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培之(馬文植)

馬培之

馬文植一般指本詞條

馬培之(1820—1903),清代名醫,字文植,以字行。江蘇武進孟河鎮人,孟河醫派代表人物,被譽為“江南第一聖手”。他是現代著名書畫篆刻藝術家、美術教育家馬萬里的曾祖父。其祖上自明代馬院判起即世代業醫,培之自幼隨其祖父名醫馬省三習醫16年,盡得其學;後又博採王九峰、費伯雄等醫家之說,融會貫通。他為晚清著名學者俞樾的治病經歷,使其醫名大噪;又應詔入宮為御醫為慈禧診病,慈禧稱讚他“脈理精細”,手書“務存精要”匾額,賜三品官,名震四方。孟河四大家中巢、丁兩家的代表人物巢渭芳與丁甘仁皆受業於馬培之;清末名醫鄧星伯亦是馬氏門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培之
  • 別名:馬文植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蘇武進孟河鎮
  • 出生日期:1820
  • 逝世日期:1903
  • 職業:中醫
  • 信仰道家
  • 主要成就:懸壺濟世,弘揚孟河醫派
    使之奠定了在中國醫學史上的地位
    慈禧賜匾“務存精要”,封三品官
    治癒晚清樸學大儒俞樾,名震天下
    培養出丁甘仁、巢渭芳、鄧星伯等
  • 代表作品:《醫略存真》、《外科傳薪集》、《外科集腋》等
人物簡介,基本簡介,人物著作,孟河醫派四大家,著作簡介,

人物簡介

基本簡介

馬培之,諱文植,晚號退叟,清·武進之孟河人,生於嘉慶庚辰年(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僑寓吳中瓣蓮巷,光緒癸卯年卒(光緒廿九年,1903年)。其祖上自明代馬院判起即世代業醫,馬自幼隨其祖父名醫馬省三習醫16年,盡得其學。後又博採王九峰、費伯雄等醫家之說,融會貫通。馬培之本姓蔣,因其祖先學醫於馬氏,遂從馬姓。同、光時最負盛名。其為翰林院編修余鑒及晚清著名學者俞樾的治病經歷,使其醫譽更隆,名震大江南北。經江蘇巡撫吳元炳推薦,於光緒六年(1880年)應詔入京為西太后(慈禧)治病。太后疾愈,遂賜御書“福”字及“務存精要”匾額各一,由此蜚聲醫壇,人稱“徵君”。其醫學為多學科,熔傷寒溫病為一爐。馬氏門生甚眾,比較著名的傳人有巢渭芳丁甘仁鄧星伯、馬伯藩、賀繼衡等。
馬培之馬培之
馬培之雕像馬培之雕像

人物著作

馬氏對中醫各科都有高深的造詣和成就,尤以外科見長。學術上推崇王氏全生派,同時亦能吸收正宗、心得兩派之精華而發明之。其外科著作有《馬評外科證治全生集》(亦即《外科全生集》)、《醫略存真》、《外科傳薪集》、《外科集腋》等。
馬培之(1820-1903年)清代醫家。字文植,以字行。江蘇武進孟河鎮人。世醫出身,因幼年喪父而隨祖父馬省三學醫,醫術精良,尤長於內外、喉諸科。時值慈禧太后病,征各省名醫醫治,馬氏受薦入宮,治癒其病,遂得賞識。後馬氏因故託病回家,慈禧且賜有匾額,醫名大振。所著有《外科傳薪集》,主張外證需內外同治貫通,方能取效。另其門人整理有《馬氏醫案》(即《馬培之外科醫案》),另有《醫略存真》一卷行世。

孟河醫派四大家

常州中醫學在南朝時就得到重視,梁武帝蕭衍時代就很注意收集民間流傳的醫書,後被正式列入皇家文庫。明代常州出過王彥昭等三位御醫,他們都因能解除帝王的病痛而名傳天下。到了清代,特別是道光、鹹豐年間,孟河名醫雲集,形成孟河醫派。當時孟河鎮僅百十戶人家,卻設有中藥鋪10多家,可見當時醫事之盛。
孟河四家醫案醫話集孟河四家醫案醫話集
孟河醫派最有代表性的是費、馬、巢、丁四家。費家的費伯雄盛名於晚清,至其孫費繩甫,以善治危、大、奇、急諸診而聞名;馬家以馬培之呼聲最高,“以外科見長而以內科成名”,曾被召入宮為慈禧診病,慈禧稱讚他“脈理精細”,手書“務存精要”匾,賜三品官,名震四方;巢家以巢崇山巢渭芳為代表,精內外科,外科手術尤為獨到;丁家造詣最深的是丁甘仁,集內外喉三科之長,後為上海一大名醫,因首創中醫專科學校,被稱為“醫譽滿海上,桃李遍天下”。
孟河四家醫集孟河四家醫集

著作簡介

《馬培之外科醫案》
全書收載醫案58例,對每一病案不僅有詳細的記述,並有深透的論述和分析,有的還有專論附於後,反映了馬氏頗深的學術造詣與豐富的臨床經驗。
馬氏為孟河醫學流派代表醫家之一,尤以中醫外科著稱,“所治疾病,多獲奇效。”晚年曾被邀至京為御醫,在中醫發展中有一定的影響和地位。本書醫案理法方藥賅備,辨析詳明,是指導臨床工作者重要參考書。
內容
骨槽風
古書骨槽風之治法甚略,其言病因有二條:一謂得於憂愁思慮,肝脾受傷,以致筋骨緊急,肌肉腐爛。一謂少陽、陽明二經風火凝結。獨未有風寒客於經脈一證。大致初起即牙關腫痛,憎寒惡熱,腮頰頤項俱腫。三五日槽牙盡處潰膿,外腫漸消,而頰車腫硬不退。十餘日外腐潰,膿穢齒搖,久而不斂。內生多骨,甚則齒與牙床骨俱落。此緣腸積熱及過食炙煿,外風引動內熱而發。亦有耳下項間先起小核,繼之牙關緊痛腮頰浮腫者,此二經風熱痰熱交結於上,久亦內外串潰。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