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懷沖

馬懷沖(1882~1976),字明亮,貴州省黔西南州晴隆縣哈馬莊人。少年時在黔西南州晴隆縣縣城私塾就學兩年。民國十五年(1926)任“貴州省剿匪總司令”彭漢章部旅長;十六年(1927)4月,出任貴州省公路局局長;十八年(1929)8月,重返軍界,任國民革命軍第43軍新編師師長;三十二年(1943)任青年黨貴州省黨部主席;三十六年(1947)在晴隆選區當選為國大代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懷沖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882 
  • 逝世日期:1976
人生閱歷,相關成績,

人生閱歷

任貴州省路政局局長後,馬懷沖一心為家鄉地方多乾實事。經多方努力,組織勘測並督建貴南公路(貴陽至獨山)、貴東公路(貴陽至玉屏)、貴西公路(貴陽至黃果樹)以及貴陽至惠水公路等,為貴州交通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馬懷沖還熱心於鄉梓文化發展,民國三十三年(1944), 晴隆縣立中心中學成立時,將其珍藏多年的古籍——二十四史全套和一架腳踏式“雙鳳牌”風琴捐獻給中學,支持家鄉的教育事業。1949年10月,馬懷沖舉家遷往雲南昆明。1976年逝世,終年94歲。

相關成績

世界公路奇觀,抗戰史上最偉大的彎道——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戰公路,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標識路段。民國16年(1927)賈善祥奉省主席周西成及貴州公路局局長馬懷沖之命,開始測量、修築黔(貴州)滇(雲南)公路。民國24年(1935年),由工程師鄒岳生領隊,再度對“24道拐”盤山公路路段進行勘測設計,同年,由西南公路局局長曾養甫督工動工,工程異常艱險,用手錘、鋼釺、鑽子開山鑿石,由於工具十分簡陋,時值兵荒馬亂的戰爭年月,後於1936年竣工,是黔滇公路的必經之路。“24道拐”盤山公路道旁的上下擋牆,均由五面石砌成,經歷半個多世紀的風雨,仍完好如初,既可見當時先進的建築技術,又可見當地民工的精工巧琢,是建築中罕見的歷史珍寶。它曾經是二戰期間一道重要的交通命脈,也是二戰歷史的重要見證,有“中國抗戰交通運輸生命線”和“歷史的彎道”之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