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飛行員、“蘇聯英雄”、蘇聯(俄羅斯)老戰士和殘廢軍人協會副主席。 在偉大衛國戰爭期間,他曾經在一個殲擊航空兵團里擊落敵機4架。在1942年4月的一次空戰中,他本人身負重傷。但他傷病痊癒後,卻頑強地學會了使用假肢駕駛飛機。重新參加空戰以後,他又擊落敵機7架。他一個人先後升空作戰86次,總共擊落敵機11架。 正是馬列西耶夫的愛國主義、頑強精神、鋼鐵毅力和傳奇式的戰鬥經歷,激發了當年作為戰地記者的波列沃伊的創作靈感,從而在戰後的1946年寫出了他的傳世之作——小說《真正的人》,第二年又因此榮獲了蘇聯國家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列西耶夫
- 國籍:前蘇聯
- 職業:飛行員
- 性別:男
簡介,人物生平,
簡介
前蘇聯飛行員、“蘇聯英雄”、蘇聯(俄羅斯)老戰士和傷殘軍人協會副主席阿列克謝·彼特羅維奇·馬列西耶夫。
人物生平
在偉大衛國戰爭期間,他曾經在一個殲擊航空兵團里服役,擊落敵機4架。在1942年4月的一次空戰中,其座機被擊落,他本人身負重傷。後來他蹣跚、爬行了18晝夜才突出敵後的包圍圈,找到自己的部隊。返回部隊前夕,是普拉弗尼村的村民把他從必死無疑中解救了出來。但他負傷並被凍僵的雙腳卻發了炎,結果不得不做截肢手術——從小腿部位截掉其雙腳。但他傷病痊癒後,卻頑強地學會了使用假肢駕駛飛機。在他的堅決要求下,他又重新歸隊,重新升空,繼續同德寇的飛機作戰。重新參加空戰以後,他又擊落敵機7架。他一個人先後升空作戰86次,總共擊落敵機11架。
正是馬列西耶夫的愛國主義、頑強精神、鋼鐵毅力和傳奇式的戰鬥經歷,激發了當年作為戰地記者的波列沃伊的創作靈感,從而在戰後的1946年寫出了他的傳世之作——小說《真正的人》,第二年又因此榮獲了蘇聯國家獎。2001年5月18日,莫斯科傳來噩耗:前蘇軍傳奇式的飛行員、“蘇聯英雄”阿列克謝·彼特羅維奇·馬列西耶夫,因心臟病發作於當天在莫斯科的一家臨床醫院裡猝然離開了人世。“馬列西耶夫”的名字已成為英勇頑強精神的象徵,但這個名字是在戰勝德國法西斯的第二年——1946年才公之於世的。當時全蘇廣播電台正在播放蘇聯著名作家鮑里斯·波列沃伊的中篇小說《真正的人》的部分章節。
馬列西耶夫1916年生於俄羅斯伏爾加河畔的卡梅申市。其父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但死的很早,是母親培育了阿列克謝等3個子女。中學畢業後,阿列克謝到一所工廠的學徒工學校就讀,後來又想進莫斯科航空學院深造。可還沒等上航空學院,1934年秋天他就憑共青團的通行證到遠東去建設“青年之城”——阿穆爾共青城去了。就在阿穆爾河畔的這座城市裡,他加入了航空俱樂部。
1937年馬列西耶夫應徵入伍,在薩哈林島上一個邊防航空支隊里服役。不過,當時他還不是飛機駕駛員。但後來,戰爭爆發前不久,他就以少尉軍銜從巴泰斯克空軍學校畢了業。
從戰爭爆發之初起馬列西耶夫就在西北戰線作戰。在這段時間裡,他擊落了4架德軍飛機。
但在1942年4月4日,在舊魯薩地區,他的“雅克―1”戰機不幸被德寇的一架“梅塞施米特”型殲擊機擊落了。幸好樹木緩衝了飛機墜地的撞擊,他被甩出機艙後落在了雪堆上並失去知覺。用腳站起來的嘗試沒有成功,原來他的雙腳都已經骨折了。
馬列西耶夫在瓦爾代地區的森林裡爬行了18晝夜的經歷,因為有波列沃伊的那部小說已經眾所周知了。用英雄本人的話來說,作家“在小說里杜撰的成分不多,以致其中99%的情節都是真實的”。普拉弗尼村的居民——村裡的幾個男孩子發現了他。在野戰醫院裡,他的兩條小腿都做了截肢手術。
馬列西耶夫花了很長時間治傷、學習用假肢走路。他頑強地爭取軍醫委員會批准他飛行,但該委員會拒不準許他重返前線。因此馬列西耶夫的精神長期處於極度抑鬱的狀態,但後來他決心鬥爭到底。
1943年6月,馬列西耶夫歸隊了,從而獲得了“第二次生命”。他在第63近衛殲擊航空團里作戰。在庫爾斯克防禦戰中,馬列西耶夫出色地證明了他不僅能夠象原來那樣飛行,而且能夠擊落敵人的飛機。
在整個戰爭期間,馬列西耶夫總共完成了100次左右的戰鬥飛行,共擊落德軍飛機11架。1943年8月24日,他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
1944~1946年,馬列西耶夫在莫斯科特種空軍學校擔任航空培訓的領導工作。戰後,儘管人們承認他適合飛行,他升空仍只有兩次。
戰爭一結束,馬列西耶夫就成為名人,但榮譽並沒有改變他什麼。接受採訪時他仍然說:“我不是什麼傳奇,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1952年,他從蘇共中央高級黨校和社會科學院畢業,並通過了歷史學副博士答辯。
1956年秋天,馬列西耶夫當選為蘇聯老戰士委員會責任書記,1983年又當選為該委員會第一副主席。目前這個委員會的名稱是俄羅斯老戰士委員會。
近年來,這位傳奇式飛行員的生活並不輕鬆,因為這位英雄的養老金勉勉強強才達到5000盧布(僅相當於177美元,1469元人民幣——編譯者)。
曾幾何時,馬列西耶夫曾說過這樣的話:“肉體陷於窘境,生命並未終結;精神若是萎縮了,生命也就到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