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萊瑟姆

馬克·萊瑟姆

馬克·萊瑟姆,澳大利亞工黨前領袖。父親在他19歲時去世,身為長子的他一面繼續學業一面打工,承擔起養家的重擔。萊瑟姆中學畢業後加入工黨,後上了悉尼大學,學習政治經濟學,1982年獲得榮譽學士學位。1987年當選悉尼郊區的利物浦市政廳議員,1991到1994年擔任該市市長,1994年1月在補缺選舉中贏得韋里瓦選區的聯邦下院議員席位,2001年11月成為影子內閣成員。2003年12月2日,工黨舉行議會黨團選舉,萊瑟姆以2票的微弱優勢,擊敗工黨前領袖金·比茲利,當選工黨領袖,成為澳政壇上最引人矚目的明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克·萊瑟姆
  • 國籍:澳大利亞
  • 主要成就:澳大利亞工黨前領袖
  • 出身:平民
政治主張,退出政壇,人物評價,

政治主張

在經濟政策上,他重視市場經濟,接受競爭、私有化和改革福利制度;同時強調“資本主義的民主化”,主張給廣大人民以發展的機會。他還提出了“新政治”思想,認為新政治的本質是講價值,即講社會、人文關係和參與的價值。
萊瑟姆的外交政策有3個支柱,即聯合國和多邊組織、澳美聯盟、亞洲和周邊國家。他主張澳大利亞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應該在聯盟條款的框架下實行自立,捍衛自己的利益,不能盲從美國的政策。他一直堅持如果工黨在大選中獲勝,將於聖誕節前將澳駐伊拉克的軍隊撤回。

退出政壇

2005年1月18日,澳大利亞工黨領導人馬克·萊瑟姆宣布因健康原因退出政壇。
萊瑟姆2004年12月底由於胰腺炎復發已經休假。2004年8月,他曾在大選衝刺階段因病住院。在10月9日進行的大選中,他敗給總理霍華德。
他在1月18日發表的聲明中指出,他決定不再擔任工黨領袖,同時不再代表悉尼擔任澳大利亞下院議員。“我應當考慮到自己的健康狀況,退出政治,尋求正常的生活。”他表示,自己的健康狀況不允許自己繼續面對政治生活的壓力。

人物評價

出身平民的萊瑟姆說話直率,語言平俗,俚語時而脫口而出,有時容易發火。但輿論認為性格鮮明、敢作敢為的他更容易與平民交往,與貴族出身的霍華德相比,萊瑟姆的親民形象很能吸引普通家庭的選票。
澳大利亞麥夸里銀行的戰略家裡查德·吉布斯認為,在財政政策方面,萊瑟姆不會是個打砸搶主義者,但他將把注意力集中在住房和社會福利等方面,而外交和國防將放在其後。在外交政策方面,萊瑟姆曾經批評美國總統布希是個“危險”的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