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公天后宮

馬公天后宮

馬公原名“媽祖宮”,簡稱“媽宮”,後訛音為“馬公”。馬公島是澎湖列島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海島,又稱澎湖島。馬公島上的天后宮,是台灣最古老的媽祖廟,也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古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馬公天后宮
  • 地理位置:台灣
概述,天后宮的建築,活動,

概述

馬公原名“媽祖宮”,簡稱“媽宮”,後訛音為“馬公”。馬公島是澎湖列島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海島,又稱澎湖島。馬公島上的天后宮,是台灣最古老的媽祖廟,也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古蹟。相傳始建於元朝後期,1592年(明萬曆二十年)重修。如今廟內牆垣斑駁剝蝕,道盡歲滄桑。但細看,仍能發現這座閩南特色的廟宇建築結構精巧,浮雕技藝精湛,廟貌莊嚴古樸。正殿重檐燕尾脊凌空欲飛,線條流暢。檐下樑柱、柱礎石鼓、窗欞及殿內各處的裝飾雕刻,無不栩栩如生,充分展現了當年閩南工匠師傅的非凡技藝。
天后宮正殿主祀媽祖,有媽祖神像多尊。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清廷加封媽祖為天后,媽祖宮從此也改名“天后宮”。今大殿內尚有康熙帝所賜“神昭海表”匾一方,及當年禮部郎中雅虎宣讀的祭文之匾額。天后宮的後殿柱壁間,嵌有一方石碑,上刻“沈有容諭退紅毛番未麻郎”字樣,是為紀念1604年(明萬曆三十二年)福建都司沈有容率兵驅逐入侵澎湖的荷蘭海軍而建,碑高198厘米,寬約28厘米,屬台灣最古老的碑刻之一。此外,周圍政治家節孝祠、萬軍井等古蹟。

天后宮的建築

天后宮整座廟宇的主體出自唐山師傅的手藝,多以紅豆杉、檜木建造而成,所有樑柱的銜接皆未用到一根釘子,廟中許多的雕飾都十分具有藝術價值。其建築形式延承
大陸東南沿海的四進式建築風格,在歷經明、清兩代後,廟宇的風貌仍獨具特色。天后宮坐北朝南,廟前有兩塊照壁,是用當地的石頭修築的,正殿前有個石葫蘆,古色古香,正門頂上精細的雕刻,加上專色的題材,斑駁的痕跡,圍繞著“天后宮”三個大字,正述說著千百年的點點滴滴。三川殿燕尾屋脊起翹甚高,兩側直接護龍,不見過水廊,乃為一大特色。正殿的屋檐、樑柱、窗檻、石鼓、壁上浮雕均表現出古樸精細的雕琢手法,其中門檻窗鏤木刻“鳳凰富貴長春圖”是廟宇木刻的佼佼者;殿內中央祀奉媽祖,其下另有分靈媽祖多尊,而頂上則有“保護東方”清乾隆皇帝御賜題“與天同功”兩塊金匾可供憑弔。正殿右前方有一件祠堂——節孝祠,供奉澎湖歷代忠貞節孝的
的婦女神位,其廟宇的做工,大致上還保持的不錯,並不必天后宮遜色。天后宮後邊為清風閣,牆壁上嵌有珍貴的“深有榮渝退紅毛番韋麻郎”石碑,是全台灣最早的碑跡。

圖片圖片

活動

天后宮在每年的元宵節會舉行乞龜的活動,意義為在一年之始祈求平安,每年此時,用麵團做成長達幾公尺長的大烏龜,從前殿擺設至供奉媽祖的正殿前,並以紙錢幣摺疊及黃金打造的小烏龜點綴其間,加上朝拜的如織人潮與裊繞的香菸,可說是天后宮一年中最熱鬧的慶典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