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思義故居

海固回民起義主要領導人馬思義政府所在地故居位於西吉縣沙溝鄉()沙溝村,現鄉衛生院院內,原貌已無存。遺址距縣城42公里,依山傍河,固(原)沙(溝)公路從這裡通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思義故居
  • 地址:西吉縣沙溝鄉(政府所在地)沙溝村
海固回民起義主要領導人馬思義故居位於西吉縣沙溝鄉(政府所在地)沙溝村,現鄉衛生院院內,原貌已無存。遺址距縣城42公里,依山傍河,固(原)沙(溝)公路從這裡通過。
馬思義故居
1939年1月至1941年5月,今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固原、西吉一帶的回族農民不堪忍受國民黨政府的壓迫剝削和民族歧視,在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西征抗日民族政策的積極影響下,接連舉行了三次大規模的武裝起義,即有名的“海固農民暴動”。馬思義除參與了前兩次起義外,還領導了第三次武裝起義。
馬思義(1914~1967) 回族,西吉縣沙溝鄉沙溝村人。自幼幫家中放羊乾零活。1936年,被國民黨三十五師抓去當兵。1938年1月,逃跑回家。後跟隨其父馬喜春參加了1939年1月、5月爆發的第一、二次海固回民武裝起義,並在第二次起義中,任司令部特務連排長。臨戰衝鋒陷陣,有指揮才能。白面河戰鬥中負傷突圍,隱藏固原一帶為人做工。1940年冬,潛回沙溝,組織再起。
1941年5月,組織領導了海固回民第三次武裝起義,任團長。在歷時38天的轉戰中,率部連破敵軍圍追堵截,縱橫六個縣,起義隊伍最多時達兩萬餘人,為三次起義中聲勢最大、堅持時間最長的一次。龍山鎮大麻子山一戰,殲預備第七師二十一團一千餘人,威震敵膽。在國民黨調集重兵圍剿、起義軍陷入絕境時,毅然率領餘部230多人投奔陝甘寧邊區,受到毛主席接見,親聆教誨,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上了民族解放的光明大道。其原起義隊伍改編為“回民騎兵團”,任團長。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及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為革命作出了貢獻。
解放後馬思義及家人在工作所在地居住,故居幾經變更,後被鄉政府占用,在原址上建立沙溝鄉衛生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