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證治全生集

外科證治全生集

《外科證治全生集》,外科著作,又名《外科全生集》,4卷。清王洪緒(字維德)撰,刊於1740年。原為1卷,今流傳者乃清末馬培之評註本,厘為4卷。王氏是在秉承家學基礎上,積40年臨證實踐經驗撰著而成此書。全書列證48種,載方75首,對瘍科的論證與治療有獨到學術見解。認為“紅癰乃陽實之證;白疽乃陰寒之證,氣血寒而血凝,非陽和通腠理何能解其寒凝”,並據此觀點創用了著名方劑陽和湯(丸),為陰疽的治療另闢新徑。對瘍科病證的早期治療,主張“以消為貴,以托為畏”,然反對使用刀針外科手術及丹藥之法,表明其學術上較為保守的一面。書中所載犀黃丸、醒消丸、小金丹等經驗方,對外科陰疽的治療有較好作用,迄今仍為臨床喜用。

基本介紹

  • 成書年代:清
  • 作者:王洪緒(維德)
  • 歸屬類別:中醫典籍
書名(異名),成書背景,流傳版本,作者簡介,書評、序言,章節目錄,內容簡介,影響評價,

書名(異名)

《外科證治全生集》《外科全生集》

成書背景

王氏出身於醫學世家,自幼習醫。擅長外科,兼通內、婦、兒科,行醫40餘年。總結家傳與本人臨床經驗著成《外科證治全生集》一書。

流傳版本

本書六卷本系統主要有乾隆五年(1740)初刻本、馬培之評註本;四卷本系統有潘氏刻本、馬評陶批本;不分卷本以瓶花書屋為代表的分部治法本;此外還有清鹹豐木活字本為代表的兩卷本和黃世榮的八卷本。

作者簡介

王維德,字洪緒,別號林屋散人,又號定定子,江蘇昊縣人。生卒年不詳,約生活於清康熙、朝隆年間。曾祖至父輩均業醫,外科尤專。王維德自幼習醫,因家學淵源,成年後也擅長外科,兼通內、婦、兒科,行醫40餘年,撰《外科證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系總結家傳與作者本人臨床經驗寫成。書成後,清代醫家馬培之予以評註,潘器之為之區分門類與增損字句,陶階臣進行評批,故此書得以廣為流傳。
王維德將外科病症分為陰陽兩大類,稱癰為陽,疽為陰。說“紅癰乃陽實之症,氣血熱而毒滯;白疽乃陰虛之症,氣血寒而毒凝”。主張外症內治,以滋陰散寒陽和解凝之法治療陰症,創用了治療癰疽多種有效方劑。如:治療一切陰疽的“陽和湯”,治一切陰疽初起的“陽和丸”,治陰疽流注、潰爛不堪及凍瘡等的“陽和解凝膏”,以及對癰腫止痛消腫的“醒消丸”等。這些方劑,至今仍具有實用價值。
對癰疽之診斷,王維德主要著重於觀察紅、白兩色,說“偏身所患,止有紅、白兩色,紅者癰,白者疽”,這是很片面的。此外,他對癰疽使用刀針排膿的治法持反對意見,也失之於偏頗。

書評、序言

潘序
余閱外科書多矣。而求其剖析陰陽,辨理寒熱,簡明切要者,莫如此書。《靈樞·癰疽》篇,條緒繁多,淺學難於尋識;《金匱》只列瘡癰、腸癰兩種,大意以深淺分陰陽,而其旨未暢。後人鑽研未由,遂歧途徑。王氏獨招絕學,啟發靈、扁,振墜扶危,厥功鉅已。嘉定王氏校刊本,鄂中再刻之,其論證互見,未便 閱,家弟器之,治此有年,曾為區分門類,頗有增損字句,世稱善本。嗣長洲蔣氏刻於蘇城,伯寅弟翻雕於京師,鄂中尚無此本。余既刊各種醫書。成,即急為付梓,以廣流傳。
黃序
是編乃林屋散人出其家傳枕中秘,不為自私自利之謀,而亟亟焉以濟人為急務。嘔出心肝,盡情昭揭。以陰陽辨癰疽之別,以赤白明陰陽之著,實能補古方書所未逮。其詞簡,其法易,雖不明醫者,亦開卷瞭然於心目也。往歲余患骨槽風,醫家投散風清火之品,幾至危殆,得是書如法治之乃瘥。余頗信之,厥後凡親友間遇有病瘰 、痰核、流注、背癰及一切陰發重症,各告以照方施治,無不立效,余益信之。乃者胡氏外孫女左股痛,足不著地年余矣。既覺所苦處漫腫堅硬,而皮色如故,是編所謂貼骨疽無疑也。亦照方投以煎劑丸散,不百日而潰且斂矣。余惟信之深,而尤欲人共信之,獨惜坊本率多亥豕之誤,方謀訂正重刊,廣為流布,外孫女欣然解囊金,授余而請之。適王君荊門,曾有勘定本極精審,遂付剞劂。凡人有所樂為,皆根諸心。而其心之一於公者,世不概見,林屋散人是編之著,可謂公之至矣。今復以王君善校本行世,俾觀是編者,人人知醫,豈不一大快事乎哉?外孫女年未及笄,聰慧知書,余嘉其信道之篤,好善之誠,因識刊刻顛末,略書數語於簡端。
道光辛丑六月子仁氏黃 序
林屋散人憫人之混稱癰疽,不知癰之與疽,治法大相懸殊,此辨析癰是癰,疽是疽,於古方書未備而獨得行之秘授者,一一出方濟世,不使後人以訛傳訛,千古竟同長夜。非謂是書一出,諸方書可盡廢也。凡與世醫治法,無有異同者不載,古方書具在,可遍觀面博取焉。惟讀者好學深思,心知其意爾。
子仁氏九月朔又識
王序
余自幼聞癰疽有不可治之症,名曰陰發。五六歲時,舅氏子京先生以骨槽風亡,問之長老,雲∶久則成癆瘵也。甲午歲,子仁丈患骨槽風,始甚劇,後按《外科症治全生》法,治輒愈。余取其書觀之,乃知陽為癰,陰為疽,骨槽風亦陰疽類,非由瘵發。由發後服涼藥,延久成瘵耳。世人知陰發之名,而不達陰發之治,良可概也。適秦君立甫元其家藏別本,余因據以參校,互有得失。其字之顯訛者改正之,間有改而義仍未明,及疑者有疑而未改者。如大癰潰後,治法兩本並雲體虛年老者,投參、 、草皆炙也。夫托毒忌炙,上已詳之,而此忽雲炙,蓋承上痛息毒散腫退色轉紅活而言,即體虛年老者,亦必至是而後可用炙,斷斷不可早用。今改雲體虛年老者,始投參、 、草更用炙,勿仍誤謂虛者初起即當用灸也。瘰治法第四條雲∶即在手下之腳骨。別本雲∶即在手下突出之骨,腳骨足跗外高骨也。突出之骨,掌後之銳骨也。患系喉間,手為近,故從別本。然足陽明脈,亦循喉嚨,下循 外廉,下足跗。拔疔散、六和散兩方,並有瓜蠍,而他方或作瓜蠍,或作血蠍。考古方書,有作瓜兒血蠍者,知此蠍為蠍誤。第如雄黃之名腰黃,後集申之,瓜竭則無文,本補亦無瓜竭之名,今並改血竭。輕粉無毒,而於黃連則雲解輕粉毒,文歧出,考《本草》亦云無毒,而注云有毒、黃連解,今改無為有,庶免眩惑。牛膝治莖痛。莖,別本或改作脛。按∶莖中痛,水道中痛也。第曰莖,似非莖中矣。而《本草》主治列莖中痛,此其脫中字乎?癰疽方訣,歸芩花粉節煎,或麻黃青蒿甘草,皆有用節者,此其甘草節乎?鎖喉方藥訣甘草各一錢,別本作二錢。《本草》當歸,全者活血,而是書雲定血,此俱未敢臆斷。表弟時清甫於吳門買是書,即立甫所藏本。清甫又於書肆舊書中見是書,與吳門所買本異,欲買之以示余,則即子仁先生藏本也。重刻者不外此二本,輾轉淆訛,益不足據矣。原本刻於乾隆五年,子仁先生藏本則重刻於嘉慶五年,立甫藏本不知其刻於何年。是書流傳已百餘年,而瘍醫都若未見,何哉?胡氏孤女所患久治不效,案是書法治乃效。既效,欲刻余所校本,以廣其傳。爰更取二本,嚴勘付梓。而序其始末,並識其疑,以質世之精於醫者。
道光二十有一年辛丑七月朔日王浩荊門氏撰
馬評湯序
《周禮·天官》∶瘍醫掌腫瘍、潰瘍、折瘍之祝藥、 殺之劑。注云∶ 謂颳去膿血,殺謂以藥食其惡肉。又曰∶凡療瘍以五毒攻之。注云∶今醫方有五毒之藥,合黃 置石膽、丹砂、雄黃、礬石、磁石其中,燒之三日三夜,其煙上著,以雞羽掃取之以注瘡,惡肉破骨則盡出。又曰∶以五氣養之,以五藥療之,以五味節之。注云∶既 東而攻盡其宿肉,乃養之也。五氣當作五穀之誤,是上古瘍藥,攻補兼施,無專用攻擊之確證。予嘗慨醫藏一目綜今存者,幾與釋道埒。惟瘍醫之書,其見著錄,惟宋·李迅《集驗背疽方》,竇漢卿《瘡瘍經驗全書》,元·齊德之《外科精義》為近古。而國朝王氏洪緒,撰《全生集》,說尤完美。蓋是書務審病因,而辨章陰陽強弱,不失累黍,故世推為善本。武進馬培之先生,關龠道樞,營壘寶HT ;三世學醫,趾美彌篤。由是譽滿江南,一時叩門求藥者,踵武相接。候色 眉,莫不膏肓洞達,已而被詔入都,聲望益奮。廓其聞見,所療輒應,如春台登而上池飲也。其明年既告歸家HT 林阿,貞頤暇日,宏覽秘芨,思有述造,用詔末學。以王氏重用陽劑,發言過激,非古人和緩之意。奮以己意,攘剔瑕瑜,別白湯劑,條件 正,列於眉間。凡一月書成,以歸武林吳氏,付剞劂行世。夫陰疽流注,呼吸死生,俗醫剽竊一二禁方,妄施針石,固足殺人,即高明之士,競競守王氏一家言,亢厲自高,而於受病之本因,發病之形色,及夫陰陽向背,用藥節宣,禁忌之所宜,概置不講。其為伐天和而殘民命,亦挺刃之異耳。今得先生斯評,庶業醫者,得所圭臬,不致索塗 埴,其為功甚巨。而先生所以自壽以壽人者,亦詎可量哉!刻既成,用述緣起如此。
光緒九年季春之月蕭山湯紀尚拜敘
馬評吳序
光緒丙子秋,兒子庚生病胃脹痛,百治不瘳。耳孟河馬培之先生醫聲,挈兒子就河莊求治。日坐先生旁,見其就診者,日數百輩。其以瘍毒來證者,去尋丈外,即聽聲 色,洞達癥結。訝其先囑之奇,間詰之,因謂予瘡瘍之發,患實內蘊。病情神色,未有不達於面目者,故可望形而得之。其用藥非精熟《靈》、《素》,按脈辨證,平章陰陽,無以應手輒效。如兢兢守一二古方,漫然施治,不莽莽乎?且外症實難於內科,非得真傳口訣,未易券獲。至於看法、治法、手法,亦非筆墨所能宣。刀針有當用,有不當用,有不能用之別,如謂一概禁之,非正治也。如癰疽毒初聚,用針以泄氣,可冀消散;毒已成,針之易收口;若令自潰,必至膿腐穿破,瘡口卷臠,難以收功。古書固不可廢,而辨證尤為首務。議論所及,又謂王氏《全生集》一書,近時業瘍科者,奉為枕秘。設遇症即錄方照服,既不憑脈,亦不辨症,貽誤非淺。《集》中所載陽和湯、犀黃丸、子龍丸,法非不善,而論證究失一偏。白陷者概認作疽,用陽和湯,不知假寒真熱,假熱真寒,區別攸分。陽和湯為溫散血中寒邪,果系陰寒凝結,服之或可消散,如伏熱鬱熱之症,皮色白者誤投之,是速其潰也。至已潰之症,麻黃尤所必忌。乳岩起於肝鬱,郁久化火掣痛,薑桂必不宜服。肺癰乃金受火克,肺喜清肅,倘肺有伏熱,犀黃丸多潰氣之品,詎非轉劫真陰乎?子龍丸行水驅痰之劑,只可施之壯實,如虛羸之質,則吐瀉作而生氣損矣。先生之論類如是,皆發前人所未發,而其要首貴審脈而已。爰亟覓舊本,首請詳註,重刻行世,以不負先生壽世之苦心。工既竣,因質述其平日之說,以告世之讀是書者。先生尚有《驗方新編》亦按部擇驗過之方,增減重訂,成集待刊雲。
光緒九年仲春上浣仁和吳恆仲英

章節目錄

卷一
癰疽總論
部位論名
爛潰不斂
患孔毒根
翻花起肛
毒攻心
陰症門
陽症門
有陰有陽症門
雜症門
卷二
臨證治法
附∶家秘內科經驗速效方
諸藥法制及藥性
卷四
煎劑類
丸散類
敷藥類
吹藥類
膏藥類
附∶添加馬氏試驗秘方

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包括:癰疽總論、各部位之癰疽及外科各種病症、臨症治法及若干病案、諸藥法制及藥性〔簡述二百餘種藥物之炮製與性能)、以及百餘種方劑之配伍與功效。
作者的主要學術觀點,可歸納為:
(1)癰與疽的性質與表現不同:他認為膿腫“逾徑寸而紅腫者謂癰,癰發六腑,若其形止數分,乃為小癤……白陷者謂疽,疽發五臟”(癰疽總論)。
(2)外科病症分為陰陽兩大類:“偏身所患,止有紅、白兩色,紅者癰,白者疽”(凡例)。
(3)對癰腫之治療強調“以消為貴,以托為畏”,他說:“余家之法,以消為貴,以托為畏。即流注、瘰癧、惡核,倘有潰者,仍不敢托,托則潰者雖斂,增出者又如何耶?故以消為貴也”(凡例)。
(4)對癰腫的消化提出三要點:第一為開腠理—“夫紅癰乃陽實之症,氣血熱而毒滯;白疽乃陰虛之症,氣血寒而毒凝。二者俱以開腠理為要,腠理開,紅癰解,毒即消,白疽解,寒立愈”(自序);第二為溫里—“諸疽白陷者,乃氣血虛寒凝滯所致”(癰疽總論);“世人但知一概清火以解毒,殊不知毒即是寒,解寒而毒自化,清火而毒愈凝。然毒之化必由膿,膿之來必由氣血,氣血之化必由溫也”(同上);第三為滋補—“氣血不充,不能化毒成膿也……陰血乾枯,非滋陰溫暢,何能厚其膿漿?”(同上)
王洪緒對初期陰疽的治療,創用“陽和湯”,其功能為溫陽補血,散寒通滯,促使陰疽消散。其方劑組成為:麻黃、白芥子開腠散邪,肉桂、炮姜溫里散寒、解毒於內,鹿角膠、熟地滋補陰血、化毒,生甘草調和諸藥。作者在論述陰疽治法時說:“治之之法,非麻黃不能開其腠理,非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寒凝,此三味雖酷暑,不可缺一也。腠理一開,寒凝一解,氣血乃行,毒亦隨之消矣”(“陰疽治法”)。
王洪緒所創製的陽和湯等多種方劑,豐富了中醫學的寶庫。如陽和解凝膏,適於治療寒濕鬱結而致的陰疽、流注、瘰癧、筋骨痠痛等;醒消丸適於治療堅硬疼痛尚未成膿之癰腫;犀黃丸和小金丹,消腫散結效果良好。現今臨床上所用的小金片,就是依據《外科全生集》的小金丹減味製成。王洪緒雖強調“以消為貴,以托為畏”,但在黃芪的用法上,肯定“炙為補氣藥,生有托毒功”,其論點為後世醫家所接受。他對燙傷的治療,介紹用地榆細粉調香油外敷的經驗,迄今仍有臨床價值。

影響評價

《外科證治全生集》是清代中期一部有重要價值的外科專書,廣為流傳,中醫外科著名的“全生派”即在此書影響下形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