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最早發現於馬家窯遺址而得名,年代約為距今5000年—4000年。而有專家考證,跨度近2500年的馬家窯蛙紋彩陶,向人們揭示了蛙紋出現、變化,最終發展成雛形龍圖案的演繹過程,而整個演繹過程與先民避免和戰勝水患的願望有著直接的聯繫,馬家窯文化彩陶畫,可以證明中華龍的形成起源於蛙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家窯蛙紋
- 外文名:Majiayao Frog pattern
- 繁體:馬家窯蛙紋
- 時期: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
- 文化:馬家窯文化
- 物品:馬家窯蛙紋彩陶
遺址內容,歷史傳說,
遺址內容
馬家窯彩陶畫清晰地向我們展示了龍起源於蛙的過程。它證明從蛙紋到原始龍的“三部曲”在史前已經完成:第一部曲,從蛙到蛙圖騰;第二部曲,從蛙圖騰到“蛙神”的誕生;第三部曲,從“蛙神”到飛天龍的出現。龍在史前已經完成了從水中到天空的自然過渡。
歷史傳說
從蛙到蛙圖騰
古老的岩畫、堆塑和陶器上所記載的龍,是古老民族遠古圖騰的重要佐證,儘管人們無法斷定龍的圖騰就源於此,但它卻給我們提供了廣闊的思維和想像空間。
在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產生了馬家窯文化。馬家窯彩陶上畫有大量的水波紋,那是泛神論時期先民對水的歌頌和讚美。由於先民對浩大、洪猛的水無法駕馭,但又離不開它,自然而然地對水產生了敬畏、依戀和崇拜。由對水的崇拜,進而對在水中自由出沒的魚、蛙、蜥蜴同樣崇拜。這一時期是馬家窯文化中馬家窯類型的水崇拜時期。有一件馬家窯彩陶盆,距今5800年左右,滿彩畫法,盆底畫著一隻碩大的蛙,長著兩隻大眼睛,揮舞著四肢,筆畫具體而生動,線條流暢而遒勁,蛙的周圍畫著眾多的水波紋,讓蛙來抵抗滔滔巨浪,保護豐收的田野,這無疑是先民的美好願望,表明先民無比崇拜水中的蛙,遂努力將它變為圖騰化的藝術造型。
由此可見,先民對蛙的崇拜決非偶然。那時確實曾發生過非常大的洪水,西方民間有諾亞方舟從大洪水中救出世人的傳說,而我國也流傳著大水淹沒了世界,只留下女媧伏羲的傳說。在馬家窯遺址所在地,至今還能看到當時洪水沖刷的痕跡,水患的嚴重程度超乎人們的想像。青蛙是兩棲動物,能在水中生,會在地里長,出入自由。加上青蛙產卵量大,繁殖能力極強,這與先民企盼多多繁衍後代的理念又是一致的。“蛙”與“媧”同音,“蜥蜴”又同“伏羲”音相近,女媧補天和伏羲演繹八卦的故事在當地廣為流傳。《說文》云:“媧,古之神聖女,化萬物者也。”女媧摶土造人的傳說更是深入人心。據傳在遠古人類全部被淹死,只留有伏羲、女媧兄妹兩人。但兄妹不能結婚,洪水過後人類不能繁衍,怎么辦呢?忽然天地有一個聲音說:你們分別到兩座山頭上去,那裡有兩個磨盤,你倆分別去把兩個磨盤滾下山,看能否結合在一起,合在一起你們就結婚。於是他們把磨盤滾下山,結果磨盤合到了一起,於是,兄妹結婚,擔負起繁衍人類的重任。在馬家窯半山彩陶(距今4500年左右)上出現了大量讚美歌頌田園的四圈紋,先民由對水的歌頌讚美,逐漸地轉變為對田地的讚美、嚮往和歌頌,進入了土地崇拜時期。先民把旋渦紋中的小圓圈逐步放大,畫成了井井有條的田地,越到後來圓圈越大,最後畫成了布滿陶面的四個大圓圈,圓圈中畫滿了田地,說明當時已經有了初具規模的農業社會基本形態,農業已經成為當時社會的主導產業。農耕文明給先民帶來了繁榮和發展。從發現的半山類型時期和馬家窯早期先民墓葬數量來看,半山時期人口的繁衍非常迅速,其數量達到了馬家窯早期的數十倍到百倍。這一發展成果的出現,完全歸功於農耕文明的產生和發展。
從蛙圖騰到馭水蛙神
隨著農耕文明的產生,先民逐步走出山洞,走下山坡,走近水源並開始墾荒種田,田地成為先民的生產資料和財富。馬家窯半山類型時期,先民已經有了自己開墾種植的田地,逐步結束了靠採集野果和打獵為生不穩定的艱難生活,完成了人類生產力的第一次飛躍。
但是,農耕文明發展之後,靠天吃飯的先民依舊遭受著水患之苦,而且頻率越來越高。無窮無盡的水患,無情地吞噬著他們的田地和家園。面對洪水的危害,如何戰勝它、制服它,已經成為當時先民最大的現實問題和最迫切的社會問題。這時候的馬廠彩陶上,許多“蛙神”出現了。
馬家窯文化到了馬廠類型時期(距今3800年左右),彩陶上開始出現大量的“蛙神”紋
這種“蛙神”不是簡單地重複先民早期的蛙崇拜,而是將其進一步抽象、誇張、升華,“蛙神”的雙肢功能,更加強健有力。為了戰勝不斷面臨的水患,先民進一步神化能夠自由出沒於水的青蛙,將它們粗壯結實的雙肢漸漸變成了四肢,使其成為有足夠力量戰勝洪水的神靈。你看,馬廠彩陶上畫著“蛙神”紋,同時又在兩側的對面,畫上表現田地的方格圓圈紋,寓意為美麗的田園已經受到“蛙神”的保護。這些“蛙神”不同於馬家窯早期的具象蛙,也不是一種簡單圖騰的概念,而是能夠抵擋洪水、保護田園的神力無比的護佑神靈,是抽象化了的“蛙神”。為強化“蛙神”駕馭水的功能,“蛙神”多不畫頭,只畫腿部。先民以抽象的表達手法,突出青蛙伸屈有力的腿部,在這些神奇發達的腿上,腿關節處也長著腳爪,顯示了它超凡的能力。其中只有少數畫上了頭,而且是人頭的形狀,說明先民所畫的已經是人格化了的神靈。“蛙神”源於對蛙的崇拜,又超越了蛙的圖騰,是一種綜合創新的文化。
從馬家窯彩陶畫上的“蛙神”,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到,在馬廠類型這一時期,水患是對先民的最大威脅,要求制服水患是當時社會最迫切的呼聲。正是在這種社會環境和思潮的影響下,才孕育和造就了三皇五帝之後的治水英雄大禹。
從蛙神到飛天龍
“蛙神”以後,先民進一步發揮自己的想像力,不斷創造符合自己的精神寄託和象徵的形象:為了增強“蛙神”駕馭洪水的能力,給豎著的“蛙神”身上畫上了越來越多的腿,從三層到四層,最終發展到五層。整個發展過程的年代大約在距今4000年至3500年之間。
先民越崇拜蛙神,長得腿就越多,畫到五層時無法往上畫了,聰明的先民把原來豎畫的“蛙神”橫過來畫在盆底,這樣空間就大了,“蛙神”身上增添了許多強有力的腿、爪,凌空飛動,成為駕馭萬物、執掌乾坤的聖靈。於是,龍的雛形出現了,一件新事物誕生了。由豎立的轉變為橫式的,經過了艱難的發展歷程,不僅僅是形式的變化,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是一個劃時代的變革,也是人類認識史上的一次飛躍,是從量的積累到質的突變,它的意義與漢字從篆書演變到隸書過程極為相似。史前龍的演繹過程十分清晰:從蛙圖騰到馭水蛙神,終而上天成為原始龍。這是中華龍原形產生的完整的鏈條,為中華龍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因此,我們說龍起源於蛙,有其深刻的社會根源和史前發展的實證。從馬家窯文化的彩陶上可以看出,龍的原形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史前時代已經產生了。
馬家窯文化彩陶圖案可以證明中國龍起源於蛙紋。在距今3500年左右馬廠類型的彩陶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長著10餘對粗壯有力肢爪的凌空騰飛的動物,首尾相接,而且可以圍繞器物一周,而那些凌空揮動的腿和“蛙神”的強壯有力的腿,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它為龍源於蛙之說提供了充分的依據。這件高28厘米、直徑22厘米的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的彩陶,在甘肅省康樂縣出土。如果孤立地看這個彩陶圖案,並不會發現蘊含其中的重大意義,與其他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發現出土的有關龍的圖案一樣,只能說是又提供了龍起源的新證據而已。但是,如果將展品中有關蛙紋的圖案加以歸類,然後再進行比較,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在蛙紋漫長的發展演變的跡象中,我們驚喜地發現,蛙紋自然地逐步演變成了龍。這件彩陶上的圖案,展現了中華龍的雛形。
原始龍形象產生於大禹治水前後,先民在強化了它駕馭水的功能的同時,也希望徹底擺脫水患的威脅,離開地面,飛上藍天,騰雲駕霧,呼風喚雨,掌握自己的命運。可以說,原始龍成為了先民美好願望的化身。
從馬家窯精美蛙紋彩陶上,我們對中華龍圖騰的產生,有了全新的認識。當時社會受到了洪水的空前侵害,水患嚴重威脅著先民的生產和生命安全。大量的馬家窯彩陶上,以細膩而流暢的線條繪著水波紋圖案。先民居住在山坡上,以採集果實、打獵為生,十分艱難地生活著。他們每天要下山取水,既離不開水,又不了解水性,更無法駕馭水。他們認為洪水威力無比、神秘莫測,且有靈氣,於是就對水產生了崇拜。
龍“喜水”,水聚流於地;龍“愛飛”,飛騰於雲天。“好飛”的龍,能在神秘、遼闊、至高無上的天空中翱翔,擔當著溝通天地的橋樑和信使的重任。人們造神、敬神的目的之一,是相信神能給自己帶來好處,能給人間帶來福祉和祥瑞。龍喜水,而水是先民生產、生活的命脈;龍好飛,會騰雲駕霧,超越了苦難、擺脫了困境;龍通天,天是天神居住的美好地方;龍善變,變是對生存環境的適應;龍靈異,靈異使龍神奇莫測、卓越不凡。先民將這種種優點集中在龍的身上,龍也就自然成為祥瑞的寄託了。
綜上所述,馬家窯彩陶畫為我們提供了龍起源於蛙的有力證據,說明龍的起源並不是無中生有、憑空杜撰的。龍在史前已經完成了從水中到天空的演繹和過渡。史後吸收了十二生肖等精良動物的體態和體能精華集於一體,創造出成熟而神聖的中華龍。
中華龍的形成經過了多次“進化”和飛躍,由圖騰崇拜而神靈,再到帝王符瑞直至民族象徵。《易經》云:“飛龍在天,大人造也。”龍已成為傳統文化中的哲學理念。馬家窯彩陶畫,向人們揭示了中華民族的龍文化是從蛙文化開始並不斷升華的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