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燠,男,1983年生,200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博士、研究員/博導,重慶連芯光電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主要從事光電工程方面的科學研究工作,為多個國家重大項目提供自主可控的核心技術支持。在成都電子科大學習期間,馬曉燠每年的專業排名都進入了前列,因此在畢業的時候他被保送到中科院光電所攻讀碩博學位,開始從事自適應光學的研究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曉燠
- 出生日期:1983年
- 畢業院校: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
- 職務:總經理
- 任職單位:重慶連芯光電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
教育經歷,人物經歷,所獲榮譽,
教育經歷
起止年月 | 院校 | 專業 | 學位 |
2002.09-2006.07 | 電子科技大學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學士 |
2006.09-2011.07 | 中科院光電所 | 光學工程 | 博士 |
人物經歷
馬曉燠,男,1983年生,200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博士、研究員博導,主要從事光電工程方面的科學研究工作。馬曉燠潛心科研,不懈創新,解決了光刻機鏡頭精密檢測、暗弱天體高精跟蹤、空間碎片快速搜尋等多項國際難題。憑藉工作上的突出貢獻,馬曉燠先後榮獲“江北英才”“重慶市向善向上好青年”“重慶市首屆創新爭先先進個人”等多項榮譽稱號。
馬曉燠就讀於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光電專業,通過對光電專業的深入學習,馬曉燠漸漸找到光學的魅力,研究光、捕捉光成為了他的人生樂趣。大學畢業後,成績優異的馬曉燠被保送到中國科學院光電所進行碩博連讀。在中科院光電所這片“肥沃”的土壤里,馬曉燠迅速成長,他曾經的理論研究也開始轉化為現實成果。
自主創新 打破技術壁壘
2009年,剛轉為博士研究生的馬曉燠參與到對光刻機鏡頭檢測設備的攻關項目中。光源和鏡頭是製作光刻機最核心的技術,要造出一台好的光刻機,鏡頭的檢測設備尤為重要。最初,研發團隊打算向國外直接引進設備,但依靠技術專利築起銅牆鐵壁的外國不僅不賣,還拒絕了馬曉燠提出去研究室參觀學習的申請。“別人什麼都不給,那我們就自己做。”無奈之下,馬曉燠決定自主創新。兩年時間,在無數次的實驗中,馬曉燠研究出光刻機鏡頭的檢測新算法,將檢測精度由曾經的幾十納米降低至五納米以下,為我國自主研發光刻機奠定了良好基礎。
臥薪嘗膽多年 終揚眉吐氣
馬曉燠在完成對光刻機鏡頭檢測設備的研究後,又爭分奪秒研究起單光子探測技術。2011年,時值中科院光電所研發大口徑光電望遠鏡,單光子探測技術成為大口徑光電望遠鏡探測能力變強的關鍵。此前,國家已經投入了大量經費,為了加快研發速度,馬曉燠想在自主研發的同時去購買外國技術,這一次依舊吃了“閉門羹”。嚴格的技術封鎖,再次讓馬曉燠轉變了想法:既然別人什麼都不給,那就自主創新,打破技術封鎖,掌握核心科技。創新道路困難重重,由於要避開光污染,實驗場地選擇在海拔3800米以上的無人區。就這樣,馬曉燠帶領團隊熬著夜、吸著氧,邊調試設備邊採集數據,堅定地向著既定目標前進。終於在2016年,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光子相機大功告成,10多篇論文發表在國內外期刊上,20多項專利獲得了國內外授權。隨後,馬曉燠受中科院南美天文研究中心邀請,飛赴智利,參與中科院南美天文中心的建設,合作打造我國的南天觀測基地。
2018年,馬曉燠帶領團隊成立了中科院光電所首個產業化公司——重慶連芯光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併入駐中科院江北育成基地,在江北區黨委和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連芯光電”。“連芯光電”在馬曉燠的帶領下為我國天文觀測、量子操控、高能物理、國防軍工等領域的數十個國家級科研項目提供了核心的光電技術支持,獲得了“創客中國全國二等獎”“重慶英才﹒創新創業團隊”“重慶市智慧財產權優勢企業”等二十多項榮譽。因為在光電技術方面的貢獻,馬曉燠被破格評選為博士生導師和研究員,榮獲了“重慶英才﹒青年拔尖人才”“重慶市傑出青年科學家基金”等多項榮譽。
所獲榮譽
2023年5月30日,榮獲2022年“重慶青年科技創新先鋒人物”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