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本齋陵園

位於山東省莘縣張魯回族鎮南1000米處。1944年2月,冀魯豫軍區第三分區司令員兼回民支隊司令員、著名的回族抗日英雄馬本齋病逝後安葬於此。1954年,烈士靈柩移至石家莊華北烈士陵園。1985年在烈士原葬處重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馬本齋陵園
  • 地理位置:山東省莘縣張魯回族鎮
  • 占地面積:6670平方米
  • 景點級別:烈士紀念館
簡介,馬本齋生平,更多信息,烈士紀念館,

簡介

陵園坐北朝南,占地面積6670平方米。整個陵園由紅磚花牆圍合。主要建築有阿拉伯式穹形大門、中國古建築式六角形紀念亭等。坐置在一條南北中軸線上,由一條通道貫穿其中。園內翠柏掩映,綠草如茵。重建後的陵園融合古代建築與阿拉伯建築風格於一體,莊嚴、典雅、肅穆。每逢清明節,總有不少人到陵園掃墓。宋任窮段君毅等也曾到此憑弔。該陵園是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
馬本齋馬本齋

馬本齋生平

馬本齋(1902—1944),是河北獻縣人,回族。早年畢業於東北講武學堂,在舊軍隊中任團長。後回鄉務農。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在家鄉組織“回民義勇隊”,抗擊日本侵略軍。1938年初帶領“回民義勇隊”參加八路軍,任冀中軍區八路軍回民教導隊隊長,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秋,任冀中軍區八路軍回民支隊司令員,率部在冀中冀魯豫平原打擊日本侵略軍,這期間曾受八路軍冀中軍區通報嘉獎,並被授予“打不爛,拖不垮,攻無不克的鐵軍”的錦旗。1942年6月任八路軍冀魯豫軍區三分區司令員兼回民支隊司令員。1944年初,回民支隊調往延安,馬本齋因病未能隨軍前去。同年2月7日病逝于山東莘縣。當地政府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毛澤東送了“馬本齋同志不死!”的輓聯,周恩來送了“民族英雄,吾黨戰士”的輓聯,朱德送了“壯志難移回漢各族模範,大節不死母子兩代英雄”的輓聯。爾後又為他修建了陵園。

更多信息

為了紀念革命先輩馬本齋,發揚烈士犧牲精神, 1985 年,獻縣始建由三間房構成的“馬母祠”,後幾經修建,形成了占地 3000 平方米 ,擁有房屋 12 間,其中大型展室 3 間,鐫刻著毛澤東、朱德同志題詞的漢白玉紀念碑一座的馬本齋母子烈士陵園。它位於獻縣城東北 二十公里 的本齋鄉本齋東村, 1999 年被河北省委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年 6 月,為進一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領導小組批准,決定籌建民族英雄馬本齋紀念館,由省、市分別投資,由中共獻縣縣委宣傳部負責組織實施,該紀念館從 2001 年春開始施工,歷時一年建成。建成後的馬本齋紀念館與馬本齋母子烈士陵園一路之隔渾然一體。
馬本齋母子烈士陵園坐南向北,由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軍委副主席劉華清同志題寫園名。園中東西兩側栽植數百棵蒼松翠柏。西側松柏叢中是馬母白文冠烈士墓和馬本齋衣冠冢。馬母墓由其家墳遷葬於此,按照伊斯蘭風格修葺而成。院中央設漢白玉英雄紀念碑一座,正面鐫刻毛澤東同志為馬本齋的題詞:“馬本齋同志不死”,背面為朱德同志的題詞:“壯志難移回漢各族模範,大節不死母子兩代英雄”。陵園南面平房六間,為馬本齋母子英雄事跡展覽室。主展室以連環畫形式較為詳細的介紹了馬本齋艱難求索而又光輝偉大的一生。展現了馬本齋母子高尚的愛國情懷、堅強的革命意志、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團結禦侮、忠貞不渝、捨生忘死的高風亮節。

烈士紀念館

馬本齋烈士紀念館位於山東聊城莘縣張魯回族鎮,總投資3200萬元,占地20餘畝,分上、下兩層,其中主館建築面積達4000多平方米,全為伊斯蘭建築風格。馬本齋紀念館建設有它的現實意義,因為馬本齋烈士身上的四種精神值得學習:一是熱愛共產黨、一切行動和黨保持一致的精神;二是熱愛祖國的精神;三是不怕犧牲的精神;四是加強民族團結的精神。建設馬本齋烈士紀念館就是發揚老前輩的革命傳統,繼承他們的革命精神。1943年底,馬本齋在率部參加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反蠶食戰鬥中,頸後長了毒瘡。由於戰事繁忙,加之缺醫少藥,不久病情加重。1944年1月底,回民支隊奉命開赴延安。出發前,他抱病為部隊作了最後一次動員,叮囑指戰員“要跟著黨,跟著毛主席,抗戰到底。”同年2月7日,馬本齋將軍在莘縣張魯鎮不幸病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