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哲學視域中的物權問題

馬克思哲學視域中的物權問題

研究物權問題在我國當前的社會主義實踐中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克思哲學視域中的物權問題
  • 論文作者:劉海江著
  • 導師:蕭詩美指導
  • 學科專業:馬克思主義哲學
  • 學位級別:博士論文
  • 學位授予單位:武漢大學
  • 學位授予時間:2008
  • 關鍵字:馬克思主義哲學 物權 人的發展
  • 館藏號:A811.6
  • 館藏目錄:2010\A811.6\18
中文摘要,關鍵字,

中文摘要

研究物權問題在我國當前的社會主義實踐中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對於國家財產、集體財產以及公民個人財產的保護日益成為一個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的制定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提出來的。然而,從物權法在其制定的過程中所引發的激烈爭論來看,物權法的制定與通過所必然導致的私有財產的合法化仍然難以為一些人所理解,甚至遭到其中部分人的強烈反對。追根溯源,這一現象的產生在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所出現的理論層面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落後於實踐層面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情況。而要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就必須返回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活水源頭即馬克思哲學,在馬克思哲學的文本中為物權的發展尋找理論根據。本文共分四章,分別從物權的概念、物權的起源、物權的發展、物權的揚棄等四個方面對物權問題進行了比較全面的研究。 第一章在馬克思哲學的視域中對物權概念進行了分析。物權的概念包含了兩種基本關係即人與物的關係和人與人的關係。從人與物的關係來看,人作為主體把物占為己有,並通過勞動對物的改造作用而使物成為人的對象性存在,財產因此就是人格之定在;從人與人的關係來看,這種占有隻有在獲得他人的承認之後,人與物的關係才能夠成為一種權利關係,物才能夠在社會中成為特定人的財產。人與人之間的這種相互承認必須通過法律才能夠實現。但是這裡的人只是抽象的個人。馬克思在他的“人是類存在物”這一命題中,在三種對象性關係即人與自身的關係、人與他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中把人看作是對象性存在物,並把人看作是感性的實踐主體,從而實現了對西方傳統哲學中主客體關係的革命,即無論是主體還是客體都是現實的和感性的。在此基礎上,馬克思提出了所有制概念。所有制是現實的個人在一定的生產關係中把生產條件看作和自己的人格具有同一性的東西這樣一種關係。生產關係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的,所有制因此也隨著生產關係的發展而發展。物權則是所有制在其特定發展階段的產物。通過對物權和所有制概念關係的考察,物權概念在馬克思的哲學中成為一個歷史概念,我們在馬克思哲學的視域中對物權問題的研究就是對物權產生的歷史必然性及其命運的研究。 第二章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考察了物權的起源。物權的起源可以歸結為人在何種社會關係中必然會對他人的所有物表示尊重這一問題。這首先就要對基本的社會關係有一個了解。在馬克思的兩種生產理論中包含了人類最基本的兩種社會關係:一種是與人口生產聯繫在一起的性和血緣關係,這些關係包含在家庭的發展之中,並通過特定的身分和地位把個人組織在一個群體之中;一種是與物質生產聯繫在一起的社會關係,這是人類在勞動和交換其勞動的過程中形成的,這種社會關係因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變化。人類的物質生產最初是在以血緣關係為基礎而形成的共同體中進行的,因而在財產關係方面只能是公有制,雖然個人財產在共同體中有所發展,這種財產也只是賦予個人以特定的身分和地位,而不會使個人得以從共同體中獨立出來。但是在共同體之間,則不存在財產共有的問題。這時,共同體之間只能以兩種方式發生聯繫:或者是通過戰爭來相互掠奪,這在後來發展成為統治和服從的社會關係;或者是通過禮物贈送來實現彼此的和平,這在本質上是一種以勞動為基礎的交換關係。在禮物贈送中包含了後來人與人之間契約與平等關係的萌芽,但這還只是在共同體之間實現出來的。而與禮物交換聯繫在一起的商品交換則是在個人之間進行的。商品交換在原始共同體中只是偶然的現象,只有在農業共同體中所產生的農業和手工業的分工以及城市的發展中,商品交換才得到鞏固並逐漸取代以血緣關係和以統治與服從為基礎的關係。商品交換在共同體中的這一發展過程也就是人類社會關係“從身分到契約”的運動過程。 第三章結合社會的發展過程對物權的發展進行了考察。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物權的發展大致要經歷三個階段:在共同體中,物權是一個逐漸增長的過程;在市民社會中,物權得到了充分發展;而在自由人聯合體中,物權則將逐漸被揚棄。物權在市民社會中的充分發展也就是以物質生產為基礎的契約關係對於以特定身分為基礎的共同體關係的全面勝利。物權在市民社會中的充分發展使得共同體中的主奴關係被瓦解,個人得以從共同體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並直接承擔起個人行為的社會責任從而使他們的道德得到培養。然而物權在本質上又是一種物化的權利,即把人在社會中所享有的具體自由實現在他們的財產之中。這種物化關係在促使個人從共同體中獨立出來的時候,又會促使各種異化現象產生出來。市民社會中的異化現象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社會關係的異化即人的社會關係成為物的關係,人則成為物的代表;第二,勞動異化即人自身成為物,他們的勞動力成為可以出賣的商品。第三,感覺的異化即人對世界的全部感覺成為占有和擁有的感覺。而要在市民社會中揚棄這些異化現象,就必須揚棄物權。 第四章集中對物權的揚棄過程及其結果進行了考察。物權的揚棄從根本上說就是要揚棄人對物的單純占有和擁有的關係,建立人和物之間的真正的人的關係。這隻有在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和物質財富的充分涌流中使得人對於物的排他性占有關係成為多餘的時候才有可能實現。物權揚棄的結果在馬克思看來就是個人所有制的重新建立。重新建立起來的個人所有制並不是私有制,而是社會所有制。在社會所有制中,個人和社會不再對立,個人占有一切生產資料和一切人占有一切生產資料具有同樣的意義,個人所有制和社會所有制因而也就沒有區別。按照馬克思的觀點,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只有在世界範圍內才有可能。由此來反觀我們當前的社會主義建設就可以知道,在當前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還不能消滅非公有制經濟而直接建立真正的個人所有制。我國的公有制還只能以國家為基礎,人類社會的普遍聯繫還只能是以國家和民族為基礎並通過市場和商品交換實現出來的聯繫。只有通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我們才能夠參與這一全球化的進程,從而在克服資本主義社會所產生的異化現象的同時又吸收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出來的先進生產力和管理經驗等。在這一過程中,非公有制經濟不可避免地會在我們的社會中產生出來。但這是我們社會生活中的積極因素,而不是消極因素。因此,通過物權法的制定對不同的經濟形式實行保護就顯得尤為必要。

關鍵字

馬克思哲學 人的發展 物權 所有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