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產品特點,產地環境,土壤地貌,水文情況,氣候特點,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外在感官特徵:香脆可口、色澤紫紅、自然早芽、口味鮮美、香氣濃郁。
內在品質指標:馬家寨子香椿富含蛋白質、鐵、磷、鈣、鋅,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其內在品質指標為:蛋白質含量≥5.40%、鐵含量≥4.60毫克/100克、磷含量≥100毫克/100克、鈣含量≥125毫克/100克、鋅含量≥9.0毫克/100克,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保健作用。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馬家寨子香椿種植區域位於新泰市南部,放城鎮西部,地溫略高,又多砂質土壤,pH值5~6之間,適宜香椿芽樹生長。
水文情況
新泰市放城鎮水資源充沛,屬淮河流域,洙河從北向南貫穿全鎮,是泗河的主要支流,境內擁有大小水庫塘壩68個。境內水利條件配套齊全,地下水源充足,水質清澈無污染,農田排灌設施便利,旱能澆澇能排。馬家寨子香椿種植區域內無大型工廠,無“三廢”排放,也沒重金屬污染歷史記錄,水質清潔無污染,灌溉條件良好,適宜香椿種植栽培。
氣候特點
新泰市放城鎮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3.6℃,最高氣溫42℃,最低氣溫-19.8℃,年均降水量730.2毫米。全年無霜期198天,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327.3小時, 全年溫差大,光照充足,對農作物生長有利。
歷史淵源
“馬家寨子香椿”種植歷史悠久,已有600 餘年的栽培歷史,清朝道光年間《泰安縣誌》記載:“泰安東南一百八十里,馬家寨子香椿自古為名產,其色紅、味濃、列為上品”。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時期,馬家寨子香椿每年作為貢品進獻皇宮,被太祖皇帝稱為“天下第一香椿。
新中國建國初期,有香椿450畝,約75萬株。後來由於“左”的思想影響,老樹株毀壞嚴後果,到1978年僅存活2萬餘株。
生產情況
2000年,放城鎮香椿栽培面積已達3000餘畝,年產香椿芽60萬千克。
2015年,放城鎮馬家寨子香椿地域保護面積為1200公頃,年產量20000噸。
產品榮譽
1992年,馬家寨子香椿被農業部定為綠色食品。
2015年7月2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馬家寨子香椿”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新泰市放城鎮境內,包括馬家寨子、小河北、大河北、放城一村、放城一新村、放城二村、放城三村、東埠村、東街村、郗家峪、闞家莊、西石井、東石井、上莊村等14個村。地理坐標為東經117°33′~117°36′,北緯35°39′~35°42′。
質量技術要求
質量控制技術規範編號:AGI2015-02-1690。
安全要求
明確登記產品市場準入所遵循的國家強制性技術規範名稱、具體內容和相關法律法規規定。按照國家質量監督檢驗總局安全要求執行。
特定生產方式
1、產地選擇:香椿園應選擇地勢乾燥,排灌方便,地下水位較低,土層深厚,土壤以呈微酸性或中性的土壤或砂壤土為宜。土壤、灌溉水無污染,遠離廠礦企業,環境質量符合國家衛生標準。
2、品種選擇:選擇抗病、優質、豐產、商品性好的品種,放城地區選用紅葉香椿。
3、生產過程管理: 包括農業投入品方面的特殊使用規定,嚴格按照無公害香椿生產技術規程實施。
4、生產記錄要求:要求農戶在種植過程中,對使用的農藥、肥料的名稱、劑型規格、使用時間、每次用量、全年使用次數、末次使用時間有詳細記錄。
分級與包裝運輸
分級:產品分為特級、甲級、乙級三個等級,符合上述外在感官特徵、內在品質指標及安全要求的定為甲級香椿,優於上述標準的,定位特級香椿,低於上述標準的定為乙級香椿。甲級以上產品允許使用“馬家寨子香椿”農產品地理標誌及其圖案。
包裝:銷售的香椿,採用紙質包裝,包裝材料乾燥、衛生、無毒、無污染。
運輸:運輸工具清潔衛生,不得與有毒、有害、潮濕物品混裝、混運。
貯藏:應在陰涼、乾燥、通風條件下貯藏。
專用標誌使用
標誌使用人應在其產品或其包裝上統一使用“馬家寨子香椿”農產品地理標誌及其圖案,並標明產品名稱、數量、產地、包裝日期、生產單位、保質期、產品質量、執行標準、執行標準代號、等級等內容。不符合本標準的產品,其產品不得使用含有“馬家寨子香椿”(包括連續或斷開)的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