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慶賜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河南省方城縣
- 出生日期:1959年
- 主要成就:30年間共發表各種題材文章上萬篇
- 代表作品:《空戰英雄杜鳳瑞系列作品》 《濟世良醫》 《一切為了人民健康》
概述,主要作品,杜鳳瑞一家三代的國防情,是他藏了朱德的扁擔,軍史:紅三軍激戰大石門,軍史情與奇石緣,繼父恩仇,繼母情深,
概述
熱愛新聞寫作,謳歌新人新事,30多年間共發表各種題材文章上萬篇,其中數百篇在中央、省市級獲獎。榮立三等功一次,團地委命名為“優秀青年人才”,南陽市委評為“先進新聞工作者”,曾近百次被省軍區、軍分區、市委宣傳部、方城縣委等單位評為優秀通訊報導員和新聞宣傳工作先進個人。
深入採訪認真寫作,樹立了上百位先進人物典型。采寫的報告文學《濟世良醫》、《一切為了人民健康》雙雙被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和中央文獻出版社評為一等獎。《繼母情深》、《轉業之後》、《新聞村的民兵們》、《桃花姑娘的醒悟》、《帶紅喜字的歡歌》、《愛的奉獻》、《為人之父明大理、諸多不幸埋心底》、《情系祖國第一哨》和《方城出個軍官村》、《籃壇一家人》等新聞作品先後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中國國防報》、《中國民兵》等報刊發表以後,均被有關單位評為好新聞,榮獲多項獎勵。
在宣傳報導空軍戰鬥英雄杜鳳瑞方面富有特色,形成長篇系列報導。曾在《解放軍報》、《中國民兵》、《新聞寫作》等多家報刊上做過 “圍繞英雄杜鳳瑞,十年發稿五十篇”的經驗介紹。
馬慶賜每年都有新作問世,單在文章題目上就有:一、二、三、四、五、百、千、萬,即:《杜鳳瑞胞兄杜鳳嘉40年送兵100名》、《杜鳳瑞家兩代軍人的戀愛故事》、《杜鳳瑞一家三代的國防情》、《天安門前四位南陽籍武警戰士》、《杜鳳瑞故鄉方城縣五位軍嫂的故事》、《英雄故里多壯士 百名獨子樂從戎》、《方城縣營造千畝鳳瑞林》、《杜鳳瑞戰機迎客百萬》。這些鮮活的新聞作品相繼刊登在各級報刊上,受到了讀者的廣泛關注,為國防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作出了突出貢獻。
主要作品
馬慶賜主要圍繞空軍英雄杜鳳瑞作文章。空軍戰鬥英雄杜鳳瑞是中華民族的空中英才,是故鄉河南省方城縣人民的驕傲,馬慶賜作為縣人武部的新聞宣傳工作者,在20年間,緊緊圍繞著杜鳳瑞寫出了50多篇新聞作品。
1958年10月10日,杜鳳瑞在福建龍田上空的一次對蔣防空作戰中,一舉擊落兩架敵機後,因戰機受傷失去操縱,只好跳傘。慘無人道的空中強盜違反國際法,衝著杜鳳瑞抖動著的傘繩開了炮。杜鳳瑞犧牲後,空軍部隊給他追記一等功,國防部命名他為“空軍戰鬥英雄”。杜鳳瑞的故事被編入六七十年代的中國小語文課本,他的英勇事跡被家鄉人民傳為佳話。
1989年,我調到人武部搞新聞宣傳工作,就想圍繞英雄人物挖掘出更多的新聞。於是,我密切關注圍繞英雄發生的一切事情。1990年初,方城縣各界民眾集資23萬元興建杜鳳瑞紀念館,我把這件事寫成一篇短訊息送到《解放軍報》,在頭版登了出來。為此,南陽軍分區給我記了一次三等功,到年底綜合評定,我部被軍分區評為新聞報導先進單位,我被兩級軍區評為“模範通訊員”。從此,拉開了我寫英雄的序幕。如《杜鳳瑞胞兄杜鳳嘉40年送兵100名》、《杜鳳嘉演講200場》、《杜鳳瑞一家三代的國防情懷》、《北京天安門前四位南陽籍武警戰士》、《杜鳳瑞故鄉方城縣五位軍嫂的故事》、《英雄故里多壯士百名獨子樂從戎》、《杜鳳瑞故鄉營造千畝鳳瑞林》、《杜鳳瑞戰機迎客百萬》,這些鮮活的新聞作品相繼刊登在《解放軍報》、《中國國防報》、《中國民兵》等中央省市級報刊上。
在英雄犧牲33周年的1991年10月,杜鳳瑞紀念館建成,空軍黨委贈送了一架與英雄生前駕駛型號相同的銀白色殲擊5型戰鬥機,取名為“杜鳳瑞戰機”。我立即寫了《杜鳳瑞戰機在故鄉安家落戶》一文,被《人民日報》等十餘家報刊採用,收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杜鳳瑞紀念館開放以來,已接待參觀者百萬名,成為當地民眾進行國防教育的好場所,被省里命名為“青少年教育基地”。於是,我就寫了《杜鳳瑞戰機迎客百萬》的短新聞,發表在1999年3月3日的《中國國防報》上,由於受英雄影響,全縣國防教育深入人心,10年間,共有75名品學兼優的應屆高中畢業生當上了空軍飛行員,方城縣榮獲“飛行員的搖籃”稱號。我又寫了《方城縣10年輸送75名飛行員》的新聞稿,被《中國民兵》等8家新聞單位採用。
曾任北京天安門武警支隊中校副支隊長的杜新華是杜鳳瑞的親侄子。他出生在英雄家庭,但並沒躺在英雄叔叔的功勞薄上睡大覺,而是靠自身努力,一步步走出自己的新天地。1988年,杜新華與方城縣城關鎮衛生院的司藥員陳春波結婚。當時,杜新華剛從故宮中隊調到被人們稱為“祖國第一哨”的天安門武警中隊任中隊長。從此,夫婦倆都情系天安門廣場那面耀眼奪目的五星紅旗。1989年秋春波懷孕後,新華讓她到部隊去,春波說:“我去會分散你的精力,你只要守護好國旗,我在家裡也光彩。”1990年4月10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天安門武警中隊主管的國旗班“國旗衛士”榮譽稱號。春波聞訊後喜出望外,往首都掛長途電話,向丈夫和全體官兵表示熱烈祝賀,令戰友們激動不已。在妻子的支持下,新華把精力全用在了工作上,曾5次立功,他領導的中隊榮立集體三等功。而後,他被提升為天安門武警支隊副參謀長、副支隊長。陳春波也多次被縣裡評為“先進工作者”和“優秀軍人妻子”。如今,她也隨軍去北京,分配在天壇醫院工作。根據這一新聞線索,我多次去北京採訪杜新華和陳春波,寫成了《情系祖國第一哨》、《國旗在她心中》兩篇人物通訊,刊登在《中國民兵》、《國防》等多家報刊上,並雙雙被省軍區評為好新聞。
杜鳳嘉是鳳瑞的胞兄。50年代初,他與鳳瑞在一個飛行團任排長。後來鳳瑞考上空軍院校,他與弟弟商定:兄弟兩人一人為國盡忠,一人回家盡孝。1955年,鳳嘉轉業回到方城縣楊樓鄉趙窪村(現鳳瑞村)。他曾被評為南陽市首屆國防教育十佳先進個人。杜鳳瑞被評為“河南省60位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感動中原人物後,杜鳳嘉於2009年9月29日赴鄭州省人民會堂出席“雙60”人物代表座談會,與省委書記徐光春等省黨政軍領導親切交談,談起弟弟鳳瑞那大無畏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時,如數家珍,感到無比自豪。他居安思危,先後動員子侄和親戚,鄰居的子女參軍,到2009年,共送100多名青年當了兵。我寫了《杜鳳瑞胞兄杜鳳嘉四十年送兵一百名》一稿,《南陽日報》等幾家報紙都在報眼或頭版頭題的顯要位置刊登出來。
杜鳳嘉多次婉拒組織上給他安排的工作,並說:“我識字少,不吃國家的閒飯,在家種幾畝地,孝敬雙親就中了!”如今,他是一位享受著國家定補的農民,雖年愈八旬,身體仍很康健。他的6個子女中有3人參軍,大女兒新萍已是瀋陽某軍干休所的團級幹部,大兒子新華轉業分配到北京市西城區公安局治安大隊擔任大隊長職務。小兒子新仲去叔叔犧牲的福建當兵,入伍時,父親在送他的那本書的扉頁上寫到:“接著叔叔的未競事業幹下去,為國防事業貢獻力量。”新仲不孚望,在福建前線乾出了非凡的業績。
我根據平時積累,一口氣寫了通訊《杜鳳瑞一家三代情系國防》,發表在1997年1月28日的《中國國防報》上,後來被多家新聞單位採用。這是一篇綜合性文章,是對英雄家庭40年的一個總結。
在英雄的感召下,方城縣的青少年增強了居安思危意識,出現連續多年的參軍熱,近20年間,共向空軍部隊輸送了120多名飛行學員,在全國居領先地位,被譽為“飛行員的搖籃”。2001年,縣一高中被空軍命名為“南陽市飛行員早期培訓基地。”對此,我又采寫了《威震藍天築長城》、《空戰英雄杜鳳瑞的生前生後事》、《方城成為輸送飛行員冠軍縣》、《方城成為飛行員的搖籃》等文章,受到了各級新聞單位的高度重視,並被多家媒體採用,使英雄的美名廣泛傳播,光照四方。
杜鳳瑞一家三代的國防情
逃荒要飯放牛娃 成為高級飛行員
杜鳳瑞1933年8月出生在河南省方城縣楊樓鄉趙窪村一個貧困家庭。為了生計,出生僅8個月的村鳳瑞被父母用籮筐挑著外出逃荒,艱難度日。杜鳳瑞8歲時,到地主家放牛,他在地主家默默地忍受著辱罵毒打。
1947年他15歲,方城解放,杜鳳瑞扯斷牛鞭告別親人,毅然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隨後參加了宛東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他作戰勇敢,奮勇殺敵,參軍不到8個月,先後兩次立攻,在血與火的戰場上逐漸成長為一名堅強的解放軍戰士。
1952年3月,杜鳳瑞回響毛主席“創建強大的人民空軍”的號召,被選調為飛行學員。他懷著激動的心情來到長春航空預備學校,由於他沒上過一天學,對數理化方面的知識一竅不通。在困難面前,杜鳳瑞沒有退縮,勝利地闖過了文化關。
同年7月,杜鳳瑞又到濟南第五航空學校學習航空專業知識,利用一切時間進行自學。結業考試時,杜鳳瑞考了第一名。幾個月後,杜鳳瑞終於能單獨駕馭銀鷹飛向藍天。1954年4月,他又到山西第十二航空學校學習高級飛行技術。
25歲杜鳳瑞英俊瀟灑,但為了心愛的飛行事業,他沒有過多地考慮自己的婚事。團政治部於主任夫婦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便將自己的侄女於蘭芳介紹給杜鳳瑞。愛情是青春之樹上最絢麗的花朵!杜鳳瑞和於蘭芳共同口味著這醉人的芳香。
訊息傳到伏牛山東麓的趙窪村,父親杜龍章將門前的那棵年年結籽的椿樹砍掉,請木匠做張床,又做了一隻箱子和三條凳子,母親王長春也為他們做了兩床被褥,一家人掐著指頭盼著兒子的歸期。然而遺憾的是,由於部隊正在進行軍事學習,杜鳳瑞未能回家完婚。
1958年8月1日,河北的空軍某師四十四團大隊的營院裡炮聲陣陣,杜鳳瑞和於蘭芳在這裡舉行了簡樸的婚禮。
8月25日,杜鳳瑞所在的部隊接到赴閩執行戰鬥任務的命令。杜鳳瑞當即向團黨委遞交了請戰書。翌日清晨,深明大義的於蘭芳默默地為村鳳瑞打好行裝,將他送到機場。分別的時候到了,杜鳳瑞眼含淚水緊握著妻子的手不願鬆開。戰機已飛向藍天,於蘭芳還在呆呆地望著、望著......她做夢也想不到,結婚24天后的這次分別竟成了令人心碎的永訣!
鳳翥長空擊惡隼 瑞施大地化忠魂
10月10日,是國民黨所謂的“國慶節”,盤踞在台灣的國民黨當局利用多雲天氣,想給“雙十節”增添光彩,便派6架美式戰機向大陸進犯。凌晨四時許,杜鳳瑞和他的戰友們便早早來到機場,仔細地檢查著心愛的戰鷹。7時許,塔台上突然升起“一等作戰”準備的紅旗,原來我主已接到情報,6架美式敵機,正向福建龍田上空進犯,隨著兩顆綠色信號彈的升起,我軍8架戰鷹馬達轟鳴,騰空而起。
為了迷惑敵機,我機群按照命令,二中隊長高,引誘敵機,杜鳳瑞所在的一中隊隱蔽飛行,伺機截斷敵機退路。
瞬間,高空中出現了4條乳白色的煙帶,這是誘敵的煙幕,果然不出所料,敵機誤認為我機只有4架,便兇猛地向二中隊機群撲來。二中隊按照預定方案,猛然調轉機頭,像一鋼刀把敵機群劈為兩半。敵機頓時亂了隊形,急速下滑,倉皇逃命,隱蔽飛行的一中隊猛然衝擊,截住了敵機。此時,杜鳳瑞正駕駛著4號僚機機警地護衛著3號長機的安全。突然,驚險的一幕出現了,正當3號長機向一架敵機攻擊時,另3架敵機突然從後衝來,妄圖偷襲我長機,敵機已接近了3號長機,情況萬分緊急,在這關鍵時刻,杜鳳瑞把危險留給自己他猛推舵桿向敵機撲去。在他的勇猛衝擊下,3號長機脫離了危險,而他的這架戰機卻陷入了四架敵機的包圍之中,在茫茫雲海里,杜鳳瑞毫不畏慎,單機與4倍敵機展開搏鬥。
在3分鐘的激戰中,從12000米高空一直打到3500米,當光環套住了一架敵機後,杜鳳瑞猛地按炮鈕,炮彈將敵機擊中。擊落一架敵機後,杜鳳瑞拉起頭繼續升高。突然戰機遭到敵方另一架敵機的襲擊,戰鷹劇烈拉動一下,機尾冒出了黑煙,隨時都有爆炸的危險。杜鳳瑞沒有退卻,操縱著負傷的戰鷹繼續追擊,直到將其擊落。
這時強大的氣流從座艙裂縫中襲來,戰機像脫韁的野馬一樣旋轉下降,萬不得已,杜鳳瑞只好跳傘,剛出座艙,飛機便爆炸了。杜鳳瑞抖動著傘繩徐徐降落,萬里長空綻開了一朵潔白的花朵,祖國大地向杜鳳瑞張天雙臂迎接英雄的凱旋。這時一架岙機卻違犯國際公法,向杜鳳瑞抖動的傘繩開了炮,年僅25歲的杜鳳瑞,血灑長空,壯烈犧牲。這架敵機也被我憤怒的地面高炮部隊擊毀,一頭截入波濤洶湧的大海。
一雙父母受愛戴 國慶登上天安門
金秋時節,豫西南大地一片豐收景象,趙窪村杜家門前的那棵柿子樹上,紅彤彤的柿子掛滿了枝頭,杜鳳瑞探親時親手栽的那片桐樹林依然枝繁葉茂,杜家一派安靜祥和的氣氛。前幾天,家裡收到了杜鳳瑞寄回的一封信,信中說:“爹、媽,您二老整天為兒子牽腸掛肚的婚事已經辦妥了。8月1日,我與於蘭芳結婚,過些時,我倆回家看望您二老......”杜龍章兩口一直渲染幸福之中,高舉得徹夜難眠。
這天中午時分,杜鳳瑞所在部隊的首長來了,縣委、政府的領導來了,兩位老人一邊給客人端茶倒水,一邊心裡嘀咕,來這么多領導,是不是給鳳瑞送立攻喜報來了!
來人看了看兩位慈祥的老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難以啟齒。時間過去了一分又一分,部隊領導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悲痛,向老人深鞠一躬,道出了真情.....
這突如其來的不幸訊息,像一聲驚雷,在老人頭上炸響,他們日思夜盼的兒子就這樣匆匆地走了。遭受沉重打擊的兩位老人癱倒在床,三天三夜,滴水未進。鳳瑞家涌滿了前來慰問的幹部、民眾。
一場空戰,使杜鳳瑞的生命永遠定格在25歲的年輪上,神州軍區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他的遺體被安葬在福州西山的蒼松翠柏叢中,空軍黨委為杜鳳瑞追記一等功,國防部授予他“空軍戰鬥英雄”榮譽稱號。黨史和國家領導人也先後題詞,郭沬若和謝覺哉也為他寫詩,謝覺哉的詩為:矯健騰挪海上鷹,貧窮孩子是英雄;身如鋼柱心如火,照得東南一片紅。福州軍區空軍司令部、政治部獻給杜鳳瑞家人一塊“光榮之家”匾額,北京軍區空軍司令、政治部也送來一面寫著“光榮的父母,英雄的兒子”的錦旗,《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等多家新聞媒體也進行了廣泛報導,杜鳳瑞的英雄事跡後來被選入國小語文課文而家喻戶曉。
1959年8月10日,省、市、縣在趙窪村舉行了隆重的悼念活動,河南省委、省政府、省軍區為醞鳳瑞烈士寫了輓詞:戰鬥功勳永垂青史,愛國浩氣長存人間。
同年10月1日英雄的父母杜龍章夫婦應邀參加了慶祝建國十周年天安門觀禮,並受到毛主席和周總理的親切接見。
歲月滄桑,歷史的長河流過了45個春秋,但英雄的名字並沒有因歷史的潮起潮落而淹沒,正如原國防張愛萍將軍寫給“杜鳳瑞紀念館”題寫的那樣:“烈士高風,萬古流芳”。杜鳳瑞光榮地走了,在他走後的四十多年間,英雄的親屬們又演繹了一串串動人的故事。
英雄浩氣存宇內 烈士忠魂照方城
杜鳳瑞犧牲後,一個清冷的晚上,兩位老人把杜鳳嘉夫婦倆叫到跟前,語重心長地說:“鳳瑞走了,他為國盡忠值得,我們不能躺在鳳瑞的功勞薄上伸手向國家要這要那,為人得有骨氣,不能給鳳瑞丟臉”。
杜鳳嘉是杜鳳瑞的胞兄,他也曾是一位空軍戰士。他比杜鳳瑞早28天入伍,參加過著名的淮海戰役,曾在空軍24師警衛營當排長,後來弟弟鳳瑞考上了空軍院校,他與弟弟商定,兄弟二人一人在部隊為國盡忠,一人回家給父母盡孝。於是,他於1955年轉業回鄉。杜鳳瑞犧牲後,他作為烈士的家屬,又一次謝絕了組織上給他安排的工作,並說:“我這輩子識字少,堅決不吃國家閒飯”。後來,杜鳳嘉一直在原人民公社和在原人民大隊工作,現在是一位拿著國家定補的普通農民,始終以一位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及身邊的人。
杜鳳嘉雖然是英雄的哥哥要,但他從未向政府提出任何要求。文革期間,他同縣裡的領導一同到南昌鳳瑞原部隊給咱縣解決兩輛東方紅拖拉或汽車,也好幫助搞生產。到部隊後,首長問他需要什麼照顧時,他果斷地回答什麼也不要。回到縣裡,領導說他太傻,放著好東西不要,他笑笑說:“借英雄的名義向國家伸手,我臉紅心跳,我不能顧了小家,忘了國防,那玩藝留在部隊用處更大啊!”
杜鳳嘉有四個子女,除小女兒在伺侯二老外,他把三個子女全部送上部隊,讓他們繼承叔叔遺志,保家衛國。杜新華是大兒子,1984年應徵入伍,曾任天安門武警支隊副支隊長,2003年初,轉業分配到北京市西城區公安局工作,仍然擔負著維護天安門廣場治安的重要任務。
杜鳳瑞的遺霜於蘭芳依然對杜家情深意重,多次寫信安慰老人,並寄錢寄物,直到一雙公婆相繼去世。後來,於蘭芳從《解放軍報》上看到登載杜鳳瑞的大侄兒入伍到北京的訊息後,數次與杜新華聯繫,鼓勵他在部隊好好乾,為叔叔爭光。杜新華沒有辜負眾人的期望,曾五次立功。在億任天安門武警中隊隊長期間,由他主管的天安門武警中隊國旗班,被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國旗衛士”的榮譽稱號。
大女兒杜新萍也參了軍,如今是瀋陽軍區某軍干休所職工幹部。1993年冬季,方城又是參軍熱,杜鳳嘉聽說福建武警到方城接兵,就動員小兒子杜新仲到他叔叔犧牲的地方建功立業。臨行前,杜嘉送給小兒子一本書,扉頁上寫著:“接著你叔叔未乾完的事業幹下去,為黨和人民爭光,為我們偉大祖國的國防事業貢獻力量!”杜新仲,這位英雄的後代,又在綠色的軍營里茁壯成長起來!
為紀念這位聞名全國的空軍戰鬥英雄,方城縣人大常委會做出決定將縣城主街道命名為“鳳瑞村”,縣城最大的廣場名為“鳳瑞廣場”,英雄的故里趙窪村改為“鳳瑞村”,村裡的國小改名為“鳳瑞中學”。1990年,方城人民集資近百萬元,在縣城建造了“杜鳳瑞紀念館”,原空軍司令員王海題寫館名,空軍黨委贈送一架與英雄當年所駕駛飛機型號相同的退役米格5型戰鬥機,取名為“杜鳳瑞戰機”。
杜鳳瑞活在我們記憶里,我們活在他的事業里,在英雄精神的感召下,方城出現了連續多年的參軍熱。15年間花筒空軍輸送99名飛行員,居全國領先地位,被譽為“飛行員的搖籃”。2001年該縣一高中被空軍命名為“南陽市飛行員早期培訓基地”。2004年,該縣又有10名應屆生拿到長春航空學院的天藍色錄取通知書,光榮地進入軍校大門。
杜鳳嘉情系國防 五十載育人百萬
河南省方城縣如今到處傳誦著空軍戰鬥英雄杜鳳瑞的胞兄杜鳳嘉退伍後連續 50 個春秋情系國防,做國防教育演講,動員青年應徵入伍的動人事跡。杜鳳嘉已累計做國防教育報告 260 余場次,逾百萬人次接受教育,經他動員共有 108 位青年應徵入伍。
1958 年10月10日,杜鳳瑞在福建莆田上空連續擊落兩架蔣機英勇犧牲後,被空軍黨委命名為空軍戰鬥英雄,他的事跡因被編入六七十年代的國小語文課本而家喻戶曉,英雄的精神一直成為鼓勵方城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的重要力量。
82歲高齡杜鳳嘉,是杜鳳瑞的胞兄 。解放前夕, 他曾應徵入伍成為一名空軍戰士,與鳳瑞在一個飛行團。 50 年代初轉業回故鄉方城縣楊樓鄉趙窪村。在英雄弟弟杜鳳瑞英勇事跡的影響下,杜鳳嘉數十年如一日,不為英雄胞兄而居功自傲,不向當地政府提出任何特殊要求。他性格豪爽,樂於助人,時刻以一位英雄的親屬嚴格要求自己。他深知國家強盛,唯固國防的道理,頭腦里時常繃緊“戰爭衛國,居安居危”這根弦,數十年來,他不辭辛苦,在種田勞作之餘,研讀報紙及有關雜誌,了解國情、國際形勢,記讀書筆記,鍛鍊寫作及演講口才,他把做好國防教育演講報告,動員有志青年應徵入伍,作為自己的神聖職責。
愛國得有行動,育人得有先行。杜鳳嘉用鳳瑞獻身精神教育引導他的兒女。他先後動員女兒杜新萍、兒子杜新華、杜新仲應徵入伍。杜新華曾任祖國第一哨北京天安門武警支隊中校副支隊長。杜風嘉的“軍人世家”影響著當地許多父老鄉親及有志青年。
多年來,杜鳳嘉聯繫自己及家庭、聯繫杜鳳瑞英雄事跡以及平時學習積累掌握的國際國內形勢向青少年及當地民眾進行宣講。當地中國小校重視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爭相邀請他做演講報告。他從農村講到縣城、從農民夜校講到中國小課堂、從村頭街頭講到烈士陵園、縣城杜鳳瑞紀念館 …… 他陳述清代的落後挨打時義憤填膺,講解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勝利、全國人民得解放時興高采烈,談到祖國統一大業一定要實現時充滿信心,說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國力、兵力不斷增強時無比自豪。他的演講旁徵博引,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教育青少年學生把個人志向與祖國需要聯繫起來,個人的命運與祖國的命運聯繫起來,引導他們走英雄之路,創英雄業跡,為保家衛國貢獻力量。
方城的青少年一代,以英雄為榜樣在英雄的感召下,近20年來,方城縣共有120名品學兼優的應屆高中畢業生當上了空軍飛行員。該縣被稱為“飛行員的搖籃”,曾 12 次受到招飛中心、海軍航空招飛辦和河南省招生辦的表彰和獎勵。
是他藏了朱德的扁擔
如今的中年人都有印象,國小時有一篇著名的課文--《朱德的扁擔》。艱難的紅軍初創時期,一撥年輕的紅軍戰士,為了不讓朱德軍長親自跟著大夥下山挑糧,藏了朱德挑糧的扁擔。藏扁擔的執行人談起這段往事,至今記憶猶新,感慨萬端。他就是93歲高齡的朱俊才。
2006春的一個上午,陽光明媚,和風撲面。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在河南省方城縣裕州北路一個幽靜小院裡,拜訪曾當過朱德警衛員的這位老戰士。朱老是我軍目前為數不多的參加過南昌起義的健在者。他親歷過5次反"圍剿"、萬里長征、平型關戰役……身經百戰,身上有十幾處戰傷,離休後享受著副軍級待遇。朱老提起傳奇般的戰鬥歲月,讓我們格外新鮮和感慨。
賣火柴的小男孩
出生在河南南陽方城縣二郎廟鄉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的朱俊才,因為生活艱辛,從小練就了堅強的意志,果敢的性格。8歲,他就跟隨父親從南陽徒步走到漢口賣火柴。1927年初夏的一天,不滿15歲的朱俊才賣完火柴盤算當天的帳, 怎么也對不上數,他知道:"回去肯定要挨打!這老闆,賺錢可以,虧本和錯帳絕對不行!"
"跑吧,換個地方找飯吃!"賣火柴的小男孩把當天的貨款當盤纏,爬火車輾轉千里到了南昌。在一個河南老鄉的幫助下,朱俊才在朱德的軍官教導團當上了通信員。南昌起義打響後,他作為全團最小的士兵投入了起義戰鬥。朱德起義部隊上井岡山與毛澤東的部隊會師後,作為朱德警衛員,除了擔負警衛、牽馬等任務外,還經常給毛澤東、陳毅等送信。小俊才有在大武漢賣火柴、見過"大世面"的經歷,又長得眉清目秀
,特別機智靈活,朱軍長、毛委員、和陳毅同志都特別喜歡他。
心疼軍長藏扁擔
講起井岡山的崢嶸歲月,朱老如同突然年輕了50歲,他既可以唱出許多贛南味濃濃的紅軍歌謠,還能清晰地回憶起許多戰爭歲月的戰鬥生活細節。令筆者沒有想到的是,他就是《朱德的扁擔》故事的重要角色。
朱老回憶說,當時,由於井岡山革命形勢發展很快,紅軍部隊擴大,山上糧食不夠。戰士們經常需要下山挑糧。一個來回30多公里的路,而且山高路陡,多是羊腸小道,有時還會遇到敵人突然襲擊。在那艱難的歲月里,紅軍官兵非常團結,紅軍將領身先士卒,模範帶頭作用特別好。身為軍長的朱德同志也和大家一起下山挑糧。官兵們紛紛勸阻,但誰也勸不住他。一天,朱俊才和其他3位戰士商量:"想一個什麼辦法,
讓軍長別下山挑糧了。"有位小戰士冒出一句:"沒扁擔他就挑不成。"大夥都叫好,可是誰都不敢"私藏"首長東西,於是推薦當過軍長通信員的朱俊才"執行"。朱俊才知道這位憨厚的老首長不會把士兵怎樣,就連夜把朱德的扁擔藏到幾里外一位叫毛四明的老鄉家,第二天,朱德準備去挑糧時,四處找不到他的扁擔。紅軍士兵們暗自高興,以為軍長從此罷了。誰知朱軍長競又叫人做了一根扁擔,親自在扁擔上刻下了"朱德扁擔,不準亂拿"8個字,又加入下山挑糧的行列。這個紅軍傳統故事感動過許多人,包括後來到延安採訪,寫出《紅星照耀中國》的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
毛委員稱他為"知音"
前面講過,朱俊才因為工作職責,經常在首長們身邊轉悠,也因此與紅軍領袖們結下了友誼,留下許多趣聞。毛委員稱他為"知音",就是朱俊才革命經歷長河中的一朵奇趣浪花。
朱俊才出生在豫鄂交界處的山區,從小隨父親在武漢做工,習慣吃辣椒。走到哪個地方,他有機會就搞一些乾辣椒留著下飯,被戰士稱為"辣椒王"。井岡山第3次反"圍剿"中,戰事一度吃緊。毛澤東、朱德等經常聚在一塊研究作戰方案,有時熬一通宵,忙累得吃不下飯。一天,毛澤東找不到辣椒吃飯,很不舒服,想叫警衛員去搞,又怕物資極度匱乏,警衛戰士辦不成事太為難。見"老毛"的"痛苦"狀,他一邊發笑一邊做
了一個"順水人情",叫來門外的的朱俊才。朱俊才身上就帶有乾辣椒。一邊掏出來一邊大方地告訴毛委員,他的住處還藏有好辣椒。毛澤東喜出望外,連連拍著朱俊才肩膀風趣地笑道:"我可找到知音咯!"之後,朱俊才將自己搞到的辣椒悉數送給毛委員。毛澤東很高興,有事到朱德處,有時還單獨找"辣椒知音"聊聊天。朱俊才告訴筆者,收藏辣椒的習慣,在長征中同樣起了大作用。他在四川寶興收集的半斤辛辣"朝天椒",翻大雪山時幫許多戰友起到了驅寒活血、振奮精神的作用。可惜沒有再幫上毛委員的忙。
軍史:紅三軍激戰大石門
河南省方城縣西北35公里的柳河街南大石門是進入伏牛山地的一個重要山口。1932年賀龍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在這裡與堵截紅軍的國民黨軍進行了英勇戰鬥,破敵前進。
1932年10月,由於國民黨軍的重兵“圍剿”和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指導,湘鄂西根據地第四次反“圍剿”失敗,蘇區喪失,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不得不退出洪湖地區,實行戰略轉移。11月6日,紅三軍3000餘人在軍長賀龍的帶領下,從湖北隨縣王店揮師北上,翻越桐柏山,而後經桐柏、唐河、社旗等地,10日晚進抵方城西部的觀音台,前溝一帶。
紅三軍出發後,蔣介石急令十五路軍馬鴻逵部跟蹤追擊,令沿途各地方反動武裝予以堵截,妄圖將紅三軍圍殲在轉移途中。10日晚,當紅三軍在前溝、觀音台等村宿營時,馬鴻逵部馬英才旅的206團乘機超越過去,埋伏在柳河街南的大石門一帶,其後部205團駐紮在南北石頭寨,企圖在大石門夾擊紅三軍。
大石門是方城西部進入伏牛山的一個重要山口,東西兩面環山,中間通道狹窄。11日凌晨5時許,紅三軍前鋒剛過大石門東北的焦莊就突遭埋伏於此的敵軍猛烈襲擊,紅三軍猝不及防,首尾不能相顧。但他們臨危不懼,一邊沉著還擊,一面搶占大石門西北的西峰山高地。此時,駐紮在南北石頭寨的敵人也急速出動,在大石門東南的竹園附近向紅三軍後衛部隊開槍打炮。紅三軍主力一部迅速占領大石門東南刀劈山前一帶高地,掩護後衛部隊從大石門南一帶山坡向西轉進。敵軍數次猛攻均被紅軍擊退。當紅三軍後衛部隊西進至大石門以西時,在刀劈山前阻擊敵人的紅三軍趁勢撤出陣地,向西轉移,瘋狂的敵人仍窮追不捨,到大石門西南,受到從西峰山衝下山的另一支紅軍阻擊,激戰約兩小時,終於打退敵人進攻。紅軍遂分多路到達大石門正西的葦園村匯合,然後沿山西進,經朱寨、周莊、唐老莊等地進入南召,深入伏牛山中。戰鬥中,20名紅軍戰士英勇犧牲。
1994年11月11日,方城縣委、縣政府在大石門豎立了“紅三軍戰鬥遺址”紀念碑。如今,這裡已成為當地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馬慶賜 宋紅)
紅軍血戰獨樹鎮 豐碑永存天地間
1934年11月26日,北上抗日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在方城縣獨樹鎮的七里崗與圍追堵截的國民黨軍進行了一場生死攸關的激戰。1997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把“血戰獨樹鎮”與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轉戰烏蒙山、激戰嘉陵江等並列為紅軍長征中的關鍵之戰。
1934年11月中旬,繼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進行長征後,紅二十五軍近3000人也奉命撤離鄂豫皖根據地。在軍長程子華、政委吳煥先、副軍長徐海東的率領下,紅二十五軍高舉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的旗幟,開始戰略轉移。
下午1時許,程子華、吳煥先、率一梯隊到達獨樹鎮七里崗一帶,準備從七里崗穿越許南公路,七里崗是伏牛山東麓向南延伸的一條土崗,東面是河,地勢陡峭,西南連著一片平原,許南公路與七里崗交叉處,崗頂與公路落差十幾米,形成人工地塹,易守難攻。敵四十軍一一五旅和騎兵團已搶先兩小時占領了馬崗、七里崗、硯山鋪一帶。當紅二十五軍第一梯隊(二二四團)沿七里崗脊北進,接近許南公路時,突然遭到敵炮火猛烈阻擊。由於氣候惡劣,能見度低,紅軍先頭部隊沒有發現敵情。敵人開火後,二二四團幾乎完全暴露在敵人的火力之下,加上寒流襲擊,紅軍戰士穿著單薄,手凍僵了,一時連槍栓都拉不開,不能有效地反擊敵人,以至於處在十分被動的境地。敵軍趁此機會發起衝鋒,從兩翼包圍上來。在這十分危險的時刻,從後面跑步趕到陣前的軍政委吳煥先,一面指揮二二五團衝到前面反擊,一面高聲呼喊:“同志們,就地臥倒,堅決頂住敵人決不能後退!”在吳煥先的指揮下,指戰員迅速爬在泥地里,利用地形地物進行抗擊。但敵人仍氣勢洶洶地撲過來。吳煥先手持大刀指揮紅軍從雪地上挺身而出,勇猛的衝上去,與敵人展開白刃搏鬥,殺聲連天,震撼山崗。當戰鬥激烈進行時,副軍長徐海東帶領第二梯隊(二二三團)跑步趕到,立即投入戰鬥。戰鬥緊急時刻,時任軍政治部宣傳科科長的劉華清急忙從一個傷員手中抓起一支步槍沖了上去,當他向敵人射擊時,手凍得僵硬,拉不開槍栓。好不容易扣動了扳機,向敵人發射兩槍,便沒有子彈了。就在他握槍上刺刀時,不幸左小腿中了彈,跌倒在泥水地里。經過一番惡戰,我軍終於把正面進攻的敵人壓了下去,占領了公路兩側的有利地形。
隨後,裝備精良的敵軍連續發起數次進攻,都被英勇的紅軍一次次打退。為了打開一道缺口,通過公路,軍首長指揮二二三團向七里崗發起衝鋒。正面之敵擋不住紅軍的凌厲進攻,紛紛向東西兩邊退去。紅軍衝過公路,占領了七里崗村北500米處的任崗村。敵人急忙組織火力封鎖,並炮擊公路南北兩側紅軍陣地。紅軍不得已退到公路以南。
天黑後,風雪不止。紅二十五軍乘機撤到張莊附近。此時,敵騎五師和追剿縱隊已分別由羊冊象河關向獨樹鎮一帶逼近。紅二十五軍處在數萬敵人前後夾擊的危險境地。根據當地老鄉提供的情況,軍首長決定連夜繞道突圍。當夜一更天,紅二十五軍指戰員忍著極度的飢餓和疲勞,由中共鄂豫邊工委書記張星江和張莊農民王永合帶路,冒著風雪,悄然出發了。許多傷員也忍著極大的疼痛,堅持隨軍行動。當時,劉華清因腿部受傷,不能行走,軍政治部發給幾塊銀元,讓其留在一個可靠的農民家裡養傷。劉華清找到政治部主任戴季英堅決要求跟部隊走。戴季英感到很為難。就在這時,軍政治部秘書長程坦將自己的馬讓給劉華清騎,緊緊跟著部隊出發了。撤離時,還有三名紅軍戰士,因被凍僵,無論怎樣掙扎也站不起來。軍野戰醫院班長曾紀蘭發現這一情況後,帶領兩名女戰士跑到三名戰士身旁,立即進行急救,她們先用雙手按摩揉搓凍僵戰士的下肢關節,很快戰士們的雙腿就可以活動了。可任憑怎么按摩,三名戰士的雙腳仍恢復不了知覺。緊急之中,三名女戰士毫不猶豫地將戰士的雙腳夾在自己的雙腋下,用自己的體溫來暖。很快,他們的雙腳恢復了知覺,追上了部隊。
當天夜裡,紅二十五軍繞道保全以北的沈丘附近,越過了許南公路。27日拂曉,抵達伏牛山東麓,突破了敵人的合圍。
獨樹鎮戰鬥是關係紅二十五軍生死存亡的一場惡戰。在敵強我弱、敵銳我疲、地形與天氣都不利的情況下,指戰員們捨生忘死,英勇戰鬥,終於突出重圍,轉危為安,這次戰鬥有20名紅軍戰士英勇犧牲,數十名戰士身負重傷。共產黨員、連長鬍久福受傷落入敵手,被殺害。
為了緬懷紅軍將士的不朽業績,繼承和發揚革命傳統和優良作風,1997年,經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批准,中共方城縣委和縣人民政府在七里崗上建造了紅二十五軍獨樹鎮戰鬥紀念碑。紀念碑以一把變形刺刀為表現形式,寓“血戰”之意,碑身高25.34米,蘊含著紅二十五軍的番號和1934年時代背景。正面和背面分別鐫刻著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和原紅二十五軍軍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程子華題寫的“紅二十五軍獨樹鎮戰鬥遺址”和“烈士精神不死”的碑文。如今,紀念碑高聳於七里崗之上,紅二十五軍不朽的業績和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精神將永遠留在人們心中。
軍史情與奇石緣
獨樹血戰,名垂青史,奇石為證,功昭後人。日前我懷著崇敬的心情專程去拜訪原河南省方城縣委黨史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國家歷史學副研究員,現已72歲的孫留安。他從事地方黨史軍史研究 20 餘年,對紅二十五軍比較了解,想請他講講紅二十五軍長征途經方城時發生的血戰獨樹鎮的情況。他居住在一個普通的獨家小院,院裡堆放了許多大小不等、五頗六色的石塊,在他居室的博古架上也擺滿了奇石,一眼就可以看出他還是一個熱愛石頭藝術的老人.我好奇的問他,你收藏的石頭中有沒有表現軍事內容的?他一邊說“有”,一邊就打開箱子拿石頭,他遞給我,我一看,非常驚奇。問他怎么撿到這么好的奇石頭?他就講起了 20 年前由調查紅二十五軍血戰獨樹鎮到收藏奇石的經過:
那是 1986 年初,省委黨史工作委員會通知各縣,省委、省軍區要於紅軍長征勝利 50 周年紀念日在信陽市召開紀念大會,各縣黨史工作部門做好材料準備。孫留安就開始調查、整理紅二十五軍長征途經方城,特別是“血戰獨樹鎮”的情況。他撰寫了《英雄業績傳頌》的調查報告,並在紀念大會上發言。
紅二十五軍血戰獨樹鎮發生在 1934 年11月26 日,具體戰鬥地點在獨樹鎮東的七里崗,這裡北邊是伏牛山的黃石山,南邊是桐柏山的余脈大乘山,鄭(州)南(陽)公路由此穿過。是日午後 1 時許,紅二十五軍先頭部隊順七里崗脊北進時,突遭埋伏於此的敵第四十軍一一五旅和騎兵團猛烈攻擊。當日,北風呼嘯,雨雪交加,能見度低,先頭團發現敵人較遲,加上戰士們衣服單薄,手腳凍僵,以致陷入被動境地。危急時刻,軍政委吳煥先手持大刀率隊沖入敵陣,展開白刃肉搏,全體將士浴血奮戰,殊死拼殺,戰鬥空前慘烈。正當拼殺激烈之際,副軍長徐海東率後衛部隊疾速趕到,立即向敵發起衝擊,經一番惡戰,終於打退敵人進攻,扭轉局面。入夜,紅二十五軍乘敵空隙突出重圍,挺進伏牛山.激戰中,近百名將士英勇獻身,二百餘人身負重傷。這是紅二十五軍長征途中生死攸關的一仗。以不足 3000 人的兵力挫敗國民黨數萬人的圍追堵截。為紀念紅二十五軍獨樹鎮戰鬥,經上級批准,在七里崗戰鬥遺址建立了紀念碑,前軍委副主席劉華清題寫了碑文。
在對紅二十五軍長征途經方城的調查和建立紀念碑的過程中,孫留安被紅軍戰士不怕犧牲、英勇拼搏的精神所感動,與軍史結下了不解之緣。爾後,由軍史情引出了奇石緣,又由奇石緣進一步表現了軍史情。
巍巍紀念碑,矗立七里崗。七里崗的東坡下是一條河,名叫硯河,源於黃石山,中國五大名硯之一黃石硯的石材就產在這裡,因改革開放以來大量的開採,深藏於地下的寶貴硯石得見天日,大石塊運出山外做成各種形狀的硯台,成為搶手貨,遠銷海內外。留下的小石塊每年夏季遇到暴雨,山洪將紅、黃、青灰色為主的石塊衝到河道中,形成頑石灘.硯河石灘中大量的紅色石塊,恰似紅軍烈士的鮮血染成。一般石頭上都有鳳眼,鳳眼石質高潔,細潤有神,少部分眼有珠有瞳仁,有眉毛和睫毛,雙眼皮活靈活現,別具一格,雕成硯台,身價倍增。因此,他對石頭又產生了感情,他每次去七里崗,總要到河灘中看看紅石頭。一次,他突然發現紅石頭上有黃道道,他撿起石頭一看,好似“八一”二字,他拿回家經過打磨拋光,“八一”二字更加形象退真。於是,他就構想能不能在此河中找到具有軍事內容的石塊,組成表現軍威的收藏石組。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每次到該地工作,總要抽時間到河中撿石頭,退休後更是成為奇石愛好者,現在積累的石頭有數百塊,經過挑選,有一部分屬於軍事內容,有一大紅色石塊,上有一圓形圖案,好象一輪太陽升起,下方紅色的大地,象徵中國革命勝利。他為此命名:東方紅,太陽升。還有更為稱奇的石頭如:月照井岡山、紅旗插上婁山關、颯爽英姿五尺槍,核子彈炸等,都形象逼真地表現了軍事題材,收集長征資料和收藏奇石結合一起,令孫留安老人興奮不已,也給他的晚年生活帶來了樂趣。
繼父恩仇
繼父給了她快樂的童年,在母親病逝之後,又百般呵護她、哺育她成人,她曾發誓將來一定要報答繼父的養育之恩。
誰知,在她17歲的那個夏季,她沐浴後的美麗胴體使恩重如山的繼父犯下了彌天大錯。
15度春秋過去,已為人妻人母的她面對出獄後的繼父,憐憫之情油然而生;身為優秀民兵、心胸寬廣的丈夫勸她接納了繼父,又苦心為他尋覓一位老伴,故事真實地書寫了人性之美。
出生在河南省某地農村的王芝是個苦命的孩子,在她4歲的時候,有一天父親一大早去南陽市賣菜,當走到郊區路口時,一輛汽車飛速而過把他撞倒在血泊之中。肇事車輛停也未停就逃掉了,是聞聲趕來的路人把她父親送進了醫院。雖經醫院全力搶救,也沒能保住他的性命。
父親死了,沒有了生活的支撐,一年後,迫於生計母親不得不帶著王芝改了嫁。繼父徐來是一個老實巴交的莊稼人,因為家貧娶不到妻子,一晃40多歲的人了還是光棍一條。這些年憑著他辛勤勞作,家境漸漸好了起來,里里外外收拾得井然有序。王芝母子的到來,為這個沉寂多年的農家院落平添了許多生機。繼父整日樂得合不攏嘴,乾起活來格外有精神。
禍不單行,在王芝7歲的時候,她的母親患上了胃癌,繼父傾其所有東挪西借,籌錢為母親做了切除手術,可她在極度虛弱中還是於一年後離開了人世。在她生命即將結束的那一刻,母親最為牽掛的是女兒尚未成人,她放心不下,用盡全身力氣,緊緊握著小芝的手,看著丈夫,淚水滾滾而下。此刻,繼父明白她的心思,就哽咽著說:“小芝是你的心頭肉,也是我的親女兒,我一定把她養大成人……”
王芝的母親去世後,繼父更加辛勤勞作,一心供小芝上學。這期間,很多熱心人為繼父牽線,讓他續弦,都被繼父一口回絕,他說:“我不能為了自己,讓女兒受委曲……”
在繼父山一樣的父愛下,王芝長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並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重點中學,繼父也對她寄予厚望,人前人後讚不絕口,說小芝是他唯一的指望,父愛之情溢於言表。
可是,後來發生的那令人不堪回首的一幕,使王芝對繼父的愛戴砸得粉碎,滿腔的仇恨在王芝心裡埋了近20年。
那是暑假一個悶熱的午後,繼父去看望一個親戚,天氣酷熱煩躁,王芝就盛滿一大盆涼水,在屋裡洗澡。誰知,繼父忘了一件帶給親戚的東西,途中又折了回來。面對繼父的突然出現,王芝不知所措地蹲下了身,她想繼父會迅速退出去的。誰知,繼父目光呆滯片刻之後,竟衝上去將王芝緊緊抱起,衝進了他的房間,任憑王芝如何掙扎哀求都無濟於事,人世間最醜惡的一幕發生了。王芝痛苦地抽泣聲深深刺痛了徐來的心,他跪在王芝的面前,一個勁地打自己的耳光:“我竟然做出了這種禽獸不如的事來,我昏了,我怎么對得起你媽?”徐來失聲痛哭。
王芝穿好衣服,麻木地走出了院子,她的大腦一片空白,雖然是站在太陽底下,這剛剛發生的一切卻像做夢一樣恍恍惚惚,她想哭卻哭不出來,想喊卻喊不出聲,那一刻她想到了死。徐來還在屋裡哭泣,不停咒罵著自己。他的哭泣聲沒有得到王芝的憐憫,反而增添了對他的仇恨。一個在她心裡曾是高大完美的繼父,一個曾給她無限關愛的長輩,到頭來卻露出了醜惡的面目強暴了她。這樣虛偽醜惡的人,一定要告他,一定要把他關進監獄。想到此,仇恨使王芝鼓足了勇氣,她拖著灌了鉛似的雙腿向當地公安派出所走去。
那天,王芝尚未邁進家門,警車呼嘯著把徐來帶走了。王芝傷心地回到了家裡,這裡剛剛發生的一切,使她對這個家產生了陌生感,甚至是恐怖感,她草草收拾了自己的東西,又住進了學校的女生宿舍。
那年,王芝懷著仇恨、委曲的心情參加了高考,結果可想而知,平時成績不錯的王芝由於發揮失常而名落孫山。她把這一切都歸罪於養父,如果不發生那可怕而又可惡的一幕,說不定自己已經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
王芝高考落榜後,正趕上法庭審判徐來,出於對繼父的恨,王芝出庭作證。聽完了律師的辯護詞,王芝控制不住地哭了,她說:“自從我母親去世以來,我就與他相依為命。在我心裡,我把他當自己的親生父親一樣看待。難道他辛辛苦苦把我養大成人就是為了這個結果嗎?一時衝動就可以原諒嗎?把我的一生都給毀了,名聲被毀不說,大學也沒有考上,今後我該怎么做人?”
站在被告席上的徐來也哭了,他像是對法官又像是對王芝懺悔道:“是我毀了小芝,我不想讓律師為我辯護,我願意受到法律的嚴懲,這樣我的心裡才會好受……”依據徐來的犯罪事實,法院做出一審判決,判處徐來有期徒刑15年。
繼父被判刑之後,王芝無法在家裡呆下去,就漂泊到深圳市龍崗區在一家電子元件廠打工。這裡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人,不菲的工資和較好的工作環境使王芝心裡的傷痛稍有減緩,她希望隨著時間的推移,心靈上的那塊陰影也會隨風飄去。
2000年“五一”節,王芝同高中同學、優秀民兵李成舉行了婚禮。後來,他們覺得總是給別人打工也不是長策,兩人就回到南陽,在繁華的濱河路開了一家美食城,生意火爆。到了2002年春節,他們花20多萬元在白河南岸蓋起了兩層小樓,這年秋天王芝生下一個胖小子,直把夫婦倆樂得合不攏嘴。
2003年春節前夕,一個蓬首垢面的老者戰驚驚地敲響了王芝的大門。王芝打開門,一眼就認出來是繼父徐來,她不禁怒從心頭起,高聲罵道:“今生今世我永遠都不想見到你,你給我滾!”徐來尷尬地站在院子裡,臉上的肌肉一陣抽搐,老淚縱橫地說:“我已經老了,啥也不想,就想聽一句你原諒我的話。”王芝心裡一酸,想到曾經的痛苦和悲傷,就脫口而出:“原諒?辦不到,我這輩子都不會原諒你的!”徐來失望地走了。一個月後的一天傍晚,徐來再次敲開了王芝的家門,他帶來的是王芝母親的一張遺照,照片用白紙包著,白紙已發黃,徐來說:“這是你母親留下來的一張照片,我本是留給自已的。現在我也沒有臉看著她,還是歸你吧。”說完就消失在了夜幕之中。
從那次送過照片之後,徐來有一段時間沒有出現在王芝的家門口。有一次,王芝到菜市場買菜,發現一個老人在撿破爛,那背影像繼父,王芝斷定,必是繼父無疑,此刻在王芝的心裡,仇恨和憐憫交織在一起。
後來,王芝又聽說繼父病了,躺在床上,孤苦伶仃,連藥也吃不到嘴裡。聽到這個訊息後,王芝煩躁不安,善良的本性受到了煎熬。見她這樣,深明大義的丈夫李成勸她說:“去看看他吧,好歹他對你也有養育之恩啊。生活在仇恨之中,一點兒也感覺不到生活的樂趣。你到底是懲罰他呢?還是在懲罰你自己……”
丈夫的寬宏和鼓勵使王芝終於又走進了那個曾給過她無限歡樂和深深痛苦的院落。院子已經沒有了往日的生機,雜草叢生,一派蕭條,繼父微弱的呻吟聲從屋內傳出。王芝突然出現在徐來的床前,他目光豁然明亮起來,淚水不自覺地流了出來:“你回來了,你終於回來了,我一直都在盼著你回來。”
徐來說著從床上滾落下來,“撲通”一聲跪在王芝面前:“芝兒,我求求你,原諒我吧,你不原諒我,我死也不會瞑目的……”徐來嗚嗚地哭了起來。
“我原諒你。”王芝被徐來哭聲所感染,從牙縫時擠出這幾個字後,跑出去痛哭不止。她自己也不明白,埋藏在心裡多年的仇恨就在那一瞬間被拋到了九霄雲外。王芝做出了讓人們難以置信的決定:把繼父接回家贍養他。經過兩天忙碌,徐來住進了王芝家寬敞明亮的房間,床上鋪的蓋的都是新置的,一日三餐儘量照顧他的胃口。
儘管王芝拋棄前嫌盡心照顧徐來,可他整日沉默不語,加上過不慣城市生活,又回到了老家。王芝猜想繼父缺少的是一個能和他說說話的老伴,從入獄的那天起,他孤獨得太久了。
徐來的頹廢和等死的心態,促使王芝做出給繼父找一個老伴的念頭。王芝結識了一個50多歲的陳阿姨,向她介紹了繼父的過去和現在,那位阿姨靜靜地聽著,眼眶裡裝滿了淚水:“你繼父也是個好人,只可惜一錯便成了千古恨哪!”最後,她對王芝說:“你的心地這樣善良,我同意和他見面。”
王芝見陳阿姨同意與父親見面,她連忙駕駛摩托到繼父家,將院落打掃得乾乾淨淨,領著繼父理了發,換洗了衣服。徐來還蒙在鼓裡,用疑惑的目光看著王芝,小心翼翼地問:“今天誰要來?”“一位阿姨”,王芝說,“你需要一個老伴,自從母親去世後,你就孤單了,有一個老伴在你的身邊,我就可以安心了。”
王芝的話讓徐來大為感動,他愧疚地說:“我只是一個繼父,更是一個罪人,你能夠原諒,我也就心滿意足了,你對我這樣好,我受不起。”王芝說:“你養育了我,你還是我的父親,過去的事就不想了,好嗎?爸爸……”王芝脫口而出的“爸爸”兩個字是那么親切自然,徐來整整17年沒聽到這兩個字了,他激動得渾身顫慄:“芝兒,你終於從心底原諒我了,我的好女兒……”
王芝原諒繼父的罪過是一件多么不易的事情,其中又包含有多少痛苦的成分,但王芝最終戰勝了狹隘的仇恨心理。這場人生的浩劫讓她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她想:再善良的人性也難免會產生醜惡的衝動,當他意識到這種醜惡,並懲罰自己,努力改正之後,那他的人性還是善良的,是應該原諒的。
今年“三八”節前夕,在王芝和她丈夫李成的極力撮合下,徐來與陳阿姨舉行了婚禮,曾經多年的農家院落又有了新的天地。一場繼父恩仇就這樣打了一個結。
繼母情深
在人們意識里,繼母往往同狹隘、自私連在一起。然而,女民兵張德玲卻用崇高博大的母愛,與沒有血緣的兒女們寫下了愛的華章,使一個特殊家庭充滿了令人嚮往的人間真情。
黃花閨女 衝破世俗當後娘
10年前的一個春節,在喜慶的鞭炮嗩吶聲中,河南省方城縣券橋鄉出現一件新鮮事:20多歲的女民兵張德玲與城關法院的轉業幹部姬同生結婚了!訊息傳出,人們議論紛紛,40多歲的姬同生有3個孩子,黃花閨女當新娘比丈夫的長女大不了幾歲。暫不說這不成體統,只是後娘與丈夫前妻留下的孩子相處就是一道難題呀!
姬同生是個大好人。中年喪妻後拖著3個孤苦伶仃的孩子,日子過得很清苦。經人介紹,張德玲與姬同生相識相愛了,並決定嫁給可作為父輩的轉業軍人姬同生。"黃花閨女當後娘,這可不行!"德玲家人、親友竭力反對這門婚事。張德玲卻認準一個理:"沒媽的孩子像根草,我要使孩子們得到母愛!"她毅然走進了別人視為危途的姬家。其實,聽說父親要娶一個後娘,自尊而又性格孤僻的孩子們本身就堅決反對。新婚這天,孩子們就數次作出讓後娘難堪的事情。第二天吃飯時,竟沒有一個孩子願意與後娘同桌。大女兒姬雲認為後娘的熱情是假獻殷勤。她告訴弟妹:"天下後娘沒幾個好!"德玲不為所動,默默地盡著一個母親的職責。她尤其理解尊重孩子們的心思,將他們生母的遺像掛在寢室,漸漸地取得了孩子們一些認同。
挑戰命運 繼母深情似明燈
生活剛有起色,不幸再次降臨。一天,剛到工廠做工的姬雲因為思想不集中左手被機器無情地軋掉。昏迷中,17歲的姬雲朦朧覺得自己回到了童年,依偎在媽媽的懷裡。醒來她才知道,後娘已經3天3夜沒有合眼地守在自己身邊。女兒一陣感動。
生活靠雙手創造,失去了手如何創造呢?姬雲發現被永遠截去的手時,痛苦、悲哀、絕望一齊湧上心頭。她想撞牆,不願接受治療。德玲不厭其煩地安撫她,為她找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張海迪日記》,一句句念給姬雲聽;並告訴女兒,只有堅強,才對得起死去的母親、疼她的父親和這個家庭。七月酷暑,德玲午覺不睡,晚上坐到子夜,不停地為姬雲搖扇子、驅蚊蠅。每一次換藥,德玲都守候在床邊,像親媽一樣撫慰著姬雲,將營養液一勺勺餵到女兒嘴裡,為她擦洗身子。姬雲過意不去。德玲柔聲說:"你是我女兒,沒什麼難為情的,好好養傷吧!"姬雲再次流淚了,她一下子撲到德玲懷裡,母女倆的幸福淚水交織在一起。姬雲被繼母的真誠和崇高所感動。
禍不單行。幾年後,老三志永突然患了一種四肢無力、無法站立行走的怪病。此病在國內屬很難根治的疑難病。德玲只有一個信念:傾家蕩產也要治好孩子的病。她四處打聽,八方尋醫,把陪嫁和積攢全部拿出來,供孩子去省城治病。回家治療期間,她天天不厭其煩地幫志永翻身、擦身子、換洗衣褲。經她精心照料,志永終於恢復肌肉力量,能獨立行走,生活自理了。
之後,為了擺脫經濟拮据的困境、供兒女上學和還債,張德玲沒日沒夜地乾起了拿手的裁縫活。白天她上街擺攤,晚上乾到深夜。幾年後,她不但還清了給老三治病欠下的債務,還蓋起了新房。
知恩圖報 人間真愛創奇蹟
在德玲慈母般的哺育下,兒女們都陸續長大成人。大女兒姬雲出嫁時,臨上迎親車前,望著為這個家長年辛勤操勞的繼母,比親生父母還捨不得離開。"撲通"一聲跪倒在地,泣不成聲地喊道:"好媽媽,我真不願離開您啊!"情之真,意之切,在場的人無不感動得熱淚直流。張德玲對丈夫前妻兒女的深情厚愛,不僅感動了老姬一家,感動了左鄰右舍,還感動了一個"特殊人物"---早年被別人抱養離家的20歲的姬家二女兒全景。全景出生6個月,因家境貧寒,被父母忍痛送人。她長大後聞聽養父敘述自己的身世,並不斷聽到人們對張德鈴的嘖嘖稱讚,被繼母深沉博大的母愛所感動,執意從開封來到方城認母,感受濃濃的母女情愛。
10多個春秋,德玲對沒有血緣的兒女們傾注了一位母親崇高而無私的愛,也贏得了兒女們對繼母的百般尊重和孝敬。有一年,廠里讓姬雲去上海安假肢。姬雲寧願採用次一等的假肢,自作主張抽出治療費給媽媽買了一件時新而昂貴的羊毛衫。
幾年前,德玲曾不幸遭遇車禍,大腦嚴重挫傷,昏迷不醒。兒女們聞訊趕到醫院,精心護理,在繼母有成為植物人的可能面前,幾姊妹毫不猶豫地約定並簽字畫押: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分別負擔並永遠陪伴母親。在現代醫學的神奇力量下,德玲終於掙脫了死神的魔掌,甦醒後聞知兒女們的約定,感動非常。而醫生們認為,這是人間真情呼喚和愛心感召下出現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