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明莊

馬明莊建於明崇禎年間(1628-1643年),以姓命名村為馬家莊,後地名普查時,因與行村公社馬家莊重名,又因本村是明朝建村,遂改名為馬明莊。 馬明莊位於海陽市東南部,地處東經121°15′,北緯36°43′。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花生、桃子等。 2002年,全村有62戶,160人,其中非農業戶1戶2人。有馬、王、於、趙、楊、孫等6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馬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馬明莊
  • 所屬地區:山東省
  • 面積:2.5平方公里
  • 人口:160人
概況,大事記,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概況

明崇禎年間(1628-1643年),馬姓來此建村,以姓命村名為馬家莊。後有於、王、趙等姓自外地遷來定居。 1981年地名普查時,因與行村公社馬家莊重名,又因本村是明朝建村,遂改名為馬明莊。 馬明莊位於海陽市東南部,地處東經121°15′,北緯36°43′。東距李王莊約2公里,西離鄧家村約1.5公里,南與北河溝村為鄰,北距榮家莊約1.5公里,隸屬鳳城街道辦事處。南距街道辦事處駐地約2.5公里,西北距市政府駐地約11公里。 全村總面積約2.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7公頃,其中糧田面積19.6公頃,果園面積6公頃,桑園面積1.5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花生、桃子等。 2002年,全村有62戶,160人,其中非農業戶1戶2人。有馬、王、於、趙、楊、孫等6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馬姓。

大事記

1942年本村解放。 1947年11-12月國民黨第五十四師進犯海陽盤踞鳳城期間,燒毀本村房屋8間。 1953年村第一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成立。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90年集體投資1.5萬元、農戶集資1.55萬元,興建自來水設施。 1992年集體投資建起長30米、寬10米大口井1座。 1998年因原有自來水水源不足,又投資擴建大口井,解決了村民吃水和部分農田的灌溉問題。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建國初期,本村與北河溝村聯辦國小。1976年,村投資自建學校5間,教職工1人,學生20餘人。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者6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80公斤左右,只能半糧半糠菜為生。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180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250公斤,全村收入3.7萬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2000元,有各種運輸車輛2輛,大小拖拉機13台,機車26輛,電話42部,彩電50台,電冰櫃18台,洗衣機8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全是草房,人均居住面積不足6平方米。1968年,村統一規劃新房區。2000年,村民居住全是磚瓦房,街道平整。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18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8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90年,集體投資1.5萬元,村民集資1萬元,建成自來水塔,解決了村民吃水問題。1998年,集體投資擴建大口井,解決了自來水水源不足的問題。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4年,孫福山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5年起,於在吉、馬進臻、趙守海等入黨。1953年,成立黨小組。在黨組織領導下,成立了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61年,建立了黨支部。2002年,全村有共產黨員15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趙守海、於在吉、於林海、王成、趙建國、馬少水。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60年以前,與北河溝聯村。1961年4月與北河溝村分開,設馬家莊大隊管委會。1968年6月,大隊管委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王祿任主任,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青年等組織。曾任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王京江、於林海、馬少明、趙振壽、孫欽忠、王成、馬少水、馬少國、王祿。1999年5月,馬少水當選為首任村委會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