11萬畝,雜灌林面積為10萬畝,路網及其它用地約1萬畝。據歷年造林統計,馬河鎮共改造多種經營基地4.5萬畝,其中
杉樹2萬畝、
板栗1萬畝、茶葉0.3萬畝、柑桔等水果0.5萬畝、
銀杏0.2萬畝、
杜仲0.2萬畝,
黃姜0.3萬畝。形成山林面積中森林面積與雜灌面積各占一半,雜灌林面積中已改造成為多種經營基地面積與待改造的面積各占一半,多種經營基地面積中現有存在面積與荒蕪面積各占一半,現存多種經營基地中有收益面積與沒有收益各占一半。這四個各占一半,充分寫照了馬河現有山林優弊兩個側面,馬河的山林面積大,而且土壤肥沃,植被資源豐富,雜灌林面積大,可開發的潛力大;同時也暴露出了過去的開發利用不力,只栽不管、開發無效益、山林管理混亂等諸多問題。
馬河鎮有九千人民,馬河人民人均所享有的
耕地不足1畝,但人均享有的
山林確有24畝。馬河人民吃飯靠田,致富要靠山。學習貫徹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設
小康社會,山區人民必須緊緊依靠山林,發展林業這個優勢產業,才能全面實現小康目標。
工業重鎮
馬河鎮成為“工業重鎮”,首先就得力於煤炭工業這一優勢產業:每年產量無論在東寶區,還是在全市的鄉鎮中,都是最大的。建鎮20年來,煤炭業一直是馬河的工業支柱。走過從無到有、由少到多,走過遍地開挖、效益低下,如今的馬河煤炭工業,通過整合資源,形成規模,技改保全全,
資源再利用,逐步走上良性發展
道路。
北通襄陽南漳,西鄰宜昌
當陽、
遠安。2007年,1.2萬人口的“邊城”馬河鎮,工業總產值達到5.7億元,工業增加值1.6億元,規模工業總產值達到1億元,工業利稅總額1792萬元。構成馬河這一“工業重鎮”內涵的,有包括這些數字在內的一連串數字,有絕對數,還有相對數,而其中只有一個關鍵字----煤。
馬河發現煤的時間可以追溯到
清代。但煤的開採從1987年建鎮前後才真正起步,當時只有兩三家小煤窯。發展到1994年前後,煤礦數量一度達到120家以上。“遍地開花,到處在挖!”馬河鎮資產經營公司經理都啟鴻這樣描述當時煤亂采濫挖的“盛況”。
煤礦雖多,但效益並不明顯,這120多家煤礦的
產量,卻遠遠不及今天20多家煤礦的產量。不僅如此,安全事故頻發,煤礦開採只顧短期利益,回採率不到50%,煤資源浪費十分嚴重。
馬河鎮有煤礦21家,2006年煤的產量達到了42萬噸,而在煤礦數量最多時,年產量也不到30萬噸。更重要的是,煤的回採率提高到了90%以上。要保證煤礦的效益,安全是關鍵。馬河鎮對煤礦
安全生產投入的力度逐年加大,僅2006年,馬河鎮21家煤礦就投入6000多萬元用於技改。每一個礦井的斷面都擴寬加高,從以前不到1米改到了2x2.2米,井內的採煤、掘井、機電、
運輸、
通風、排水6大系統全部按國家標準進行限定,凡達不到要求的,一律整改。
嚴是愛,松是害。在安全問題上,強制整改就是服務發展,忽視安全反而欲速不達。這一點,鎮裡是毫不含糊的。從挑肥揀瘦到“塊塊有主”,廢棄物變成了“香餑餑”。
採煤的地方,會伴生一種叫煤矸石的產品。開發前的馬河,煤矸石是當作垃圾堆積在山上的。不僅堆積占地,而且能自燃污染空氣甚至引起火災。在離馬河集鎮較近的一座山上,由於年年都有煤矸石新堆上去。樹越來越少,一度變成了一座黑色的渣山,煤矸石成了馬河人心中的一大
隱患。
據勘測,馬河現有儲量煤3000萬噸,如果都開採出來.產生的煤矸石量將近億噸。可喜的是,馬河鎮開始了煤矸石利用的
嘗試。馬河鎮的煤矸石主要是粉碎後,被用於生產水泥等建築材料,將煤與矸石粉碎後混燒發電等。
發展方向
為了進一步提高煤矸石的附加值,馬河鎮正打算建一家煤矸石制磚企業。這種磚的硬度比一般磚要強得多。由於煤矸石的利用,煤矸石渣山的綠化恢復工作已全面展開,“黑山”正在變綠。說馬河是“煤城”,多少有些不妥。因為馬河一直就是一座清秀的鎮。這兩年,說起馬河,人們會馬上想到美麗的
沙灘河。馬河的琵琶洲大橋,據說是亞洲第一長單拱橋。說不定哪天,提到馬河的支柱產業。人們首先想到的,不再是煤礦,而是旅遊業----那的確是一個充滿原生態色彩的地方,一個休閒的好去處。
基礎設施
湖北荊門市馬河鎮2007年圍繞“水林田路”大做文章,採取“四結合”突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這個
重點,加速產業結構調整,著力推進新農村建設進程,努力增強經濟發展後勁。
馬河鎮結合
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治好“水”:興修5000米水渠,維修2萬米
水渠,整修草池坪水庫,青蒿峪水庫,維修800口堰塘,努力提高農業抗災能力。
馬河鎮結合優勢農業產業帶建設造好“林”:新發展
柑桔3000畝,品種改良3000畝,無公害綜合技術配套3000畝,其中高標準建園1500畝,辦500畝無病毒優質臍橙良種基地;高標準改造老茶園1000畝,引進一家茶葉加工企業,力爭打響一個品牌;狠抓科技創新和田間管理,提高8560畝板栗效益。
馬河鎮結合良種良法種好“田”:新發展優質
核桃5000畝,
蔬菜5000畝,努力為半山地區增收辦好樣板示範,探索新路子。
馬河鎮結合
交通建設修好“路”:興修村級公路7條35公里,改造
鄉村道路60公里,硬化村級公路55公里,努力實現“打通新公路,村村通公路,全面碎石路,部分水泥路”切實解除經濟發展的“
瓶頸”制約。
招商引資
馬河鎮在
天台山建立了一座占地500畝的茶場。但是由於技術不過關,生產的茶葉一直在本地“轉”。2003年,浙江商人葉建軍看中了天台山的茶場,投資30多萬元成立了荊門市天台山綠緣茶業有限公司。通過改良品種、改進工藝,2004年創立了荊門市第一個有機茶品牌。經過5年的發展,天台山茶場面積已達2000畝,年產值可達600萬元。
2005年,湖北洲和生態農業有限公司也看中了馬河這塊福地,不過不是種茶,而是種植中藥材。公司先後投資1000萬元,在馬河鎮實施“萬畝千戶”工程,種植板藍根、荊半夏、
穿心蓮、蒼朮等20多種中藥材,實行公司統一選址整地、技術培訓、免費供種、訂單收購,1萬畝的核心基地已確定。
山好水好不僅能種出好茶好藥,還能養出好“肉”。圍山養雞,土雞味好。2005年,鎮裡組織23名養殖大戶到安徽參觀學習放養土雞的技術,並拿出50多萬對養殖戶進行獎勵。馬河鎮土雞達到50萬隻。
可好景不長,
禽流感的爆發,讓山民損失慘重。一時間山民談雞變色。
這么好的項目,不能就這樣放棄了。2007年,鎮裡引進外地客商周秦一次性投資30多萬元在
馬咀村發展圍山養土雞近萬隻。在他的示範帶動下,馬河鎮圍山養土雞千支以上的農戶達到100多戶,飼養家禽總量15萬多隻。圍山養雞有了新的發展。
馬河鎮通過推介山區資源優勢,誠招適合山區的投資項目,先後有20多個項目落戶馬河,總投資超過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