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雄性,雌性,生活習性,繁殖期,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雄性
馬島短腳鵯雄性成鳥:前額、頭頂、頭側及耳羽黑色;上體從背部至尾下覆羽均黑色;以上各羽邊緣均帶藍綠色光澤。翼上覆羽與背部同色;初級飛羽、次級飛羽除內側邊緣呈灰褐色外均黑褐色。下體自喉至尾下覆羽與背同,但腹部羽毛及尾下覆羽略帶暗褐色,羽緣藍綠色光澤不明顯,有時綴以白色羽緣;翼下覆羽和腋羽黑褐色,羽緣略帶綠輝;飛羽和尾羽的下面均灰黑色。秋初標本較冬羽更具光澤。
雌性
馬島短腳鵯雌性成鳥和雄性成鳥相似,但下體較雄鳥略多褐色;腹部和尾下覆羽的羽緣有時綴以白色。虹膜黑褐色;嘴鮮紅色;腳橙紅色。
生活習性
馬島短腳鵯棲于海拔500—1,000米的山林高大喬木上,隨著季節變化而發生垂直遷移和水平遷徙現象。在雲南玉龍山夏季可分布於海拔2,500—3,000米的高山地帶。冬季常集聚為大群,數十隻乃至上百隻,活動于海拔較低的平原或河谷地帶並越冬。繁殖時則分散成對生活在常綠闊葉林或針闊混交林中。多在樹冠上不停地飛翔,很少到地面活動。鳴聲喧噪而響亮,多變。
關於黑鵯的食性,與其它鵯科鳥類一樣,都是雜食性,但以植物性食物為主。
繁殖期
黑鵯約在4—7月間繁殖。巢由青苔、粗草及樹皮等物構成,內鋪以松針及精細的軟草,造成一個相當精緻的杯狀巢。造巢的材料因地區不同而有所不同。巢的內徑為57毫米,深38毫米。常以蜘蛛網絲及草莖捆縛在高樹的水平橫枝上,離地面17米,或者更高。卵呈卵圓形,淡紅色,上面布滿紫色和暗紫色斑點或雲石狀斑紋。卵的平均大小約為27.2×19.4毫米。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印度洋,包括馬達加斯加群島及其附近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