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馬嵬其二
- 創作年代:唐
- 文學體裁:七律
- 作者:李商隱
- 類型:懷古
原詩,譯文,解析,
原詩
海外徒聞更九州1,他生未卜此生休2。
空聞虎旅傳宵柝3,無復雞人報曉籌4。
此日六軍同駐馬5,當時七夕笑牽牛6。
如何四紀7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8。
【作者】李商隱
【朝代】晚唐
【體裁】七言律詩
【類型】懷古類
【注釋】
- 痴心空想的意思。徒聞,空聞,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 傳說唐玄宗和楊貴妃曾誓約“世世為夫妻”。這句是說,不管來生怎樣,今生的夫妻緣分已經斷了。
- 雞人:皇宮中報時的衛士。漢代制度,宮中不得畜雞,衛士候於朱雀門外,傳雞唱。籌:計時的用具。
- 四十八年。古人以木星繞日一周(十二年)為一紀。玄宗實際在位四十五年約為四十八年。
- 南朝樂府歌辭《河東之水歌》:"莫愁十三能織綺,十四採桑南陌頭,十五嫁為盧家婦,十六生兒字阿侯。"此以平民女子莫愁婚嫁生活的幸福與帝、妃的愛情悲劇對比。
譯文
徒然聽到傳說,海外還有九州,來生未可預知,今生就此罷休。
空聽到禁衛軍,夜間擊打刀斗,不再有宮中雞人,報曉敲擊更籌。
六軍已經約定,全都駐馬不前,遙想當年七夕,我們還嗤笑織女耕牛。
如何歷經四紀,身份貴為天子,卻不及盧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解析
第三聯的:“此日”指楊妃的死日。“六軍同駐馬”與白居易《長恨歌》“六軍不發無奈何”同意,但《長恨歌》緊接著寫了“宛轉蛾眉馬前死”,而“此日”即倒轉筆鋒追述“當時”。“當時”與“此日”對照、補充,不僅其意自明,而且筆致跳脫,蘊含豐富,這叫“逆挽法”。玄宗“當時”七夕與楊妃“密相誓心”,譏笑牽牛、織女一年只能相見一次,而他們兩人則要“世世為夫婦”,永遠不分離,可在遇上“六軍不發”的時候,結果又如何?兩相映襯,楊妃賜死的結局就不難於言外得之,而玄宗虛偽、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無遺。同時,“七夕笑牽牛”是對玄宗迷戀女色、荒廢政事的典型概括,用來對照“六軍同駐馬”,就表現出二者的因果關係。沒有“當時”的荒淫,哪有“此日”的離散?而玄宗沉溺聲色之“當時”,又何曾慮及“賜死”寵妃之“此日“!行文至此,尾聯的一句已如箭在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