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稱
風土人情
馬寺村民真誠善良,樸實厚道,民風淳樸。
春節
據馬寺習俗,春節又有人稱“年關”“
年下”。春節前要把過春節用的東西準備好,包括吃的、喝的、穿的、戴的、用的、玩的等,以前人民還會家家殺一隻豬或雞,熬制一大盆豬肉,還要炸丸子,面塊作為春節後半個月除餃子以外的主食,還要蒸好很多饅頭、菜饃、豆餡饃、花糕等,足夠吃到正月十五甚至二月二。臘月三十日的下午至晚上,人們叫“除夕”,一般先在堂屋當門掛起老天爺像,張貼鬥神、對聯,然後上祖林墓地燒紙,表示給去世的人送過節錢,同慶春節。同時把庭院胡同、街道打掃乾淨,在家裡再撒上芝麻秸,稱為“撒歲”,門旁插上柏枝,門前放一條擋門棍,防“妖魔邪氣”。晚飯吃餃子(俗稱“扁食”),在餃子下鍋時,為“灶王爺”點香,放鞭炮。晚飯後,給孩子分“
壓歲錢”,表示全年不空腰,有錢花。有的青少年通夜不睡,熬“囫圇年”。夜12點整,開始放鞭炮,表示辭舊迎新。
初一五更,除當年家遇喪事的外,都早起床,穿新衣,戴新帽。院內、各屋都點燈,"老天爺"神位前擺上供,燒上香,孩子放鞭炮,婦女進廚房下餃子。一般吃素餡餃,示意六畜興旺,有的地方同時要吃雞蛋,祝願吉祥。吃完餃子後先給本家長輩、大人拜年,再到院外給本族、近鄰拜年。天明之後,集體一起,給外族長輩拜年。拜年時一般晚輩要給長輩們磕頭作揖,長輩們都是早早起來,吃完湯(
餃子),生好火,端坐在椅子上等候。正月初二開始,到親戚家拜年送禮,一直持續到正月十四日才停止拜年。正月十五為小年,十六早飯吃一頓餃子,整個春節便過去了。
送火神爺
在馬寺,送火神爺是在正月七日的晚上。小孩子點火把,大人門拿香一起聚集在村南頭,有老人領喊:拉磨,烏梁承托
石頭生日
正月初十,俗稱“石頭神”生日。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馬寺風俗這一日家家向石頭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饃餅,認為吃餅一年之內便會財運亨通。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初十日早晨,以繩系罐鼻,由十個小伙子輪流抬著瓦罐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二月二
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意思是說進入二月,開始有雷雨。民間在二月初一晚上,將刻有龍形的石磨撐起,二月二不準用磨。早晨,要在日出前“圍倉”,也有的在二月初一下午圍倉,即用青灰在場院中,圍畫個糧囤圖案,於倉中央埋上一把糧食,表示“五穀豐登糧滿倉”。在二月二的頭一天,還要炒黃豆,有的炒花生、瓜子,俗稱“炒蠍子爪”,在二月二這天,各家各戶都互相串著吃蠍子爪,意在使蠍子出來不蟄人。還有部分村莊,早晨起來用青灰圍屋子、圍香台,口裡念著:“二月二,圍屋子,蠍子出來沒屎子”,“二月二,圍香台,蠍子出來不蟄小孩。”有的村莊,在二月二煎糕吃,意思是犁地不壞犁鏵頭,鋤地不粘鋤板,使農具堅固。
清明節
清明節,是“二十四”節之一,在立春後60天,鄉俗稱為
三月節,舊有踏青掃墓的習俗。這天,家家戶戶上墳祭祖,燒紙添墳,門旁屋內插柳條,孩子頭上戴上柳條編的小環,有“清明不插柳,死了變成小花狗”的說法。宋朝馬寺巨野詩人王禹僻《清明》詩云:“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古代馬寺民間於此日亦不舉火。此日早飯,馬寺鄉俗吃高梁米煮雞蛋,孩子往往將雞蛋染成紅色,以互相碰擊為樂。
祭灶
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打掃廚房,祭灶君。是日,各家用高粱秸扎制一小馬,谷秸為草,麥麩為料,以備灶君騎馬升天。晚飯後,於灶前供"祭灶糖",燃燭焚香,鳴放鞭炮。同時,用"祭灶糖"粘在灶君嘴上,然後將灶君的畫像從牆上揭下來,與扎馬一起焚燒,並向灶君禱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到十二月三十日再貼上灶君新畫像,以待初一五更下界歸位,故多以"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來"為灶君對聯。此俗,建國後漸廢,大掃除之習仍存。自當天起,洗刷灶具,打掃房間,蒸饃,煮肉,製作春節用的各種食品。民間有“
臘八,祭灶,年下來到。”一說。
建築民居
住宿風俗
馬寺住宿風俗,以堂屋(北屋)為主房,東西兩邊設配房,南屋也常有,南、東、西設大門成院。僻稱“三合院”或“四合院。貧民建不起此院的,就建兩三間單房,用土築牆,夾籬笆門。罐房結構習慣用磚鹼、石頭鹼、磚牆或土坯牆,屋頂用梁椽、箔草、葦扒、條扒、椽子、八磚、大瓦、小瓦、或石灰土垂頂、蓋板平頂等。新中國成立前,少數官僚、地主、豪紳家院有廳房、樓房。新中國成立後,富裕戶有的建成石台、磚灰結構的走廊瓦房,有的一排“
明三暗五”。土牆房習慣用三行台子五行鹼、七行鹼、九行鹼、磚台窗、磚包門臉等。房脊上有的習慣兩頭安鴿子、獅子、海馬,中間安“
獸頭”、風旗、紅星等。成院的房屋安排;長輩老人住堂屋,結婚的兒妻住配房,靠大門的配房當廚房,有的在配房內或南屋內當牲畜房。
建築風俗
建造區內傳統的民房大部分是土木結構,建築材料和建築方法因地制宜,形成地域差別院牆、屋牆一般用土建造,其方法有多種:一是板築,流行有數千年,用木板夾出空間,其中填濕土,用腳踏實,再用特製的木板打實、打光,邊踏邊打,俗稱“打牆二是垛牆,就地取土和泥壘牆,黃河灘區居民多用此法。三是土坯牆,將加麥秸和好的泥置於木框(稱坯模子)中,把泥灘勻、壓實、潤平,然後提起模子,乾後壘牆。磚,因造價較高,從前只有富戶造磚牆。較富居民只用於泥牆的根基處一米高左右。從前,區內建房都用木樑、木檁。一般家庭多用高粱秸桿、麥秸覆蓋房頂,上面再塗一層泥,以防漏雨。只有富人家才蓋瓦房。脊獸又稱吻獸,有龍頭、鴿子、麒麟、公雞等造型。在瓦房脊上安裝吻獸,是馬寺地區的一種建築習俗。馬寺區內居民比較注重建房儀式。當房基地選中之後,建房、開工擇吉日,俗稱看日子。定下時間後,分別請瓦匠掌尺人丈量,請人挖地基打夯,俗稱“打地工。打夯必唱夯歌,俗認為不唱夯歌后世出啞巴。上樑那一天,什麼時辰上樑由瓦匠掌尺人提前告訴“主家”(房主)。時辰的選擇,各地不同,一般都選在正午時分,上樑時間一經確定,房主即準備酒菜,購買鞭炮。當梁穩穩噹噹安安全全地安裝完畢後,燃放鞭炮,慶賀上樑成功。俗諺曰“上樑的酒,古來有”。當天中午,房主、親朋、匠人、幫工相聚在新房旁歡飲上樑酒。布局區內在房屋建造中有許多規矩與禁忌。院落布局分為散居、四合院、三合院(簸箕叉)等形式。散居的院落不設院牆,不設大門,這種院落在黃河灘區及其附近地方常見。但黃河灘上的台房雖無院牆,一戶一台,界限還是分明的,房台就是院子。四合院由正房(北屋、堂屋)、南屋和東西廂房所組成。正房最高,南屋次之,近街門的廂房又次之,正對大門的廂房最低。大門走向視地理環境而確定。 建房中的禁忌:如忌“門窗不對”(南北屋門窗必對),忌偏房比正房高,忌院門對正門,忌院門與南房窗對正房窗,諺曰“門對窗、人遭殃;窗對門,必傷人”。最後遷入新居也要擇吉日,親友多攜禮來賀。尤其年輕人搬家後,多備菸酒招待親朋,首先來賀的必定是岳父母,俗謂之“溫鍋”。
泰山石敢當
馬寺居民,通常在家宅大門邊外牆處,或街衢巷口,橋道要衝,立一小石碑、長條石或小石人,上邊寫或刻“石敢當”三字或“泰山石敢當”五字,以禁壓不祥之物,祓禳災禍,保佑人間太平安定。“石敢當”三字最早見於西漢史游的《急就章》:“師猛虎,石敢當,所不侵,龍未央。”唐代顏師古注云:“衛有石蠟、石買、石惡,鄭有石制,皆為石氏。周有石速,齊有石之紛如,其後以命族。敢當,所向無敵也。”清俞樾《茶香室叢鈔》卷十上說:“齊魯之俗,多於村落巷口立石,刻‘泰山石敢當’五字,雲能暮夜至人家醫病。”光緒三十二年刊刻的《集說詮真》說:“今城廂第宅,或適當巷陌橋道之沖,必植一小石,上鐫‘石敢當’三字,或又繪虎頭其上,或加‘泰山’二字,名日‘石將軍’。”
婚、添禮節
1、舊俗定婚
結婚的方法首先要媒人說合,雙方父母同意後,先由男家下“懇帖”,交媒人送往女家;女家回以“允帖”。貧苦之家只換“懇帖”、“允帖”就算定婚。富裕之家還要商定吉日“換書”,也叫“傳書換柬”。“書柬”用一塊方紅紙疊成四折。第一折上寫“喜”字;’第二折上寫“未修秦晉名姓先傳、謹憑媒儀,願結良緣”;第三折上寫“恭懇(允)老親家×××。正親家×××拜”;第四折上寫“××x年×月×日”。寫後用紅紙封裝上“柬帖”。男家將“柬帖”裝入婚盒,婚盒內還要裝上柏枝、艾枝、麥麩子、食鹽等,希望“百年和好”,“長命富貴”。送時要先定雙日,先女家後男家,並且互帶禮品。男家一般要擺“三八酒席”,24個菜,招待媒人和女方送帖客人(一般4人),男方用兩個人陪客。到女家送帖酒席較簡便一些,一般lO個盤。“換書”之後,定婚完畢。結婚前,要按男女生辰屬象,看好日子,選定吉日良辰。一般是:正月七月迎雞兔,二月八月迎虎猴;三月九月蛇與豬;四月十月龍和狗;五月十月鼠和羊;牛、馬喜在六、臘月。看好日子後,再由媒人“送時書”,寫明本年×月×日全吉,禁忌××屬相,上下車(轎)面向×方,坐帳宜用×屋×間,路逢井、石、廟,用紅遮蓋等。男向女家送“時書”時,用紅包袱,包紅衫、被面、戒指、墜子、帶子、柏枝等,女家押回綢子腰巾、帘子、錢等。
2、新婚夫婦生孩子時,生男稱“大喜”,生女稱“小喜”
生後先向親友報喜,送麵條,習稱“送喜面”;親友則為嬰兒打手鐲子、銀鎖,準備米、面、雞蛋、糖等。在生育9天后,一般第10天、第12天、16天,由外祖母帶領親友,去送“粥米”。主要有小米、大米、江米、白面、紅糖、雞蛋、老母雞,還有嬰兒用的尿布,衣裳、包褥等。這天,主家要擺酒席,一表慶喜,二表感謝親友送粥米。嬰兒滿一個月,產婦被請回娘家,習稱“請滿月”。男嬰住五天,女嬰住四天,俗稱“五大三粗壯”,“四大白胖”。
馬寺方言
馬寺方言屬於漢語北方語系,山東方言魯西南次方言區。方言是一種語言的地方變體,是由人口分布範圍的擴大、人口集體遷移和地理環境等因素構成的。馬寺行政區劃多變更,各鄉鎮歷史歸屬不一,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長期以來占主導地位,乃至水土、人口教育素質的差異,也是馬寺方言形成的重要條件。馬寺方言特點不僅體現在語音方面,也體現在語彙方面,甚至在語法上也與國語存在著差異。 馬寺民風,極重人倫,因而稱謂用語極其繁多。同一稱謂,場合不同,用語則不同:有的莊重,有的隨和,有的書卷色彩重,有的適於口語,而隨著稱謂雙方年齡的不同,用語也有很大變化。馬寺的稱謂用語可謂豐富多彩,複雜紛繁。這不但反映了民風的古樸純真,也反映了歷史悠久的禮儀之邦長幼有序的地方特點。馬寺的生活用語亦豐富多彩,且很富表現力。有些用語不同方言區的人們不易理解,但有些可猜度其涵義,故而有些用語雖已為普遍話所吸收,然其有些語源卻來自馬寺方言。
知識拓展
馬寺方言和國語對比:
天攔地-----太陽 月明地----月亮、月光下 涼涼兒-------陰涼 年 士-------去年 年 下-------春節 現-------現在 夜 沒-------昨天 前夜、前以-------前天 大前夜----大前天 擦 黑-------傍晚 頭以耳-------前一天 今以門兒-------今天 第以兒-------第二天 漫散地-------田野 攔 地-------追肥 騷虎-------公羊 羅羅豬--------蜘蛛 初 喘-------蚯蚓 各 蚤----跳蚤 膩蟲子---蚜蟲 一 蹦----一段時間、一段路程 啥會兒-------什麼時間 一里一里哩-------逐漸地 黑 家-------夜裡 楠 種-------播種 汗褂子--------單上衣 早 先--------從前 長 蟲-------蛇 小小蟲--------麻雀 馬嘎子--------喜鵲 面面乎子----蝙蝠 爬 查-------幼蟬 福-------書 父------樹 斧--------叔叔 卷----罵 板-------扔 咧--------這個詞含義極其廣泛,開始一樣行動、打架、吃飯都可以用 江 著-------拉手、拉著 擱 抹-------安裝、磨合 不 攘-------有能力、意志強 得兒意兒哩-------故意 許 乎-------有印象 撈 撈-------豬 堂 屋-------北屋 毛 子-------廁所 不大得-------有病、不舒服 叨 -------用筷子加菜 斷 -------追趕 豁 -------潑、倒水
媽(抹,ma)-------脫掉(例如:媽帽子) 擔沒哩------故意
血(xie)-------很(例如:他這人些能)
二馬蛋子------公馬駒子,戲指沒有結婚的男青年,或遊手好閒的男青年,小混混,小痞子
山攬紅子---山查 客(kei)-----客人、女婿 兄 呢------弟弟
光 棍-------有能力有臉面的人 瞎 包-------流氓、不成器的人
槐子疙瘩----踝骨 百拉眼-------斜視 噎 食-------食道癌
馬 馬-------姑姑 小小子-------小男孩 小-------對小男孩的愛稱
掬 匠-------廚師 妮 -------對小女孩的愛稱 阿爾扎-------無賴
拱 幾-------慫恿 撩 亮-------指婦女會做事、精明
脖拉梗-------脖子 額拉蓋子----前額
喉嚨細子----食道 雪 皮------頭屑 只馬乎-------眼屎
害 眼-------紅眼病 扎 歪-------胃腸不好 拼 種-------傻瓜
鋪 體-------褥子 蓋 體-------被子 喝 湯-------吃晚飯
鍋 陪-------鍋蓋 響 器-------嗩吶 糊 塗-------粥
牙 磣-------飲食里有雜物 膩歪頭-------不好惹的人
把 激-------抱嬰兒大小便古 幾-------下蹲 鋪 襯-------碎布塊
一木楞-------一會 清起來-------早晨 晌午頭-------中午
橫 橫-------下午 傍 黑-------傍晚 滴 點-------下雨
住點兒-------雨停啦 霧 拉-------小雨 魔道--------精神病人
多回---------剛才 江 ---------下崽 戳幾------沒事找事
咬磨------提別人意見 江江磊(將將唻)--------剛才 齊青-------漂亮
老鱉一 -------小氣 摳門 咯牙頭-----認死理 鍋殼廊子----鍋灶
瞎哄烘-----起鬨 遼----------縫 毛包毛---------亂七八糟
家庭成員之間的稱謂,書面、口語、對人、當面又有許多不同,舉要如下:
子女對父母稱雙親、二老、老人家、爹、達達、娘、爸、媽等;書面或對人稱家父、家母、老爺子、老太太等。
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分別稱爺爺、老爺爺、老老爺爺或太老爺爺。對祖母、曾祖母、高祖母分別稱奶奶、老奶奶、老老奶奶或太老奶奶。
父之兄弟,書面稱伯父、叔父,當面稱大爺、大爹(二爹、三爹)、叔叔(二叔、三叔)等。伯、叔之妻稱伯母、大娘、大媽(二大娘、三大娘)、嬸(二娘、三娘)等。
父之姐妹,書面稱姑媽,當面稱姑姑(二姑、三姑)、媽媽(mámá)等。
母之兄弟,書面稱舅父,當面稱舅,稱舅的配偶為妗子;母之姐妹,書面稱姨媽,當面稱姨。對其配偶稱姨夫。
夫稱妻,為賢內、賤內、內人、老婆、家裡、對象、愛人、內當家、孩他娘或直呼其名。稱妻之父母為岳父、岳母、大爺、大娘等,80年代,也有稱爸媽的。
妻稱夫為男人、外頭、當家的、那一口子、丈夫、愛人、孩他爹或直呼其名。對夫之父母,背後稱公公、婆婆,當面稱爹、娘等。
直到現在在人們的對話中仍然經常聽到,一些不常見的就沒有錄入。
未來發展
馬寺村資源優勢明顯,全鎮標準畜存欄量達200頭,蛋雞、肉雞、魯西南黃牛等各類養殖專業戶22個,年創產值近十萬元。木材蓄積量4萬立方米,是全縣重要的木材糧食基地。占地4000餘畝的雷澤湖水庫,現已成為鄄城縣旅遊開發景區之一,每逢夏季,一望無際的雷澤湖水庫,長堤綿綿,碧水粼粼,霞光普照,浮光躍金,成為旅遊、游泳、垂釣等休閒娛樂、避暑度假的好去處。
馬寺村民多從事修平房頂漏水,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收入。
歐亞發製品有限公司、美華發製品有限公司、華魯飼料有限公司、心平紡織有限公司等50多家民營企業,個體工商戶達到30多戶,產業涉及中藥材、食品、木材、皮毛、條編、人發、地毯加工業等。
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離不開幹事創業的幹部隊伍,離不開團結奮進的和諧氛圍。近年來,馬寺村立足構建和諧社會,緊緊圍繞提高執政能力和保持先進性兩大課題,堅持“抓班子、帶隊伍、促發展”,切實加強黨員幹部隊伍建設,為加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基礎。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總抓手,著力打造“平安馬寺”、“誠信馬寺”和“文明馬寺”,營造了風正氣順心齊、團結和諧奮進、想乾會幹乾好的深厚氛圍。
郵編:274617
現任村委班子:馬相軍 馬廣禮
地圖信息
地址:菏澤市鄄城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