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大燮

馬大燮,男,1928年3月7日出生,河北束鹿人,中共黨員,離休幹部。中國書畫研究院研究員、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研究員。曾任北京市農業技術系列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蔬菜專業考評組成員,1992年被聘為北京市人民政府城市規劃委員會顧問,1993年被聘為北京市人民政府城市規劃顧問組第一屆顧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大燮
  • 出生地:河北束鹿
  • 出生日期:1928年3月7日
  • 職業中國書畫研究院研究員
科研經歷,論文著作,藝術經歷,

科研經歷

馬大燮1953年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現中國農業大學)園藝專業,分配到北京市農業水利局園藝科工作;
1956年因新菜區之需被派昌平區農業局
1964年調入北京市農科所蔬菜室參加大白菜產量形成的研究課題,提出了北京大白菜產量形成初步的依據;
1968年開展了馬鈴薯雙季栽培品種試驗工作,在郊區多次示範並得到推廣;在70年代初作為馬鈴薯課題主持人,就馬鈴薯種性退化的因素開展科學研究並探討解決的方法;
1978年任北京市農科院蔬菜所菠菜育種課題主持人;
1980-1984年參加北京市農業區劃委員會辦公室工作,任蔬菜區劃組組長,對蔬菜生產規劃發展進行了比較系統的調查研究和分析,總結了解放以來北京蔬菜栽培的綜合技術,對制定發展規劃提出了有一定價值的建設性意見,為北京菜田現代化基地規劃提供了科學依據,獲得了北京蔬菜區劃成果二等獎;
1985年之後,任蔬菜研究中心開發部經理,從事蔬菜優良品種的繁育開發經營推廣工作,主管瓜類、茄科類蔬菜良種繁育的技術研究,並制定了可行的技術規程,對不斷提高種子產量和質量作出了貢獻。在甜椒、番茄大面積制種的過程中,因地制宜,探索高產規律,使產量明顯提高,為加速良種的普及推廣做出了很大貢獻。《主要蔬菜種子生產及品種純度檢驗技術規程》1987年獲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獎。

論文著作

曾發表的論文與著作有:
1. 《洋蔥》1983.9北京出版社出版
2. 《馬鈴薯》1985.12北京出版社出版
3. 《蔬菜生產歷》1985年連續刊登在《蔬菜》雜誌上
4. 參加《北京志·農業卷·種植業志》的編寫工作
5. 《中國蔬菜栽培學》編著之一,1987年農業出版社出版,獲第五屆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

藝術經歷

其自幼在家父馬景桐(齊白石早期入室弟子)的薰陶下,就喜歡繪畫,以臨摹《介子園畫譜》為主。少年時期就跟著父親多次到過齊白石家,看過齊老作畫和指導他父親創作的情景,受益良多。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後,雖然從事農業科技工作,但幾十年在業餘仍然不斷習作,主攻山水畫,曾臨摹過兩宋時期的巨然馬遠等古代名家作品,近則臨仿揣摩黃賓虹作品,同時和弟弟、畫家馬熠經常一起切磋。通過不斷的臨摹、創作、理解和融合,為自己打下了紮實的傳統繪畫功底。因工作他經常出差,如到太行、燕山和西南地區,對祖國的大好河山有著深厚的情感,師法大自然為自己的山水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並多以全景為主題。離休後他以只爭朝夕的精神投入繪畫創作,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他的作品意境深遠、層次分明、筆法老辣、特色彰顯。齊派傳人齊良遲先生看了其作品後,如此評價:“咫尺畫卷,景在千里。”並親筆為他畫室題名“景蔭齋”三字以作留念。他曾參加多個書畫藝術團體,多次在全國及國際性的大賽中獲獎,併入編多種畫冊。
馬大燮作為一名老藝術家,為人低調謙和而頗有自己的見解。他在接受採訪時說道:學中國畫要從基本功開始,沒有基本功和傳統文化的功底,是很難出成果的。有了基本功和傳統功底,還要經過自己的不斷寫生、實踐和發展。創新應該是漸進式的。形成自己的風格,做到區別於古人又區別於今人,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創新不是先有模式,而是在自然和不斷實踐中逐步形成特色。在基礎方面,要學點理論、畫史、詩文,豐富自己的藝術修養和人格修養。繪畫是很古典很傳統的表現形式,光從藝術角度看還不夠,還要從哲學的角度去看,儒、道、釋對藝術有著重大的影響。繪畫不僅僅是為了藝術而藝術,而是通過藝術的形式去體現真善美,去體現倫理道德等,使人們在視覺上得到享受、思想上得到感悟,心靈上得到淨化,這是藝術的真諦。馬老認為,當代藝術家要在這些方面補上課並狠下功夫,那么中國畫的繼承和發展才有希望。
蔬菜栽培專家、畫家馬大燮蔬菜栽培專家、畫家馬大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