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繆勒

馬克斯·繆勒,FriedrichMaxMüller,生於1823年12月6日,卒於1900年10月28日。他是一位梵語研究學者和語言學家,是西方學術領域中印度研究與宗教比較等學科的奠基者之一,也是自然主義語言學派的一個代表。繆勒對印度的興趣除了以學術著作展現之外,也以小說的形式來呈現,使得英國的廣大讀者能夠接觸並認識印度學。而他所領導翻譯多達50冊的《東方聖典》(SacredBooksoftheEast)更是維多利亞時代學術的永久性紀念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克斯·繆勒
  • 外文名:FriedrichMaxMüller
  • 出生日期:1823年12月6日
  • 逝世日期:1900年10月28日
  • 代表作品:《東方聖典》《語言科學演講集》
1863年2月到5月,繆勒在英國皇家學院就語言科學作講演,後編成書籍出版,這就是《語言科學演講集》。該書第一部分研究語言的軀殼或稱外部情況,即語音、字母、音節或詞,以及描寫其起源,形成的過程,和支配這些成分發展和衰亡的規律。在這一部分中也闡述了研究詞源學的一些重要原則。第二部分論述語言的靈魂或稱內部情況,包括話語、話語的結合和分叉發展和衰亡的概念。在這部分中還闡述了研究古代、現代神話的一些原則,有關語言對思想的影響。演講集的“導言”中的“我們可以收集各種語言的材料,把它們分類,求出其構成成分,推斷出決定各種語言的起源、發展和衰亡、的法則。語言學家研究語言,跟地質學家研究礦石和化石,天文學家研究星體,生物學家研究花朵毫無差別”體現出了他的語言觀點。
繆勒認為,吠陀時期的文化代表著自然崇拜的一種形式。他視梨俱吠陀中的神明為各種自然的力量,被想像為超自然的人格性存在,但只具部份的人格性。基於此想法,繆勒演繹出他視神話為“語言之疾”的理論。意思是,神話將觀念轉型成各種存在物和故事。依繆勒之見,神明起源於用來表達抽象概念的文字,但後來轉變成各種想像出來的人格性存在。由此,印歐語中的父性神明就以幾種不同的名字出現:宙斯、邱比特、和Dyauspita等。對繆勒而言,這些名字都可以追溯到同一個字“Dyaus”;這字的意思依他的了解是“發光”或“光輝”,由這個字而引出了deva、DEUS、theos等神的統稱,以及宙斯、邱比特(引自deus-pater父神)等名字。這樣,一個隱喻就人格化和固定化了。繆勒這方面的思想與後來尼采的想法很相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