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墳村

嘉靖明朝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馬卿,其故里是林州河順鎮的柳泉村,死後葬在了馬家墳村。柳泉村位於河順鎮東南2里,馬家墳位於河順鎮西北2里。馬家墳原來並無村子,只是馬卿家的祖墳所在,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馬卿死後也葬在了這裡。46年後,萬曆十年,馬卿的後代馬忝受家族的委派,攜帶家人從柳泉村遷居此地,負責看護墳墓,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增加,這裡逐步發展成了一個村子,名字就叫“馬家墳”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馬家墳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人口:315人
  • 耕地:477.1畝
  • 海拔:1920米
村情概況,農村經濟,基礎設施,

村情概況

經過文革初期的“破四舊立四新”運動,馬卿墓遭到嚴重破壞,再加之修建水冶鎮——林鋼的鐵路從馬卿墓上經過,現在村裡的人都不知道馬卿墓在那裡,空留下了嘉靖的聖旨碑還在,原陵墓的石柱子、石牌坊、石馬、石獅子殘缺不全的散布四周,有的被當做了電線桿底座,有的被砌在了牆裡,有的被修建水池當了石料…… 馬家墳的風水,北面是天堂山,天堂山下是九龍朝鳳的山脈,馬家祖墳就在九龍朝鳳的地方,不過風水早已被後面的採石場和工廠給破壞掉了,馬家的後代也多數遷出了老墳,這時候,旁邊就看見一個遷墳後遺留的空墓穴。
馬卿死後,嘉靖皇帝的弔唁聖旨,刻在這個大石碑上。
這塊碑立於嘉靖22年,即馬卿死後七年。記載了馬卿死後,嘉靖皇帝旨諭河南布政使司左參議李宗樞前往馬卿原籍祭祀弔唁,對馬先生的品德和功勞大加讚譽。為什麼馬卿死後七年才立碑?這裡也有交代,即馬卿死後,皇帝命令當地官員,為馬卿營造陵墓。七年之後,陵寢才建好,由當時南京光祿寺卿馬理謄寫七年之前皇帝的聖旨於石碑上。此碑1979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大字隸書。
馬家墳村位於河順鎮西北邊,距離河順鎮2公里。國土面積2.04平方公里,海拔1920米,年平均氣溫13 ℃,年降水量900毫米,適宜種植玉米、小麥、花生、油菜等農作物。有耕地477.1畝,其中人均耕地1.57畝;有林地2490.12畝。全村轄3個村民小組,有農戶73戶,有鄉村人口315人,其中農業人口304人,勞動力197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61人。201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18.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988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糧、農副作物、畜為主。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18.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4.1萬元,占總收入的46%;畜牧業收入37.2萬元,占總收入的31.52%(其中,年內出欄肉豬565頭,肉羊14頭);第二、三產業收入9.3萬元,占總收入的7.67%;工資性收入14.2萬元,占總收入的11.93%。農民人均純收入2988元,農民收入以糧、農副作物、畜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2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4人(占勞動力的6.94%),在省內務工14人。
馬家墳村北邊有林縣火車站,早年間客運、貨運繁盛一時,李先念當年視察紅旗渠正是從此處下車。後因汽車短途運輸發展迅速,逐步代替從林州到安陽的火車客運,只剩下貨運一項,近年也逐年頹敗。
馬家墳村村委會還成立了村運輸隊、村搬運隊,村里青壯年勞力大部分在火車站工作,近些年來貨漸少,有更多的人選擇外出務工。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3年2月份,已實現通水、電、天然氣三通。有路燈,但個別年久失修,村東西南北頭安裝有4個夜視攝像頭。全村通自來水,每月初一、十五放水,家家戶戶皆有儲水池。有73戶通電,有52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61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8.11%和68.92%);每戶固定電話或手機的持有率已接近100%。該村到鄉鎮道路為省二級柏油馬路;全村大街小巷於2013年4月全面完成水泥硬化;村南有商品市場,經營項目繁多,距離河順鎮中心集貿市場2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貨車及各類汽車、轎車三四十輛,機車、電動車五六十輛。全村約半數家庭裝有太陽能熱水器。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00畝,有效灌溉率為62.88%,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49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52 畝。 該村到2013年底,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