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坡茶

馬坡茶

馬坡茶,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馬坡茶,又名十株茶,生長在建始縣三里鄉,其栽培歷史有300多年,當地特殊的紅沙土壤和地理氣候,孕育出馬坡茶毛尖細圓、條索緊細,湯清葉綠、清徹明亮,香氣馥郁、回味綿長等獨特的內在品質。馬坡茶味甘,清香幽長,似豆香、熟板栗香味。

2013年12月30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馬坡茶”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坡茶
  • 產地名稱: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縣
  • 品質特點:湯清葉綠、清徹明亮,香氣馥郁、回味綿長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第2046號
  • 批准日期:2013年12月30日
產品特點,產地環境,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 感官特徵
馬坡茶味甘,湯色清綠明亮,清香幽長,似豆香、熟板栗香。泡頭杯水,湯清色綠,甘醇初露;二杯水,湯色綠中透淡黃,豆香、熟栗香郁;三杯水,湯碧泛青。
馬坡茶(針形茶)特級:外形條索緊細圓直,翠綠,顯毫、完整勻淨;香氣清香或豆香、栗香高長,湯色嫩綠明亮,滋味鮮醇,葉底嫩綠明亮。
馬坡茶(針形茶)一級:外形條索緊細、尚圓直、綠潤,帶茸毫、尚完整、勻淨;香氣清香、豆香或栗香高長。
馬坡茶(烘青、炒青茶):外形條索緊結,色澤尚綠潤,尚完整、勻淨;香氣氣清香或栗香較高長,湯色綠明,滋味濃醇、鮮,葉底綠且明亮。
馬坡茶(扁形茶):外形條索緊細,爭澤翠綠,完整勻淨;香氣清香高長,茶湯嫩綠明亮,滋味鮮醇,葉底嫩綠明亮。
馬坡茶
馬坡茶
  • 品質指標
馬坡茶內在主要品質要求:游離胺基酸≥3.5%,茶多酚含量≥16.0%,咖啡鹼≥2.5%,含量≥0.03(毫克/千克)。

產地環境

  • 氣候情況
建始縣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性氣候,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照時數1300小時以上,年日照30%左右,年平均氣溫14.2~15.5℃,7~8月份平均晝夜溫差8~10℃,有效積溫3700℃以上,無霜期200天以上,氣候四季分明,春季陰雨較多,年降水量在1300~1400毫米之間。
馬坡茶
馬坡茶
馬坡茶種植區共有大小河流10條,東龍河、馬水河(小溪口)、中坦河龍家溝形成三大流域,東龍河西流與馬水河(小溪口)相匯,龍家溝經長梁兩溪河匯入馬水河,三河相匯大沙河入清江。
馬坡茶種植區遠離城市、工礦企業,水資源沒有任何污染,水質達到人蓄飲用水標準,適宜茶葉生長。
馬坡茶種植區屬於喀斯特地貌特徵,境內山巒起伏,峰巒疊翠,西北較高,東南略低,中部沿東龍河、河水坪一帶沿岸至蟠龍,由北而南形成12公里長的沖積河谷,呈陷落盆地。土壤以紫色砂壤和黃粘壤土為主,pH值5.5~6.8,富含鈣、鎂、鐵、硒、錳、鋅、硼等多種微量元素,土壤疏鬆,富含有機質,透氣性好,土壤含水量經常保持在40%以上,適合種植馬坡茶。
馬坡茶
馬坡茶園

歷史淵源

《建始縣誌》記載,馬坡“十株茶”不僅有耐人尋味的傳奇故事,還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淵源。相傳清朝年間,馬坡商人呂大蒯經商販賣桐油到浙江杭州,一天到龍井寺許願,長老賜茶與他,品嘗中只覺得一股清香味直透胸間。於是,他求得12棵龍井茶種子,帶回家鄉馬坡種植,成活10株,故名馬坡“十株茶”。
馬坡一詞,緣於清道光年間,三里鄉呂家灣(馬坡村)呂家後人呂天朝在進京科考中會試高中,被道光皇帝召見,欽點守備一職。呂天朝面聖時,將從杭州引進栽種在河水坪馬坡的茶敬獻皇上,皇上品後龍顏大悅,賜名“馬坡茶”。
馬坡茶
馬坡茶
解放時期,馬坡“十株茶”為呂家家族所有,並沒有大規模發展,僅局限於河水坪、馬坡一線數十畝零星茶園。
馬坡茶的初步發展始於20世紀大集體時期。當時茶葉只算副業,起擋土作用,所以茶樹大都栽種在田邊、坎上。據當年在大隊當過幹部的王長權介紹,當年集體的賬上採摘乾茶達2500公斤。
20世紀80年代,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集體茶園隨土地分到各戶,許多家庭經營不善,茶園荒蕪,10株古茶無意中被砍成茶蔸。原任村幹部的王長權設法保留了1株,這便是現存的一株高3.8米,樹冠4.19米,年產鮮葉88斤的百年茶樹王。80年代後期,縣、鄉特產部門逐漸把茶葉生產當做當地支柱產業,技術員進村入戶培訓技術。從栽培、種植、修剪、採摘,茶葉生產逐漸受到重視。當時,三里鄉就辦起了公社茶廠。
20世紀90年代開始,三里鄉歷屆政府大力發展馬坡茶產業,並逐步從馬坡向村坊、和平、石牌、扎魚口等村連片發展。

生產情況

2017年,三里鄉馬坡茶種植面積從解放初期的數十畝發展到5000畝,每年可為茶農增收1200萬元。

產品榮譽

2010年第七屆武漢農博會上,“午間馬坡玉毫茶”榮獲“金獎農產品”稱號。
2013年12月30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馬坡茶”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015年9月,“建始縣馬坡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通過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公告。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馬坡茶農產品地理標誌的地域保護範圍為建始縣三里鄉大沙河村、蟠龍村、扎魚口村、崔家村坊村、馬坡村、窯場村、龍飛村、石牌村、香樹灣村、洋湖溝村、青林口村、老村村、大洪村、小洪村、何家坡村、大牌村、大興村、三高村、二龍灣村、小屯村、孫家壩村、楓香樹村、楊柳村、河水坪村、農科村、擦擦坡村等26個村。地理坐標為東經109°47′00″~109°56′00″,北緯30°33′00″~30°39′00″。
馬坡茶
採茶景象

質量技術要求

質量控制技術規範編號:AGI2013-03-1322。
安全要求
馬坡茶遵循國家強制性標準GB2762(食物中污染物限量)、GB2763(食物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的規定和農業行業標準NY/T288—2002(綠色食品茶葉)的安全規定。
特定生產方式
1、產地要求:馬坡茶的基地分布在建始縣三里鄉海拔600~1200米之間、pH值5.5~6.8左右的酸性紫紅色土壤地塊,茶園基地環境條件應符合NY5020的要求。茶園基地規劃與建設應有利於保護和改善茶區生態環境、維護茶園生態平衡,發揮茶樹良種的優良種性,便於茶園灌溉和機械作業。
馬坡茶
馬坡茶
2、品種範圍:馬坡茶茶生產宜選用“鄂茶10號”、 “鄂茶1號”、“福鼎大白”、“龍井43號”“安吉白茶”等茶樹品種。新建茶園時,種苗質量符合GB11767-1989中規定的1、2級標準。
3、生產控制:
3.1、茶園建設茶園開墾應注意水土保持,根據不同坡度和地形,選擇適宜的時期、方法和施工技術。平地和坡度15°以下的緩坡地等高開墾;坡度在25°以下時,建築內傾等高梯級園地。開墾深度在50厘米以上,在此深度內有明顯障礙層(如硬塥層、網紋層或犁底層)的土壤應破除障礙層。茶園與四周荒山陡坡、林地和農田交界處應設定隔離溝。採用單條或雙條栽種植。種植前施足底肥,以有機肥和礦物源肥料為主,底肥深度在30~40厘米。種植茶苗根莖離土表層距離3厘米左右,根系離底肥10厘米以上。茶園四周或茶園不適合種茶的空地應植樹造林,茶園的上風口應營造防護林。主要道路、溝渠兩邊種植行道樹,梯壁坎邊種草。茶園與其他作物之間要建立隔離帶,以減少與其它作物有關的農事活動對茶樹的不良影響。對缺叢斷行嚴重、覆蓋度低於50%的茶園,通過補植缺株、合理剪、采、養等措施提高茶園覆蓋度。
3.2、茶園管理:定期監測土壤肥力水平和重金屬元素含量,一般要求每2年檢測一次。根據檢測結果,有針對性地採取土壤改良措施。採用地面覆蓋等措施提高茶園的保土蓄水能力。雜草、修剪枝葉和作物秸桿等覆蓋材料應未受有害或有毒物質的污染。採用合理耕作、施用有機肥等方法改良土壤結構。耕作時應考慮當地降水情況,防止水土流失。對土壤深厚、鬆軟、肥沃,樹冠覆蓋度大,病蟲草害少的茶園可實行減耕或免耕。幼齡或台刈改造茶園,宜間作豆科綠肥,培肥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土壤相對含水量低於70%時,茶園宜節水灌溉。灌溉用水符合NY/T5020的要求。根據土壤理化性質、茶樹長勢、預計產量、制茶類型和氣候條件,確定合理的肥料種類、數量和施肥時間,實施茶園平衡施肥。宜多施有機肥料或茶樹專用肥,化學肥料與有機肥料應配合使用,避免單純使用化學肥料和礦物源肥料。農家肥等有機肥料施用前應經無害化處理。基肥以有機肥為主,於當年秋季開溝深施,施肥深度20厘米以上。一般每667平方米施餅肥或商品有機肥200~400千克或農家有機肥1000~2000千克左右。允許使用的肥料見NY/T5018-2001附錄A,微生物肥料應符合NY/T227的要求,有機肥料中污染物含量應符合NY/T5018-2001規定。如果是生產的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或有機食品,施肥還應遵循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生產原則。遵循“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方針,從茶園整個生態系統出發,綜合運用各種防治措施,創造不利於病蟲草等有害生物滋生和有利於各類天敵繁衍的環境條件,保持茶園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樣性,將有害生物控制在允許的經濟閾值以下,將農藥殘留降低到規定標準的範圍。化學防治時嚴格按制定的防治指標,掌握防治適期施藥。宜一藥多治或農藥的合理混用。具體按照NY/T5018-2001附錄C執行。禁止使用聯苯菊酯、氯氰菊脂、溴氰菊脂、樂果、敵敵畏、殺螟硫磷、奎硫磷、滴滴涕、六六六、對硫磷(1605)、甲基對硫磷(甲基1605)、甲膠磷、乙醯甲胺磷、氧化樂果、五氯酚鈉、殺蟲脒、克百威、三氯殺蟎醇、水胺硫磷、氰戊菊酯、來福靈及其混劑等高毒、高殘留農藥。嚴格按照GB4285、GB/T8321的要求控制施藥量與安全間隔期。非生產季節可選用石硫合劑等礦物源農藥。引種時,應進行植物檢疫,不得將當地尚未發生危險性的病蟲草隨種苗帶入或帶出。根據茶樹的品種、樹齡、長勢和修剪目的分別採用定型修剪、輕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刈等方法,培養樹冠,復壯樹勢。重修剪和台刈改造的茶園應清理樹冠,使用石硫合劑、波爾多液噴灑枝幹,以防治苔蘚和剪口病菌感染等。覆蓋度較大的茶園,每年進行茶行邊緣修剪,保持茶行間20厘米左右的間隙,以利田間作業和通風透光,減少病蟲害發生。修剪枝葉應留在茶園內,以利於培肥土壤,病蟲枝條和粗乾枝應清除出園。
3.3、鮮葉採摘:“馬坡茶”的鮮葉來自馬坡茶種植區,馬坡茶鮮葉的採摘要根據茶樹特徵和各類茶葉對加工原料的要求,遵循采留結合,量質兼顧和因園制宜的原則,適時分級採摘,一般要求提手采,不宜捋采和抓采以保證芽葉完整,新鮮均淨而不帶鱗片、魚葉、茶果和老枝葉,採摘時要用清潔,透氣性良好的竹編,網眼菜藍或蔞筐盛裝鮮葉,鮮葉採摘要求老嫩一致,大小勻齊,節短葉密,芽長葉狹小,葉色濃綠的芽茶、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時採摘。
3.4、茶葉生產過程要求:
3.4.1、馬坡茶(扁形茶)生產過程:馬坡茶(扁形茶)的加工工藝流程為鮮葉攤放殺青做形乾燥增香。鮮葉攤放:鮮葉進廠驗級後分別薄攤於乾淨的蔑墊上,攤葉厚度不超過5厘米。攤放場所要求清潔衛生、陰涼通風。攤放時間一般為5~8小時,其間翻拌1~2次,動作要輕,以防芽葉損傷,攤放程度以芽葉含水量70%左右為宜,此時青草氣基本消失,有清香或花果香。殺青:高溫殺青,先高后低;抖悶結合,多抖少悶;老葉嫩殺,嫩葉老殺。採用滾筒連續殺青機殺青,殺青時間35~55秒,殺青葉含水量控制在62%左右。殺青葉出機後應迅速攤涼,並簸去焦片、黃片,回潮時間30分鐘以上。做形:做形採用針形名茶做形機。殺青葉冷卻回潮後進行做形。做形溫度120℃~150℃,每槽投葉量150~200克,做形機轉速先快後慢,維持鍋槽振動頻率184轉/分-192轉/分。做形時間20分鐘左右,做形葉含水量約15%。乾燥:在名茶烘乾機或進風式整形台上進行。在名茶烘乾機上乾燥,溫度90℃~100℃;在進風式整形台上乾燥,溫度80℃~90℃,每隔10分鐘左右翻葉一次。掌握茶葉含水量7%左右,出機後攤涼30分鐘以上。增香:採用進風式整形台或提香機進行增香。在進風式整形台上提香,掌握溫度100℃~110℃溫度,時間10~20分鐘;在提香機上提香,掌握溫度100℃~120℃溫度,時間5~15分鐘。茶葉香氣顯露,茶葉含水量不超過6.5%。
3.4.2、馬坡茶(針形茶)生產過程:馬坡茶(針形茶)生產加工工藝流程為鮮葉攤放殺青揉捻做形乾燥增香。鮮葉攤放:鮮葉進廠驗級後分別薄攤於乾淨的蔑墊上,攤葉厚度不超過5厘米。攤放場所要求清潔衛生、陰涼通風。攤放時間一般為5~8小時,其間翻拌1~2次,動作要輕,以防芽葉損傷,攤放程度以芽含水量70%左右為宜,此時青草氣基本消失,有清香或花果香。殺青:高溫殺青,先高后低;抖悶結合,多抖少悶;老葉嫩殺,嫩葉老殺。採用滾筒連續殺青機殺青,殺青溫度120℃~140℃,投葉量宜先多後少,以免因開始投葉時筒壁溫度過高的而燙焦芽葉。可以選用汽熱方式殺青。殺青時間35~55秒,殺青葉含水量控制在58%左右。殺青葉出機後應迅速攤涼,並簸去焦片、黃片,回潮時間30分鐘以上。蒸汽殺青投葉量為75千克/時,蒸汽溫度為≥120℃,蒸汽時間為22~25秒,熱風機送熱風(150℃~160℃),時間為30~60秒,茶葉含水量60%左右。揉捻:揉捻採用揉捻機進行,投葉量分別為8~15千克殺青葉,加壓方式為:空壓5分鐘,輕壓5~10分鐘,重壓5~10分鐘,輕壓5~10分鐘,最後松壓,中途輕重交替進行。特級原料不重壓,時間控制在15~25分鐘,一級原料控制在20~35分鐘,揉捻葉進行解決。芽葉卷緊成條,成條率在90%以上。時間一般為15~35分鐘,直至使芽卷緊成條,且成條率在90%以上。做形:可用手工整形或在針形名茶做形機中做形。在整形平台、復乾機或烘乾機上進行初乾,掌握初乾葉含水量50%左右,攤涼回潮後做形。手工整形:整形時溫度90~170℃,時間為15~30分鐘;機械做形:溫度為120℃~150℃,每槽投葉100~150克,做形機電機轉速前5分鐘內600轉/分。在做形後期將做形葉在整形台上的加工整形,或做形結束後進行手中夾條,利用理條搓條的手法進一步理直茶葉,固定形狀,要確保做形葉含水量約15%左右,做好後,迅速用方篩除去茶末。乾燥:名茶烘乾機或進風式整形台上進行,在名茶烘乾機上乾燥,溫度90~100℃;在進風式整形台上乾燥,溫度在80~90℃,每隔10分鐘翻葉一次,掌握茶葉含水量7%左右,出機後攤涼30分鐘以上。增香:採用進風式整形台或提香機進行增香,掌握溫度100~110℃,時間為10~20分鐘;在提香機上提香,掌握溫度在100~120℃,時間為5~15分鐘。
3.4.3、馬坡茶(炒青、烘青茶)生產過程:馬坡茶(炒青、烘青茶)生產加工工藝流程為:鮮葉攤放殺青揉捻烘二青炒三青輝鍋。鮮葉攤放:鮮葉進廠後薄攤於乾淨的篾墊上,攤葉厚度5~10厘米;雨水葉、露水葉和清晨葉宜簿攤,晴天葉、下午葉攤放可稍厚。攤放場所要求清潔衛生、陰涼通風。攤放時間3~6小時,攤放時每隔2~3小時要翻葉1次,動作要輕,以防芽葉損傷。攤放程度以芽葉含水量70%左右為宜,此時手捏芽葉感覺輕柔軟,青草氣基本消失,有清香或花果香。殺青:高溫殺青,先高后低;抖悶結合,多抖少悶;老葉嫩殺,嫩葉老殺。選擇滾筒連續殺青機。殺青溫度140℃~160℃(筒內距離鍋口、鍋底5厘米處的空氣溫度),投葉宜先多後少,以免因開始時筒壁溫度過高而燙焦芽葉。殺青時間1.5~2.5分鐘,殺青葉含水量控制在58%~60%。揉捻:採用揉捻機揉捻,投葉量8~15千克,加壓方式為無壓10分鐘,輕壓10分鐘,重壓15分鐘,輕壓10分鐘,最後輕壓。時間為45分鐘左右。葉子成條率要達到90%以上。烘二青:採用連續烘乾機,熱風溫度120℃左右。茶葉含水量40%~45%左右,感官指標為葉子手捏不粘,稍感觸手,而葉子尚軟,仍可成團,手鬆後會彈散。二青葉及時攤涼回潮。炒三青:採用滾筒炒乾機炒三青,鍋溫150℃~160℃,投葉量20~30千克,時間15~30分鐘。茶葉含水量15%~20%,即手捏葉子有部分發硬,但不會斷碎,而有觸手感覺,略有彈散力。三青葉及時攤涼回潮30分鐘以上。輝鍋:採用滾筒炒乾機輝鍋,投葉量35~50千克 ,鍋溫80~180℃,前期低溫長炒,後期升溫乾燥,最後高溫增香,時間1.5~2小時,茶葉含水量控制在6.5%左右。

專用標誌使用

遵循國家強制性標準GB/T191—2000、GB7718、GB11680的規定。使用馬坡茶地理標誌時應向證書持有人建始縣馬坡明珠茶業專業合作社提出申請,在產品包裝上使用標誌時必須按照相應規範統一採用產品名稱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獲得使用地理標誌農產品馬坡茶的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已獲登記保護的農產品地理標誌。各有關經營單位必須執行本技術規程規範生產馬坡茶,生產過程中要隨時接受證書持有人的監督檢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