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喜成

馬喜成

馬喜成,藝名耕夫、遊子,1937年生,濮陽市人,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延安魯藝書畫院藝術指導。

工隸書,兼習篆書、行草。1984年以來,曾多次參加國家、省、市書法賽事,作品入選中原書法大賽(三等獎),中國第一屆正書展,全國首屆書畫展(一等獎),中日書畫藝術展,皇威杯中國書畫展(優秀獎)、第七屆鄭板橋杯全國書畫展(優秀獎)、賽克勒杯書法展(第五屆三等獎,第六屆、第七屆一等獎)、中國書協首屆老年書法展,並為日本、新加坡、台灣等多家博物館收藏,碑林刊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喜成
  • 外文名:Ma Xi Cheng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濮陽市
  • 出生日期:1937年
  • 職業:藝術家、書法家
基本信息,個人經歷,

基本信息

馬喜成,藝名耕夫、遊子,1937年生,濮陽市人,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延安魯藝書畫院藝術指導。工隸書,兼習篆書、行草。1984年以來,曾多次參加國家、省、市書法賽事,作品入選中原書法大賽(三等獎),中國第一屆正書展,全國首屆書畫展(一等獎),中日書畫藝術展,皇威杯中國書畫展(優秀獎)、第七屆鄭板橋杯全國書畫展(優秀獎)、賽克勒杯書法展(第五屆三等獎,第六屆、第七屆一等獎)、中國書協首屆老年書法展,並為日本、新加坡、台灣等多家博物館收藏,碑林刊石。
2009年10月,第七屆國際文化交流賽克勒杯中國書法大賽在北京舉行,馬喜成繼上屆之後,又獲一等獎,中國書協副主席張飆在給他頒獎時,緊握他的手,連聲誇獎他:“真棒,真棒!”安陽著名書法家石語翁傅江每談及他的書法,也總是稱許他,“寫得好!”馬喜成何以屢獲大獎,得以方家的青睞?原因只有一個:他的書法上窺篆籀,下承八分,寬博厚重,樸拙率意,既有中國書法中最核心的東西——傳統書法之美,又有傳統書法中沒有的東西——創新美,因此,專家認可,士庶喜愛自在情理之中。

個人經歷

臨池中走出來的書法家
馬喜成8歲學書,初習唐楷,後師“二王”,二十歲起將臨摹的重點鎖定在漢隸和篆書上,迄今已50個春秋。縱然庶務纏身,無間臨池之志,正如藝術大師齊白石所言:“不叫一日閒過”。誠可謂朝朝暮暮,不計寒暑。喜人的故碑刻數不計其數的反覆臨之,馬喜成也是如此。他對自己鐘愛的碑帖總是反覆臨習,反覆琢磨,必欲汲其古法,得其精髓。
臨帖是學習書法的不二之門,不臨帖,不入法就寫不出合乎法度的“法書”,這已是人們的共識。然而,真正做到長期而不間斷的臨帖,將自己的手變成鐘王顏柳的手,就不那么容易了。《旬子 勸學》曰:不積矽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河。書法水平的提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馬喜成能把書法寫到目前的地步,是長期積累和磨練的結果,是一次次對既往的成績“否定再否定”的結果。
蒲松齡《聊齋志異》曰:性痴、則其志凝,故書痴者文必正,藝痴者技必良。馬喜成是一個苦學派,50年來,他就是憑著對書法藝術的鐘愛和那份不離不棄的痴情走過來的,是一個典型的從臨池中走出來的書法家。
圍繞學習書法 組織知識結構
學習書法不能只練習技法,書法靠底蘊,胸中有丘壑,腕底起風雲。換言之,學習書法必須有文化支撐,只有將學習書法置於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才能學得好、走得遠。
馬喜成學歷不高,第一學歷僅為國中畢業,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從上世紀80年代起,他自學了大學文科的全部課程,並在家庭經濟拮据,生活異常困難的情況下,購置、閱讀了大量書籍。1992年,他從安鋼退休後,每月工資僅300餘元,但他所訂閱的三種書法報刊照訂不誤。
宋代理學家程頤說過:學莫大於知本末始終。為了豐富自己的書法知識,大開眼界,提高書法鑑賞能力,1978年,馬喜成參加了安陽市群藝館組織的書法培訓;1984年始,他又參加了河南省書協舉辦的兩屆書法函授學習。對文字學、書法史進行了比較系統的研究;臨習了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的《書法自學叢帖》中的大部分法帖;對所能看到的書論著作進行了反覆研讀。通過培訓和自學,對中國書法的歷史、漢字的演化、中國歷史上各時期各書體的特點及其代表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步構建起學習書法的知識框架。
寫樸拙茂密之風 自然率意之氣
書法的風格是多元的。正如詩詞有豪放、婉約之分一樣,書法也有豪放、柔美之別。馬喜成的書法樸拙茂密,寬博厚重,屬豪放一路。
漢代是書法的藝術大放光彩的時代,書家為史冊所重。特別是東漢後期,隸書進入黃金時代,此時的石刻隸書筆法嚴謹,體勢多變,藝術水平登峰造極。《石門頌》的開閎、《乙瑛碑》的勁健、《禮器碑》的方俊、《封龍山頌》的朴率、《衡方碑》的嚴整、《史晨碑》的端莊、《曹全碑》的秀蘊、《張遷碑》的古穆都深深的吸引了他。而墨跡隸書如《威武漢簡》、《居延漢簡》等,或仆散稚拙、或嚴整茂密、或生辣勁健、或沉雄古樸。書寫藝術上表現出一種自然率意之趣,與東漢碑版的莊嚴之風相映生輝,也是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好大王碑》雖為東晉時所刻,但遒古淵懿渾穆醇厚,極受識家珍賞,更成了他日課的珍本,求分於石、求隸於金,數十年來對古代碑帖的反覆臨習,決定了他寬博厚重、樸拙茂密的書風。
朴而自古、拙而自奇,樸拙厚重的風格,使人生髮出了許多聯繫:秦之霸氣、漢之雄風、撲面而來。
墨分五彩 極寫神韻
墨色是書法美的眼睛與口紅,在古今書論著作中,有不少關於用墨的論述。六朝王僧虔《筆意贊》說:書之妙道,神採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至於古人。林語堂說:一切藝術的悶葫蘆都是氣韻問題。常語說:得形體不如得筆法,得筆法不如得氣象。上述引文中說的神采、氣韻和氣象是同一個概念,均是指書法的神韻。神韻從何而來?一言以蔽之,本於筆而成於墨。
漢代的摩崖隸書和碑隸,由於其鑿刻與石面上這一特殊性,我們固然無法了解其墨色,但在秦漢簡牘以及清代隸書中,人們還是發現了從隸書的實用階段到隸書的藝術階段所透露的墨色訊息。馬喜成作隸書的經驗是:用筆粗重,則用墨宜濃濕;用筆勁挺,則用墨宜清淡;結字平實,則用墨宜濕潤;結字詭異,則用墨宜乾枯。
綜觀馬喜成的書作,其墨色是豐富多彩的。濃淡乾濕燥潤無所不備,給人以“乾裂秋風,潤含春雨”之感。他寫的碑隸、枯筆與淡墨的運用,不僅增加了線條的力度和墨色的層次變化,而且增加了碑隸的滄桑感,使其作品更接近漢代隸書的氣韻,而“漲墨法”的運用,雖說犧牲了字型的清晰度,卻增加了作品的視覺焦點,強化了作品的黑白對比和節奏感。這些,看似不經意所為,實則是長期實踐和經營的結果,由此觀之,墨色也乃極其重要的藝術語言。
艱難困苦 玉汝以成
馬喜成的人生經歷印證了中國的一句古話,艱難困苦,玉汝以成。馬喜成出生於書香門第,祖父、伯父都是當地有名的知識分子,他8歲上學,受親職教育和影響,也希望有一個美好的前程,但好景不長,因種種原因,僅一年光景便失了學,成了一個無家可歸、沿街乞討的孤兒。數年後在親戚的幫襯下,幾經周折才又上了學。1957年,他國中畢業,參加了家鄉一所高中的招生考試,但在講“成分”的年代,考試成績遠不如他的同學跨入了高中的門檻,而他卻與繼續讀書緣慳一面。馬喜成有4個孩子,小兒子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經常住院;老伴患腦瘤做過兩次顱腦手術,生活不能自理,沉重的經濟負擔和精神壓力常常壓得他喘不過氣來,同時也鍛鍊了他的承受能力,鑄造了他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性格,這種性格最終成了成就其書法事業的要因。
淡泊寧靜 保持一顆平常心
熟悉馬喜成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淡泊寧靜、生活簡樸的人,數十年來,他始終堅持日課大專課程和臨帖,堅持參加市或有關單位組織的書法活動,堅持為民眾義寫書法,老伴和小兒子因病不能自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的行動自由,但這些困難都被他一一克服了,需要外出時他就找來親戚看護,從不爽約。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他知名度的提高,慕名造訪,索要作品的人逐漸增多,他總是有求必應,甚至情願賠紙賠墨,至於報酬,一任來者自便,從不計較,以細行律己,從不以細行取人,吾養吾之浩然之氣。
唐代著名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孫過庭認為,書法藝術“近取諸身”,書法家只有“務修其本”才能寫出絕妙的書法,近代著名學者,國學大師王國維認為,文學藝術作品既要注重“內美”,又要重“修能”,而且應“尤重內美”,兩位大師雖時隔千年,但其思想是一脈相通的,書法家應通過“修本”與“修能”來提升自己的人格和作品的品味,這方面,許多老藝術家已走到了前面,馬喜成即是其中一位。
藝術無止境,在我們的感覺之外,必然存在一個更高水平的作品世界,但是,只有在人的精神狀態達到一定水平時,這個人才能感受得到,才可能藉以此獲得一種更高水平的鑑賞力和判斷力,這也是創造更優秀作品的前提,我們要追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