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城渡在今馬城鎮大王莊東灤河西岸0號支水壩處,當地人稱王莊渡,既是渡口,又是河運碼頭。
擺渡到對岸是昌黎靖安鎮,上行可達平州、大定(內蒙古寧城西),下行而連海運。今壩北為灤縣境,壩南為灤南縣境。
馬城渡(碼頭)隨灤河水運之興而興,隨灤河水運之衰而衰,歷經千餘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城渡
- 地址:馬城鎮大王莊東灤河西岸0號支水壩處
- 作用:河運碼頭,渡口
- 主要河流:灤河
簡介,歷程,
簡介
馬城渡在今馬城鎮大王莊東灤河西岸0號支水壩處,當地人稱王莊渡,既是渡口,又是河運碼頭。馬城渡(碼頭)隨灤河水運之興而興,隨灤河水運之衰而衰,歷經千餘年。
灤河古稱濡水,據《清高宗灤河濡水源考證》載,灤河源出獨石口(河北赤城縣北)外東北100餘里之馬延屯圖古爾山(河北豐寧縣西北),上游稱閃電河,至西屯(今隆化縣郭家屯)庫爾奇勒河(今稱小灤河)與其匯,始稱灤河。至新橋口(樂亭縣馬頭營南大清河口)入于海,全長約2000餘里。灤河下游幾次改道東遷,今于樂亭縣兜網鋪、昌黎劉台莊鋪入海,全長888公里,流域面積44,900平方公里。上起承德下板城,下至海口,航運河道全長247公里,碼頭21個,渡口30餘處。
歷程
灤河水運興於東漢建安十一年(206年)。當時,曹操為徹底消滅袁紹殘餘勢力,北上征討三郡烏桓(遼西蹋頓,右北平烏延,遼東蘇仆延),完成統一北方大業,在“開鑿平虜渠、泉州渠以通水運”的同時,又從鹽關口(今寶坻一帶)至樂安亭(今樂亭)南開通了新運河渠,初步形成了灤(河)、薊(運河)兩大水系河運網,開創了灤河水運之先河。
東晉鹹康六年(340年),後趙王石虎伐前燕慕容氏,命司、冀、青、徐、幽、並、雍七州之民,五丁取三,四丁取二,合鄴城(河北臨彰西南鄴鎮迤東一帶)舊兵共50萬,具船萬艘,自河通海,運谷千一百萬斛于樂安城(今樂亭救陣),由此開始濡水海運。
唐武德元年(618年),漕船可由山東登萊(今蓬萊、萊州)抵漂渝津(今天津海口一帶),再泛海入濡上行至馬城、平州等地。嗣後百餘年的河海聯運,使灤河水運逐步發展,使馬城鎮逐步繁榮。開元十八年(730年),官府在馬城設河運碼頭,作為通水積糧之地。隨之,沿河樂安、偏涼汀、盧龍、平州等碼頭設施也進一步完善起來。
馬城之所以作為積糧重鎮,是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的。灤河在馬城分流下行,稱二灤河,且通青、泝,多股入于海。馬城為逆流而上及順流而下的河運交通樞紐。隨著馬城的發展和繁榮,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析盧龍、石城設馬城縣。從此,馬城成為唐代上縣(萬戶以上)及北方水運中心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