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桂花

馬桂花

馬桂花,中藥名。為紫金牛科植物多脈酸藤子EmbeliaoblongifoliaHemsl.的果實。分布於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具有驅蟲,止瀉的功效。主治絛蟲病,腹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馬桂花
  • 別稱:木掛花、白當歸、粗糠果、紐子果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報春花目
  • :紫金牛科
  • :酸藤子屬
  • :多脈酸藤子
  • 分布區域: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 採收時間:夏、秋季採收
  • 用量:內服:煎湯,9-15g
  • 毒性:無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炮製,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性狀鑑別,藥材性狀,藥理作用,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果實。

性味

味甘、酸,性平。

歸經

歸肝、脾經。

功效

驅蟲,止瀉。

主治

絛蟲病,腹瀉。

相關配伍

1.治腸炎:馬桂花15g,刺莧菜60g,水煎服。《中國民間生草藥原色圖譜》
2.治菌痢:馬桂花15g。白頭翁30g。水煎服。《中國民間生草藥原色圖譜》
3.治絛蟲病:馬桂花、鶴虱各15g,檳榔20g。水煎服。《中國民間生草藥原色圖譜》
4.蛔蟲病:馬桂花、川楝子各15g,使君子20g,水煎空腹服。《中國民間生草藥原色圖譜》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

炮製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曬乾。

形態特徵

多脈酸藤子,又名矩葉酸藤果《中國高等植物圖鑑》,長圓葉酸藤子《中藥大辭典》,多脈信筒子《全國中草藥彙編》,生膠藤《廣西藥用植物名錄》,斷骨藤《新華本草綱要》。攀援灌木或藤本,長10m以上。小枝無毛或被微柔毛,具皮孔。葉互生;葉柄長5-8mm,兩側微具狹翅;葉片堅紙質,長圓狀卵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長6-9cm,寬2-2.5cm,稀長達16cm,先端急尖或漸尖或鈍,基部圓形或微心形,邊緣通常上半部具粗疏鋸齒,極少全緣;側脈15-20對,常連成不明顯的邊緣脈,與中脈幾成垂直。總狀花序,腋生,被銹色微柔毛,花梗長2-3mm;小苞片鑽形,長約1mm,外面被微柔毛,具緣毛;花5數,長2.5-3mm;萼片廣卵形或菱形,長0.5-0.7mm,具緣毛,有腺點;花瓣淡綠色或白色,分離,長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先端圓形,微凹,無緣毛,裡面密被乳頭狀突起,具腺點;雄蕊在雌花中極短,在雄花中伸出花瓣,著生於花瓣的2/5處,花葯卵形或長圓形;雌蕊在雄花中極退化,在雌花中與花瓣幾等長,子房瓶形或卵形,花柱微彎,柱頭頭狀或盾狀。果球形,直徑7-9mm,紅色,多少具腺點,宿存萼反卷。花期10月至翌年2月,果期11月至翌年3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00-1900m的山坡疏林中或山谷密林下。分布於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性狀鑑別

藥材性狀

漿果球形,直徑4-8mm。表面棕紅色或灰紫色,平滑,有的略呈網狀紋,一端有刺狀突起(柱頭),另端有柄,長1-4mm,或無柄,具宿萼5片。果皮質脆易碎。種子扁圓球形,質堅硬,種皮淡紅色,皺縮,種仁黃白色,有不規則突起的小圓點。氣微,味淡。

藥理作用

1.驅絛蟲作用(對蛔、鉤蟲無效)。
2.瀉下作用。

相關論述

《全國中草藥彙編》:“甘、酸,平。”
《全國中草藥彙編》:“驅蛔蟲,絛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