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氏鱷(Mekosuchus)是一種中型陸棲鱷類,儘管外形有些類似西貝鱷類,但在親緣關係上,它們既不屬於西貝鱷類、包氏鱷類,也與鋸齒鱷類沒多少關係,它們屬於單獨的馬氏鱷亞科(Mekosuchinae)成員。到了中新世後期,馬氏鱷中的一個看起來不那么起眼的中型成員米氏金卡納鱷(Quinkana meboldi)卻令人吃驚地發展起來。金卡納鱷 (Quinkana) 就是它的近親物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馬氏鱷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爬行綱
- 亞綱:初龍下綱
- 目:鱷型總目
- 亞目:西貝鱷亞目
- 亞科:馬氏鱷亞科
- 分布區域:南美大陸
馬氏鱷分布,馬氏鱷的擴展,中國馬氏鱷,近親物種金卡納鱷,兩棲鱷類,
馬氏鱷分布
當鋸齒鱷類肆略於北半球之時,始新世中晚期的南美大陸也大量出現了一類全新的陸地掠食鱷類,它們就是西貝鱷亞目動物(Sebecosuchids),主要包括兩個屬:西貝鱷(Sebecus),和公社鱷(Ayllusuchus)。其實最早的西貝鱷亞目的成員早在白堊紀後期即已出現,但直到始新世晚期才在南美大陸昌盛起來。它們的身材較為纖細,四肢較長且近乎直立於腹部,牙齒較長且彎曲、扁平,齒間隙較大,與肉食性恐龍的牙齒有相似的特徵,最初有的學者還以為是某些食肉龍類殘存到了新生代呢。人們至今對於西貝鱷類的生活習性了解甚少,只知道在食肉恐龍退出歷史舞台後,而大型有胎盤類食肉猛獸尚未崛起前的那段歲月中,西貝鱷類是南美大陸絕對的頂級掠食者,其鋒芒甚至壓倒了恐鳥等大型食肉鳥類。
從化石分布的沉積物判斷,西貝鱷類雖是陸棲動物,但其生活的環境卻是類似今天亞馬遜平原那樣的熱帶雨林,當中新世的氣候開始變的乾燥、寒冷後,繁盛一時的西貝鱷類終於在中新世的末期無可奈何地走上了不歸路。
馬氏鱷的擴展
馬氏鱷亞科是多樣性分類。早期在昆士蘭的三棱鱷是一種短吻及有大眼睛的鱷魚,有指它們會攀到樹上及跳下壓在獵物之上。中新世早期的Harpacochampsa camfieldensis像馬來長吻鱷。另一個未被描述的化石則在紐西蘭的中新世地床發現。馬氏鱷屬擴展其分布地到達太平洋島嶼,相信它們是以跳島方式橫渡珊瑚海,到達現已沉沒的大切斯特菲爾德礁uytryjruy,再到達新喀里多尼亞及其他島嶼。
中國馬氏鱷
中國南雄發現的“大塘平頂鱷”,是西貝鱷的一個分支。它的發現更進一步為西貝鱷的世界性分布提供了確鑿的證據,西貝鱷最初發現於南美,開始時有人假定這個已經滅絕了的動物只限於南美。
地球歷史進入新生代中新世後,氣候逐步開始變的乾燥,往日遍布世界的熱帶雨林逐步變成了草原。這一切對陸地動物的影響非常大,許多新的適應乾燥氣候的新種屬紛紛出現,這一點在食肉哺乳動物中顯現的最為明顯,裂肉獸、牛鬣獸、父貓等大型肉齒類動物歸於了塵埃,貓科、獵貓科、熊科等新食肉類卻迅速崛起,占據了食物鏈的上端。而這一切對於大型陸棲鱷類來說,卻好似滅頂之災。到中新世末期,全球幾乎所有大型陸棲鱷類和相當多的兩棲生活的鱷類都已難覓蹤跡。以前的理論對此解釋為,由於新食肉類的競爭和獵物習性的改進使得大型陸棲鱷類無法適應,從而導致滅絕。現在的理論普遍認為,還是因為中新世地球上大部分地區的氣候由熱帶雨林型向高燥季風型轉變,才導致了陸棲鱷類的大滅絕。
但是自然界的歷史總是存在著難以解釋的“例外”,在相對“孤立”的澳洲大陸上,自始新世早期以來就棲息著一類叫做馬氏鱷(Mekosuchus)的中型陸棲鱷類,儘管外形有些類似,但在親緣關係上,它們既不屬於西貝鱷類、包氏鱷類,也與鋸齒鱷類沒多少關係,它們屬於單獨的馬氏鱷亞目(Mekosuchinae)成員。到了中新世後期,馬氏鱷中的中型成員米氏金卡納鱷(Quinkana meboldi)發展起來。
過上新世的不斷演化,更新世初期,一類真正的陸棲鱷類之王----莫氏金卡納鱷(Quinkana Molnar)在別的陸棲鱷類幾乎全部滅絕後,開始了自己的發展生涯。
更新世的莫氏金卡納鱷體長可達7至8米,這對於陸生食肉動物而言,絕對是個驚人的龐然大物了,它歸屬於馬氏鱷科,該科成員現今已全部絕滅。
近親物種金卡納鱷
與澳洲現有鱷類不同,金卡納鱷(Quinkana)的腿比西貝鱷類的更加強壯且直,牙齒如刀刃般鋒利,雙齶極其有力,足以撕獵任何動物的護甲,這使得金卡納鱷成為一個可長時間追擊獵物,並瞬間致其死地的可怕獵手。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金卡納鱷與同樣巨大、可怕的Megalania prisca巨蜥一起雄居澳洲動物食物鏈的頂端,金卡納鱷的獵食範圍非常廣,大到雙門齒獸、巨型短面袋鼠(Procoptodon)、平面袋鼠(Protemnodon)以及幾種大型地棲鳥類,小到鴨嘴獸、針鼴,甚至連大型蟒類(Wonambi naracoortensis)和同時期其它水棲鱷類也不時出現在它的食譜上。
在前面說了海棲和陸棲鱷類,但真正的主角還是下面的那些成員:
兩棲鱷類
由於副鱷類的“全軍覆沒”,使得早侏羅紀淡水區域相對空曠,這給了鱷類重新回到淡水區域的絕好時機。開始時營淡水兩棲生活的鱷類還是以魚類為主要食物的小動物,像北美、東亞的貧齒鱷類(Edentosuchus)。其後,更加適合捕魚為生的石鱷(Steneosaurus)和長嘴鱷(Teleosuchus)都相繼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