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忠(當代知名作家批評家)

馬忠(當代知名作家批評家)

馬忠 MaZhong (1971~),生於四川南江,現籍廣東清遠。文學創作中級職稱。作品散見《人民日報》、《中國藝術報》、《文藝報》、《文學報》、《詩刊》、《詩選刊》、《寫作》、《民族文學》、《作品與爭鳴》等100餘家報刊,著有詩集《南方吹笛》、評論集《站在低處說話》等。入選《中國當代詩庫2007卷》、《中國散文精選三百篇》、《粵北當代文學評論》等選本,並被“人大複印資料”等文摘刊物轉載。

曾獲首屆全國青年產業工人文學大獎;《中國作家》雜誌文學評論二等獎;四川省報紙副刊文藝評論三等獎等多種項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忠
  • 出生地:四川南江
  • 出生日期:1971
  • 職業:當代知名作家批評家
主要著作,主要作品,散文,論文,主要獎項,相關評價,

主要著作

1、《南方吹笛》(作家出版社,2004年)
2、《詩意的觸摸》(中國文聯出出版社,2005年)
3、《繆斯的守望與回歸》(華夏出版社,2006年)
4、《文本與言說》(大眾文藝出版社,2008年)
5、《站在低處說話》(珠海出版社,2010年)
6、《亂花迷眼》(中國文聯出版社,2012年)
7、《詩美探真》(待出)

主要作品

一、詩歌
《草莓妹妹》[外二首](《星星》上半月刊2005年第4期)
《城市》[外二首](《揚子江》2006年第4期)
《最初的雪》[外一首](《星星》上半月刊2006年第10期)
《打卡》[外一首] (《詩刊》上半月刊2006年第11月期)
《流動的鄉土》[組詩] (《浙江日報》2007年4月27日)
《奔跑的鄉土》[三首](《綠風》2008年第2期)
《最美的光芒》[二首](《南方日報》2011年6月26日)

散文

《懷念魯藜》(《作家報》2009年12月31日)
《平凡的世界:讓我堅持夢想》《工人日報》2010年4月16日)
《故鄉的板粟》(《四川日報》2010年12月24日)
《人生到底有幾個故鄉》(《四川日報》2011年6月24日)

論文

《詩歌的音樂性不可或缺》(《揚子江》2006年第6期 )
《漢詩寫作必須遵循美的規律》( 《文藝報》2007年8月11日)
《也說詩歌的“中國性”》(菲律賓《世界日報》2008年2月5日)
《打工詩歌不走出已有的模式就沒有希望》(《中國文學》2008年第6期)
《不要讓打工詩歌成為苦難與疼痛的代名》(《青海湖》2008年第7期)
《好詩是有標準的》(《華夏詩報》2009年4月25日)
《把綠意和花香帶進塵世》(《重慶文學》2009年第12期)
《大洋彼岸的東方亮劍》(美國《遠東時報》2009年10月9日)
《別讓“紅色經典”變了味》(《人民日報》2009年12月11日)
《當心文藝批評的變味》(《人民日報》2010年1月5日)
《讓動畫“娛樂”起來》(《海峽文化產業》2010年第1期)
《文學大觀中的別樣風景》(《文藝報》2011年3月14日)
《捍衛文藝批評的公信力》(《文學報》2011年6月2日)
《從<貞女峽>看韓愈的詩美追求》(《寫作》2012年年第5期)

主要獎項

2012年,評論集《站在低處說話》獲首屆全國青年產業人文學大獎“文學評論獎”。
2012年,評歌《低飛的鳥》獲台灣《葡萄園》詩刊創刊五十周年“葡萄園小詩獎”。
2010年,論文《提升一座山的人文海拔》獲四川省報紙副刊文藝評論作品三等獎。
2008年,論文《我對打工詩歌的兩點看法》獲《中國作家》雜誌文學評論二等獎。

相關評價

論著視野開闊,善於捕捉當下文藝創作中的新變和動態發而為文,語言平和樸素直面問題,無目前很多批評文章的炫耀和華而不實,可以說,作者的評論文章是接地氣的文字。
——首屆全國青年產業工人文學大獎“文學評論獎”授獎詞
馬忠的詩評是隨感式的,沒有系統的理論套路,而是在平常的閱讀過程中獲得的詩意的感想,有點拈花惹草的味道。
——蔣登科(詩歌評論家、西南大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馬忠說話不過分,不張揚,不虛偽,不做作,馬忠的批評里總是懷著滿腔熱情,含著一份對時代的人文關懷和知識分子的責任感。
——譚旭東(兒童文學作家、評論家、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
馬忠一貫恪守的是用一顆心靈去理解另一顆心靈的批評傳統,重視理論的滋養,卻沒有絲毫的學究氣,而是在解讀他人作品的過程中從容地說出自己對文學、人生和諸多社會現象的理解。
——李德南(青年評論家,中山大學中文系博士生)
馬忠雖然是一個在遠離學術話語中心的小城,但他卻有著難得的詩人的清醒,和長期在場的經驗,在對當下批評失望的情況下,他挺身而出,用自己敏銳的詩人的眼光看到詩歌的創作並發現和指出了許多切中當下批評要害的觀點……
——馬知遙(詩人、評論家、山東藝術學院藝術研究所副教授)
馬忠評論來自社會生活,來自作家作品,來自細緻感知,來自獨立思考。在田野作業的基礎上,由切入作品的感覺體驗體會,到反芻般的揣摩品味,再至思索判斷,知人論世,最後字斟句酌,選擇恰當的語言表達,細緻生動的感悟與縝密的理性思索水乳結合。
——溫阜敏(詩人、評論家,韶關學院文學院教授)
從寫作姿態上看,馬忠不是以學者的學理規格而是以詩人對詩歌的感悟和描寫性的作為從事詩評撰寫的。所以,他的文章針對性強,字裡行間潛含著一種激情,時時涌動波盪。那些意象化的標題,那些新穎、鮮活而又別致的語言,以及那種充沛蔥鬱的文氣,使他的詩歌評論形成了一種詩化特徵。
——苗雨時(詩歌理論家、廊坊師範學院中文系教授)
馬忠並非科班出身,一個地地道道打工仔出身的評論家。生活的磨礪成就了他另一層面上的“學術背景”,這決定了他的評論是感悟式的,其中結合了他對生活的洞悉與對文學的犀通。從他大量的評論篇章來看,無不是他對所讀文學作品感悟的結晶,雖然沒有所謂的巨觀建構與熱門理論的套用,但他對文學細緻入微的體驗,已具有足夠的評論說服力。
——周航(長江師範學院副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博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