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文化動力思想及其實踐研究

馬克思主義文化動力思想及其實踐研究

《馬克思主義文化動力思想及其實踐研究》是孟憲平創作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首次出版於2018年3月。

該書揭示了馬克思主義關於文化力量的運行規律,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大眾化、常態化,發揮先進文化的作用,指出了從現實出發探尋文化“軟實力”轉化為經濟“硬實力”的路徑和方法,闡析了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實踐效能等。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馬克思主義文化動力思想及其實踐研究
  • 作者:孟憲平
  • 首版時間:2018年3月
  • 字數:582千字
  • 類別: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思想,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主要分析了文化的靜態表征、動態表征、能量表征、差異表征,提出文化範疇論、文化邊界論、文化符號論和文化動力論等問題,闡釋了馬克思主義文化動力觀的敘事方式及話語轉換,分析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動力思想與主流意識形態建設、馬克思主義科技動力思想與當代的科學技術創新、馬克思主義精神動力思想與當代精神力量的表達。

作品目錄

第一章 馬克思主義文化動力思想的邏輯起點和概念解說
第二章 馬克思主義文化動力思想的學理基礎及立論方式
第一節 文化的起源及其常見概說形式
第二節 文化的認識維度和解釋向度
第三節 文化的多元表征及其存在形式
第四節 文化的精神格調和社會文明
第一節 文化範疇與馬克思主義文化動力思想的研究方法
第二節 文化符號與馬克思主義文化動力思想的話語表征
第三節 文化邊界與馬克思主義文化力量的防禦功能
第四節 文化力量與馬克思主義文化思想的自信品質
第三章 馬克思主義文化動力思想的敘事場景及其當代中國的話語轉換
第四章 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動力論與當代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建設
第一節 馬克思恩格斯文化動力思想的話語結構和敘事基礎
第二節 第二國際時期文化動力思想敘事的變異及批判
第三節 列寧史達林文化動力思想敘事及其實踐
第四節 當代中國文化動力思想的話語轉換及敘事方式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對意識形態力量的解析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力量的表達要求
第三節 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力量的作用途徑
第四節 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力量的發揮及意識形態建設使命
第五節 主流意識形態力量貫徹中存在的偏差
第五章 馬克思主義科技動力論與當代中國的科技創新
第六章 馬克思主義精神動力論與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對科學技術力量的一般描述
第二節 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科學技術力量及其異化
第三節 社會主義社會中的科學技術力量及其實踐
第四節 網路時代的技術力量與人的未來發展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精神動力思想的基本觀點
第二節 精神力量的時代境遇與文化自信
第三節 民族精神的力量與文化自信
第四節 精神力量的表達與文化自信
第五節 精神力量的價值取向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第六節 精神力量的實踐路向——以對《共產黨宣言》的學、思、行為例
第七章 馬克思主義文藝動力論與當代中國的文藝發展
第八章 馬克思主義對宗教文化力量的批判性闡釋與當代中國的宗教政策
第一節 文藝力量的社會功能
第二節 文藝力量的積聚與文化遺產的價值積澱
第三節 文藝力量的性質及中國特色的表達方式
第四節 文藝粗鄙化的消極影響及治理思路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對宗教文化力量的虛幻性的闡釋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對宗教文化力量的社會性的闡釋
第三節 馬克思主義對宗教文化力量的暫駐性的闡釋
第四節 宗教文化力量的畸變與民族自決權異化
第五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宗教政策及其實踐
第九章 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文化動力思想述略
結語 文化不是烏托邦 文明托起中國夢
第一節 意識形態力量的多樣化解釋
第二節 大眾文化力量的多元化形式
第三節 技術力量與理性力量的多重變奏
第四節 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化動力觀與馬克思主義文化動力思想之比較方法
第一節 烏托邦的想像:虛幻的還是真實的
第二節 烏托邦的內容:抽象的還是具體的
第三節 烏托邦的維度:有界的還是無界的
第四節 在現實與未來之間

作品思想

首先,該書對馬克思主義文化動力思想作了探析。作者認為文化在形式上迤邐不絕和在內容上蟬聯蛻變的重要原因,是由於文化的力量引起的。任何一種文化或觀念都是潛隱或顯在的力量,它可以表現為思維引導的智力行為,也可以表現為知覺影響下的特定發展。文化由強盛而至衰竭,或由弱小而至強大,都是能量的聚集或流衍的過程,這是文化能成為軟實力的深層次原因。
其次,該書對文化動力研究的相關概念、範式等作出了清晰的辨析。作者認為,對相關概念的厘析,是馬克思主義文化動力觀敘事的邏輯起點。這關係到對文化的多元表征及概括形式,對文化的靜態表征、動態表征、能量表征、差異表征作出的有力說明,只有這樣才能深入揭示文化是獨特性和多元性的統一、穩定性和變遷性的統一、傳統性與現代性的統一。對這些基本概念的辨析也有利於確立合理的研究範式。作者指出:必須走出非此即彼的“決定論”迷局,確立辯證的思維範式;必須走出刻意求全的“一統論”迷局,確立科學的邏輯範式;必須走出缺少內涵的“截語式”迷局,確立系統的抽象範式;必須走出盲目追風的“趕潮式”迷局,確立穩態的結構範式。
最後,該書作出了理論聯繫實際的努力。研究馬克思主義文化動力觀總體上屬於文本研究範疇,而文本研究也可以作到聯繫實際。作者認為文化符號是一種知識沉澱、秩序規定和能量積累,認識文化符號的學理意蘊、社會功能、邏輯關聯、意義連結,是理解馬克思主義文化動力觀的符號形式和邏輯規定的前提。認識馬克思主義文化動力觀的符號意義,對於堅持主流價值觀是不可缺少的。作者還提出文化邊界是解釋馬克思主義文化動力觀的應有之義,文化的價值邊界、思想邊界和話語邊界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文化動力觀的強大功能和守望意識,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於,能增強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說服力,形成高度的價值自覺和文化自覺。文化力量與文化自信的生成是緊密聯繫的,人們研究馬克思主義文化動力觀,有利於樹立堅定的文化自信。現實生活中,文化軟實力的出場,文化軟實力理念的運用,反映出人們對文化力量的理解不斷深化,這裡的關鍵點是:人們要從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中尋找文化動力的思想基礎,從而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尋找原動力,為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提供深層的理論支持。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2017年8月,該書書稿入選2017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馬克思主義文化動力思想及其實踐研究》
2018年3月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978-7-303-23559-9

作者簡介

孟憲平,1968年10月出生,河南沈丘人,2009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獲法學博士學位,現為廣西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與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