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東民,男,1968年生於黑龍江省大慶市。1990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當代藝術家。現定居北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東民
- 出生地:黑龍江省大慶市
- 職業:藝術家
- 畢業院校:中央美術學院
舉辦展覽,社會評價,個人作品,
舉辦展覽
2013年:煙雲——馬東民作品展 今日美術館
北京2011年:馬東民作品展 New Art Gallery 義大利
2008年:靈境――馬東民個展 Avant Gallery 美國紐約
2006年:《靈境—馬東民作品展》個展 First Sound Gallery 北京
1994年:《馬東民作品展》 香港文化中心 香港
2012年:藝術·前沿——當代藝術邀請展 北京
2012年:通——當代藝術展 北京
2011年:山外有山 北京
2011年:節外生枝 北京
2011年:左右不分——當代藝術聯展 北京
2010年:《次聲》計畫 第二回展——一而二 二而一 北京
2009年:東方之光——2009首屆中韓當代藝術交流展 北京、首爾
2009年:冇take 2——當代藝術邀請展 北京
2008年:深呼吸——中國當代油畫聯展 德國柏林
2008年:個色——當代藝術邀請展 北京
2008年:行進――當代藝術聯展 北京
2008年:當代藝術――多維度的闡釋 北京
2007年:中國當代藝術2007 德國慕尼黑
2007年:臨界線――當代藝術聯展 北京
2007年:中國當代藝術巡迴展 北京、新加坡、印尼
2007年:金光大道——後社會主義故事聯展 北京
2006年:《中國當代藝術文獻展》 北京
2006年:《當代中國六人展》 英國倫敦
2006年:《12位前衛藝術家畫展》 新加坡
2006年:《現代藝術展》 香港
2006年:《中國當代藝術繪畫展》 紐約
2006年:《"聲聲慢"當代藝術聯展》 北京
2006年:《李路明·馬東民作品展》 北京
2006年:《首屆當代職業藝術家繪畫聯展》 北京
2005年:《由距藝術中心畫展》 台灣
2005年:《"閣"當代藝術邀請展》 北京
2005年:《亞洲當代藝術展》 韓國
2004年:《中法藝術交流展》 法國
2003年:《中國當代繪畫百人展》 北京
2003年:《中國先鋒繪畫藝術巡迴展》 德國、瑞士、西班牙
2002年:《Radi sson SASHOTEL邀請展》 北京
2002年:《中國當代繪畫邀請展》 北京
1995年:《中國藝術博覽會》 北京
1990年:《中央美術學院陳列館聯展》 北京
社會評價
馬東民將這些歷史文化人物和經典藝術形象安置在如夢似幻的朦朧空間中,使畫面平添了一種非現實意味。從他給這些作品選取的題目“煙雲”一詞,我們更加明白他意在通過繪畫表達對歷史的追憶,從中我們也能體會到他對美好的人類歷史、優秀的藝術經典煙消雲散的無奈和感傷。
值得注意的是,在藝術語言上馬東民的繪畫也不同於大多數波普藝術家所採用的機械複製法,純正的繪畫品質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強烈的視覺美感。包括“靈境系列”在內,馬東民的所有繪畫都具有模糊性和簡化的特徵,而這些特徵也正是國際當代繪畫的共同傾向。
我們知道,自格爾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開始,模糊化的畫面處理方式被世界各國越來越多的當代畫家所採用。這一繪畫方式顛覆了逼真再現的古老傳統,是超級寫實主義繪畫和高清攝影物極必反的產物;它另闢蹊徑,為瀕臨困境的繪畫藝術開闢了新的發展空間。對於馬東民來說,朦朧模糊的畫面充分表達了作品的主題與寓意——人生如夢,往事如煙,“神馬都是浮雲”。
在馬東民的繪畫中,簡化方式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形象的簡化:馬東民從不描繪完整的人物形象,他總是會著力刻畫最能傳達其精神含義的局部——例如“靈境系列”繪畫中那些帶有強烈表情的人物面容和“煙雲系列”作品中經典繪畫的主體形象——而捨棄對人物肢體細節和挪用圖像背景的呈現。這種強化重點、忽略細節的處理方式使得他的繪畫獲得了以少勝多、以一當十的藝術表現力。二是色彩的簡化:無論是“靈境系列”還是“煙雲系列”,馬東民的繪畫始終拒絕豐富的色彩以及色彩的對比,他幾乎把色相和色差降低到了最少最低限度,以致他的作品看起來像是單色畫。灰色和藍色是馬東民最偏愛的色彩,也是迄今為止他的繪畫中出現得最多的色調。這類色彩不僅給觀眾帶來寧靜幽深的視覺感受,也充分而準確地傳達了虛幻縹緲的精神寓意。
馬東民將波普圖像作了繪畫性的呈現,並由此建立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從本質上看,他是一個用心靈創作、注重抒情的畫家,他以多愁善感之心給觀念主義繪畫增添了情感的溫度。他將時光飛逝、萬物無常的心理感受轉換成了生動的視覺圖像,通過這些圖像,他試圖掙脫宿命的束縛,破解生命的困惑,表達對人類命運和未來的思考。
——節錄自王端廷文章《給觀念加上情感的溫度——馬東民“煙雲系列”作品解讀》
馬東民的繪畫是一種精神創作,給人們一種特殊的感悟。這種感悟來自山峰及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馬東民的繪畫主體是山水,是中國傳統水墨畫的一個表達核心。他選擇山水入畫,是因為山水有形,可以寄託抽象的天下觀。而他把男歡女愛與自然山水雲山霧罩地結合在一起,這種結合是一種「天人合一」思想的結合。雲和雨的交匯是大自然的交匯,從中絲毫看不到性的色情,看到的只有通往自由天地的抒情。醉翁之意不在酒,馬東民的繪畫不在他所表現的題材本身,而在於畫外的逍遙與萬水千山走遍的自由憧憬。
---節錄自楊衛文章《萬水千山總是情》
“煙雲”在漢語世界中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辭彙,擁有豐富的歧義,既表示煙靄雲霧的景象,又有指隱逸之山林之意,同時還可以形容高遠之處,而更多時候則是用來比喻變化消失的事物……總之,煙雲無處不在,雖然抓不到,但卻與人的感受力息息相通,它就像傳統水墨畫中的留白一樣,於無聲處勝有聲,總是活躍著現實的氣氛,帶給人無限遐思與萬般想像。正因為如此,煙雲也常被中國藝術家用來作為素材,表達意猶未盡之聲,影射那些難以言表的事物。藝術家馬東民就是這樣的一位藝術家,他對煙雲的借用,不僅只是豐富了畫面的意向,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種理解世界的方式,為中國當代藝術注入了一種源於中國傳統的人文視角。
---節錄自楊衛文章《馬東民筆下的煙雲塵事》
馬東民的作品具有濃厚的夢幻色彩。這種特徵差不多從他確立風格時起,就一直延續下來。儘管他的作品的題材在不斷地變化,但夢幻風格始終不改。馬東民之所以追求夢幻般的表達,原因是他不想讓藝術變得醜陋。哪怕現實已經醜陋不堪,他也要維持藝術的淨土:哪怕是一種夢幻般的悽美,一種不切實際的虛無。
經過靈境系列之後,馬東民開始關注歷史問題和新聞事件。他的作品開始挪用現成的圖像資料,呈現出明顯的波普風格。但是,與老一代波普藝術家慣用調侃態度不同,馬東民沒有揶揄歷史。當然,更不像重大歷史題材的作品,馬東民沒有粉飾歷史。他一如既往地不作表態,只是讓歷史自行出場。
——節錄自彭鋒文章《藍色夢幻》
耳熟能詳的藝術史畫作,以及歷史事件和著名人物的攝影圖像,在馬東民最近的創作中成為主題,這批影像並非弱化了的摹本,也絕非假象或另外的事物,它們經由馬東民的創作,從原來的時空中脫離出來,並在馬東民特有的煙雲山水中產生出新的內涵,以至於原作拋棄了自身的背景,比如特定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等歷史因素,進入到此時此刻的雲煙中,進入到陰陽旋轉的氣象里。相比馬東民以前的創作,《煙雲系列》保留了他對物質和時空的感覺,同時拓展出更廣的空間和更寬的視野。
馬東民對藍色一直情有獨鐘,在馬東民的近作中,暗藍色幾乎成為唯一的色彩,其整體性表現在很難在作品中發現任何可供截然分割的區域,畫面也沒有其它的限定。色彩流淌出的每一個顆粒的變化,都能成為時間的內容,大塊的單色十分容易上升為某種永恆的形式。藍色如主體人物一般,脫離了原始的情境,他們不再受史實的統治,也不再受時局的干擾。《雲煙系列》的出現,使馬東民的色彩達到了更為輕盈和空靈的境地,顏色既不曾蔑視一切演義,又未能拒絕自主的存在,從觀念上看,歷史何嘗不是如此,人類的活動雖是過眼雲煙,卻浩然長存。
——節錄自段君文章《作為歷史辭令的煙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