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山童謠

馬山童謠

“月亮走、我也走,我給月亮趕牲口,一趕趕到馬山口”是“馬山童謠”膾炙人口的代表作。一句“一趕趕到馬山口”在豫西奠定了“兒歌經典”和“童謠至尊”。歷史以來南北客商釀成的異地風尚,成就當地多元文化,對馬山童謠原生態的繼承保護產生巨大的推動和發展。“馬山童謠”是馬山口當地民眾千百年來勞動與智慧的結晶,又是馬山口的“名片”,更是馬山口的精神象徵。“馬山童謠”起源於內鄉縣馬山口鎮,流傳於宛西各縣,一代又一代在民間廣泛流傳,經久不衰,影響很大。不少專家學者對馬山童謠給予高度評價,作家葉文玲、軍旅作家周大新更是對馬山童謠讚不絕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馬山童謠
  • 地理標誌:內鄉縣馬山口鎮
  • 批准時間:2008年3月
  • 非遺級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簡況,歷史溯源,特色作品,傳承價值,

簡況

“馬山童謠”是馬山口當地民眾千百年來勞動與智慧的結晶,又是馬山口的“名片”,更是馬山口的精神象徵。“馬山童謠”起源於內鄉縣馬山口鎮,流傳於宛西各縣,一代又一代在民間廣泛流傳,經久不衰,影響很大。不少專家學者對馬山童謠給予高度評價,作家葉文玲、軍旅作家周大新更是對馬山童謠讚不絕口。

歷史溯源

馬山口鎮早在元代就商賈雲集,是歷史上聞名於世的中藥材集散地。明清時期鄂、豫、川、陝、滬等商人在此開店經商,馬山口被譽為物華天寶、經貿昌盛、人才薈萃、文化燦爛的中州名鎮。古有“下漢口,上河口,要上就上馬山口”之說。
馬山口在民國時期,天寧寺辦有“宛西鄉村師範學校”,被稱之為宛西的“最高學府”、“黃埔軍校”。加上歷史以來南北客商釀成的異地風尚,成就當地多元文化,對馬山童謠原生態的繼承保護產生巨大的推動和發展。“馬山童謠”是馬山口當地民眾千百年來勞動與智慧的結晶
“月亮走、我也走,我給月亮趕牲口,一趕趕到馬山口”是“馬山童謠”膾炙人口的代表作。一句“一趕趕到馬山口”在豫西奠定了“兒歌經典”和“童謠至尊”。

特色作品

“馬山童謠”以兒歌傳唱為載體,彰顯勞動、生活、喻世、明理、勤學、孝廉、禮儀、親情、和睦、博愛等中原民族的傳統美德。所有童謠喻理人間情真、善惡報應、民生和諧、積極向上,極有深遠意義。如代表性童謠《月亮走、我也走》:“月亮走、我也走,我給月亮趕牲口,一趕趕到馬山口。逮個雞,叨豌豆,逮個猴,栽跟頭,一栽栽到嫂子門裡頭,看看嫂子花枕頭。嫂子不讓看,扒住窗子要要看,窗子扒倒了,嫂子嚇跑了”。反映民風的《薄嘴女》:“薄嘴女,肯說話,一說說到馬山凹,眼看雞娃要上架,撇著火,點上燈,還有兩句沒說清”。反映鄉情的《好媳婦》:“剪子剪,剪韭菜,黑夜作夢俺姐來,拿上金盆就和面,麵條鍋里圓圓轉,公一碗、婆一碗,最後給姐盛一碗”。反映親情的《小乖乖》:“小乖乖,摔門下,頭上碰個大疙瘩,疙瘩疙瘩旋旋,別叫奶奶看見”。反映禮儀的《篩篩隔隔》:“篩篩隔隔,大舅來了吃啥飯,打雞蛋,烙油旋,不吃不吃兩大碗。篩篩隔隔,大舅來了吃啥飯,我家住在馬山口,門前有條大黃狗,殺了吃了舅再走”等等。

傳承價值

“馬山童謠”是在農耕社會經貿發達的文化先進集鎮,民眾農閒時在自娛自樂的基礎上千錘百鍊產生的一種民間文學。是當地民眾思想觀念的產物。它的體裁、內容、傳唱形式隨當時的民情社風特點產生,具有獨特的鄉土氣息和田園情趣,形式多樣,語言純樸,浪漫激情,恨愛分明等藝術特色。其價值表現為:
1)民俗學價值:從童謠的不同側面能窺視內鄉民俗演變的軌跡和社會發展脈絡。
2)語言學價值:馬山童謠無雕飾的質樸語言,通俗易懂,恬靜可人,用當地俚語無拘泥傳唱,言簡意賅,極具地方特徵。
3)文學價值:馬山童謠多元一體,集口頭文學之精華,是研究內鄉民間文學的標本,更是文學創作的基礎。2008年3月,“馬山童謠”被南陽市政府公布為南陽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