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村煎包

馬村煎包

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特色小吃,現已覆蓋魯西南。

馬村煎包皮薄、餡豐、油多,薄而不漏,油而不膩。

剛出鍋的是最好吃的,時間稍長色、香、味均遜色很多。

基本介紹

簡介,歷史,其他相關,

簡介

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特色小吃,現已覆蓋魯西南。
馬村煎包皮薄、餡豐、油多,薄而不漏,油而不膩。
剛出鍋的是最好吃的,時間稍長色、香、味均遜色很多。

歷史

馬村煎包始於30年代初,正宗傳人閆會平(1908年1月—1984年4月)系嘉祥縣馬村鎮人。馬村煎包,經不斷改進、加工、完善,逐步形成了獨特的一套調面、調料及其他配方、配料技術。致使馬村煎包的聲譽80多年一直昌盛不衰、倍受青睞。
40年代中期,“天津狗不理”高老闆,曾專程來到馬村,品嘗煎包後讚譽:“馬村煎包於狗不理包子相論,有過之而無不及”。解放戰爭時期,楊勇、田英、曾之尚等老一輩革命家都對馬村煎包高度讚美。
在解放初期,嘉祥縣馬村公社駐地每十天有兩天集。集市上有一位有絕頂手藝的老人叫閆會平。他製作的水煎包名振四方,具有相當的名氣。當地有句口頭禪:“白白胖胖、肉丸噹噹、老少不欺、公公道道一毛錢。”他發麵的手藝特別好,包子出鍋後又白又胖;羊肉餡兒不僅口味奇特誘人,而且肉餡上勁包團,用口咬開,正中間是一個奇香爽脆的肉丸(肉丸噹噹);老少不欺是講他誠信經營,公公道道一毛錢是指物美價廉的大包子每個僅售一毛錢。精巧的製作工藝,誘人的形態和口味,使他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可是他平時不賣,只有到了馬村集這一天,他才拉上大篷,支上兩口大鍋,輪番煎烹,買包子的人排成了長龍。挑揀的不賣,包圓的不賣,也就是說排隊買包子輪到我了,這一鍋我全要,對不起,不可以,後面排隊的人吃不上要落抱怨的。雪白油亮、金黃色的疙瘩、咬開奇香流油,真乃誘人食慾。十里八鄉的人去趕集,為的是到集上能吃上讓人回味無窮的“閆家水煎包”。
馬村煎包經過了戰爭的崢嶸歲月,伴隨了新中國的誕生。改革開放的今天已由原來的地方小吃,逐步變為響邊大江南北的嘉祥名吃。目前在全國各大、中城市已享有較高的聲譽,且愈來愈高。
馬村煎包屬速食類食品,若三人操作,5-10分鐘便可煎出60-150個煎包,可供5-15人食用。煎包分為羊肉餡、牛肉餡、素餡等種,熱吃口味最佳,外觀呈橢圓形。肉餡煎包(純精肉調餡)每個抱有深圓肉團,香味宜人。素餡煎包皮鬆亮白,味鮮色清。其特點為:餡香而不膩,油大而色清,面白揉和,個大且實惠。
迄今,馬村煎包已被《嘉祥縣誌》、《嘉祥石記》列入名吃,載入嘉祥史冊。

其他相關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閆會平老人過世。他有四個兒子,其中有兩個從政,只有老三和老四繼承了父業,那煎包做得的確叫絕。
於閆家煎包的名氣越來越大,改革開放以後,從事煎包營生的人也越來越多。從鄉鎮到嘉祥城,再從縣城到濟寧市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有“正宗的馬村煎包”,其經營的目的是在用閆會平老人的品牌。筆者問過這些經營煎包的人,就連馬村鎮的人都很少,這說明一個問題,人人都在注重品牌效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