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渥林格

Mark Wallinger(馬克·渥林格,生於1959年) 是一位英國藝術家,他最出名的作品就是Ecce Homo(拉丁語:“瞧,這個人!”),一座在1999年占據了Trafalgar Square(特拉法爾加廣場)The Fourth Plinth(第四個柱基)的雕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克·渥林格
  • 出生地:英格蘭艾塞克斯郡
  • 出生日期:1959
  • 主要成就:1998年獲得羅馬英國學校的亨利·摩爾獎學金
簡介,思想根源,後期作品,作品:通向王國之門,近期精選個展,2007特納獎,提名,馬克·渥林格,邁克·尼爾森,內森·克雷,扎琳娜·比姆基,馬克·渥林格獲獎,《皇家愛斯科賽馬會》,簡介,詳情,

簡介

馬克·渥林格1959年出生於英格蘭艾塞克斯郡的切格威爾。1977-78年,在艾塞克斯勞頓學院學習,1978-81年,在倫敦切爾西藝術學校學習,之後於1983-85年,就讀於倫敦的哥德史密斯學院。1995年獲特納獎提名,1998年獲得羅馬英國學校的亨利·摩爾獎學金,2001年參與了柏林德國學術交流中心國際藝術家項目,並於2001年代表英國參加了第49屆威尼斯雙年展。如今渥林格在倫敦居住和創作。
馬克·渥林格馬克·渥林格

思想根源

 馬克·渥林格早期的作品反映出他深受英國左翼思想傳統的影響,他希望自己的作品應該具有廣泛的吸引力。1995年,特納獎的展覽上,他的作品結合了繪畫和錄象,內容是基於他一貫感興趣的賽馬,隱喻英國對階級等級和育馬的狂熱,作品使用一匹真正的賽馬,延展了冠軍的概念,被藝術家命名為一件“真正的藝術品”[Real Work of Art,1994]。就算是從更為普遍的意義來說,他的作品也是對英國在20世紀晚期的身份:其歷史神話,傳統,禮節,和社會體系,作出的一次幽默諷刺。
馬克·渥林格馬克·渥林格

後期作品

 渥林格後期的作品更加關注道德和哲學問題,尤其是宗教和死亡。通過發展自己的概念辭彙和視覺辭彙---那些他認為對西方哲學最為重要的主題,他延伸了對哲學的興趣和關注。他常常使用鏡子,並對它的雙重效果和幻象功能很著迷。藝術家運用這樣的主題,超越諷刺的範疇,為他的作品創造了更為深遠的含義。
馬克·渥林格馬克·渥林格

作品:通向王國之門

 在“通向王國之門”[Threshold to the Kingdom, 2001]這個作品裡,藝術家拍攝了倫敦城市機場的國際航班達到的旅客出口。他將錄像重新編輯和並用慢鏡頭播放,改變了這一雖小卻頗具代表性的事件的戲劇性的一面。在這一改變中,渥林格使那些來客們看起來仿佛正在步入“天堂般的王國”---大不列顛的大門。這一短片頗具諷刺地表現了英國這塊希望中的終極樂土,以及移民和旅行者們夢寐以求想要跨越的這一被嚴加看守的入口。這個作品的配音同樣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取自著名的古典音樂家格里戈里奧·阿勒格雷創作的Psalm51,使作品更加諷刺,帶有了一種強烈的莊嚴感。這件作品也說明了聲效給藝術家的聲音-視覺作品帶來的作用。
馬克·渥林格馬克·渥林格

近期精選個展

 近期精選個展有:工藝美術博物館, 布魯塞爾,1999年;泰特美術館,利物浦,2000年;Whitechapel畫廊,倫敦,2002年;列恩巴赫市立博物館,慕尼黑,2003年;國立美術館,柏林,2004年;卡里諾吉爾當代藝術博物館,墨西哥城,2005年;布拉格國家美術館,2006年。此外,渥林格的作品也參加過很多重要的群展,如:“感覺:薩奇收藏的英國青年藝術家作品”,倫敦,柏林和紐約,1997-99年;第五屆伊斯坦堡雙年展,伊斯坦堡,1997年;以及2005年的威尼斯雙年展。
馬克·渥林格馬克·渥林格

2007特納獎

提名

藝術貴在突破。這恐怕也是旨在“突破”的特納獎(Turner Prize)雖頗富爭議卻依舊備受矚目的原因。作為歐洲最具重量級的視覺藝術大獎之一,2007年度特納獎(Turner Prize)的候選名單於五月八日公布,四位獲得提名的藝術家包括:扎琳娜·比姆基(Zarina Bhimji)、內森·克雷(Nathan Coley)、邁克·尼爾森(Mike Nelson)和馬克·渥林格(Mark Wallinger)。
提名提名

馬克·渥林格

四名候選人中,中國觀眾最熟悉的莫過於以《皇家愛斯科賽馬場》(Royal Ascot, 1994)亮相《餘震》(Aftershock)的馬克·渥林格(Mark Wallinger)。此次馬克·渥林格(Mark Wallinger)重置了布萊恩·霍爾(Brian Haw)在國會大廈(Palace of Westminster)五年間進行和平示威的場景——這場示威最終以《嚴重有組織犯罪及治安法案》(Serious Organised Crime and Police Act.)為由而於去年被迫停止。新年伊始,那些當時被移走的布萊恩·霍爾(Brian Haw)收集的600件反戰旗幟、照片、條幅和卡片,被馬克·渥林格(Mark Wallinger)重新擺放在了泰特英國美術館(Tate Britain)。這場名為State Britain的裝置藝術展也因此使馬克·渥林格(Mark Wallinger)繼1995年入圍特納獎(Turner Prize)後再度上榜。(此展覽的相關介紹可參見《新舊同台亮相 星光交相輝映》)
作品之一作品之一

邁克·尼爾森

再度上榜的還有41歲的邁克·尼爾森(Mike Nelson)。邁克·尼爾森(Mike Nelson)的互動裝置作品總能給觀眾以如幻似真、虛實莫辨之感,這次令他重獲特納獎(Turner Prize)入圍的是2006年在倫敦馬特畫廊(Matt’s Gallery)舉辦的裝置作品展《失憶的聖地或雙重籠屋位移》(AMNESIAC SHRINE or Double coop displacement),以及受《雕飾》當代藝術博覽會(Frieze Art Fair)之邀而創作的裝置作品《入鏡》(Mirror Infill)。
2007特納獎2007特納獎

內森·克雷

內森·克雷(Nathan Coley)也以多媒體的裝置作品,進入到特納獎(Turner Prize)最后角逐的行列。他入圍的作品是在侯爵大屋(Mount Stuart)展出的《偽裝教堂》,以三座貌似教堂建築的雕塑來表達都市叢林中的信仰危機。

扎琳娜·比姆基

相比裝置藝術在此次特納獎(Turner Prize)評選中的濃妝重彩,扎琳娜·比姆基(Zarina Bhimji)的影像作品則尤顯清新。扎琳娜·比姆基(Zarina Bhimji)因政治因素被迫從小移民英國,在她的鏡頭下,悲天憫人的情懷無處不在,以女性特有的細膩去捕捉人類的喜怒哀歡,去探究人類的終極關懷。不知是潮流所向還是評審趣味的一致,2007年度特納獎(Turner Prize)存在著諸多“巧合”——觀念藝術重裝上陣,政治主題大行其道。評審員邁克·布拉斯威爾(Michael Bracewell)為此解釋道:“我們並不是有意為之,只是今年這一層面的創作主題異常強大。我們考慮了很多個藝術家,但有趣的是,最後的選擇似乎大勢所趨:那就是以社會政治和精神信仰為主題的作品”。
馬克·渥林格馬克·渥林格
2007年度特納獎(Turner Prize)的展覽將首次離開倫敦而轉赴泰特利物浦美術館(Tate Liverpool),從而拉開了利物浦作為2008年度“歐洲文化之都”的序幕。展覽將從10月19日開始,並持續到次年的1月13日,至於誰將是未來藝術屆的寵兒,25000英鎊最終誰將收入囊中,全世界的藝術愛好者都將拭目以待,答案也會在12月3日揭曉。

馬克·渥林格獲獎

英國藝術家馬克・渥林格(Mark Wallinger)因重新布置一處反伊戰爭的和平示威場景贏得以評選另類藝術家聞名的“特納獎”(Turner prize)。他同時呼籲“讓軍隊回家”。
這一獎項的獎金為2.5萬英鎊(合5萬美元)。當獲得提名時,渥林格提交了一部電影,片中自己穿成熊的模樣,連續10天巡遊在柏林的新國家畫廊(Neue Nationalgalerie)。
這位48歲的藝術家最有名的作品是“英國狀態”。伊戰抗議者布萊恩・霍爾(Brian Haw)曾在倫敦國會大廈外建造了一座和平示威場景,而渥林格對其進行了謹慎的重置。
渥林格和好萊塢明星兼藝術收藏家丹尼斯・霍珀(Dennis Hopper)出席在頒獎禮上。他把握住此次機會,對英國入侵伊拉克表示抗議。
“讓軍隊回家,交還我們的權利,信任人民,”在被授予世界上最具爭議的獎項後,渥林格說:“布萊恩・霍爾是最了不起的人,他一直堅持不懈地抵制我們政府荒唐而傲慢的外交政策。”
“六年半來,他在國會廣場上的立場一直是堅定的,這是英國最後的反對之音。”
渥林格是出版商的最愛,當他把這部熊的電影提交為候選作品時,立即成為所有報刊的頭條。他因自己的全部作品而獲“特納獎”,但他在之後表示“我只是因為英國狀態而得獎”。

《皇家愛斯科賽馬會》

簡介

 皇家愛斯科賽馬會,全世界最為著名和高級的賽馬活動之一,每年都會舉行,以皇家的盛大場面及其歷史傳統而聞名於世。在“皇家愛斯科賽馬會”[Royal Ascot, 1994]這個作品裡,渥林格展現了賽事上,皇室那漂亮得近乎驚人的豪華馬車佇列在國歌響起的時候,所展示出的世界一流的禮儀。渥林格拍攝了連續幾天的不同佇列,然後用四台顯示器循環播放。活動的重複性揭露了它高度程式化的一面,以及皇室一成不變的機械姿勢。儘管作品中人物的穿戴裝扮有所變化,藝術家揭示的卻是社會習俗的荒謬,和英國華麗壯觀場面那種被高度構建出來的本質。這件作品被放在四個航空箱上展出,箱子排成一個佇列,無疑是對皇家佇列那高度人為本質的諷刺。
皇家愛斯科賽馬會皇家愛斯科賽馬會

詳情

馬克渥林格 - 《皇家愛斯科賽馬會》Mark Wallinger
馬克·渥林格馬克·渥林格
Royal Ascot
1994
Video installation on 4 monitors with 4 flight cases, 3 minutes 41 seconds
Dimensions variable
馬克.渥林格
皇家愛斯科賽馬會,1994
錄像裝置和飛行裝置各4台
3分41秒(循環)
以一張面無表情的臉為特徵,馬克·渥林格出現在一系列視頻節目的監視器上。監視器放在帶輪子的航空箱頂端,皇家馬車隊由每個航空箱隔開,悠閒地巡遊在在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和星期五(分別地)舉行的皇家賽馬會的賽馬場上,這些大喜日子已經制度化地無聊地印在日曆上。與此同時,電影膠片讓精心編排的舞蹈作品曝光:女王冰冷的微笑和刻板的捲髮、微傾的頭以及帶著手套的揮手、愛丁堡公爵舉起大禮帽、開始演奏國歌。對於媒體報導所關注的禮帽盛裝遊行而非運動本身的這一活動而言,是再合適不過了。這裡我們有服裝以及混合著粉紅、橘黃和石灰顏色的女王闊邊女帽特寫鏡頭;幾乎分辨不出每一天的區別,就像英國廣播公司的四個紀錄片合併成一場混亂的胡言亂語。這種肖像上的重複,都以亮綠色草皮為背景,出現在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新近的《執政女王》連續劇中(1985)1伊莉莎白二世的絲網印刷品上——四人一組的郵票肖像帶著好萊塢化妝術和泡泡糖顏色的不自然混合。在《皇家雅士閣賽馬會》中,沃林格靈活地控制著賽馬場的審美和快樂,魁梧的身體騎馬進入體制慣性的爭論中——一種繼續下去會帶來新的刺激的爭論(到1994年,英國女王和查爾斯王子有義務納稅,而且白金漢宮對公眾開放)。伊恩·亨特(Ian Hunt)通過不同的媒體在渥林格的議程之內把《皇家雅士閣賽馬會》定位成“無罪的抗議”,作為“一種秘密的抗議和對一個不能理解或不可容忍的而不是一次演講的場景分析”2。如果說沃霍爾的肖像系列暗示著君主政體在其臣民眼中是一種權利讓渡,那么,在我們對渥林格電影膠片不遺餘力的讚譽中,魅力還有荒謬以及鏡頭串連帶來的疲勞合併成為一件更加微妙的事情:給情感維度附加上賽馬場這一概念的價值(與階級和血統緊密聯繫),馬這種四足動物也成為渥林格的一種個人激情。1993年,在他的經銷商安東尼·雷諾茲的組織下,他合夥購買了一匹賽馬。他把這匹馬命名為“真正的藝術品”。儘管這匹馬只跑了一場比賽就受了傷,但為他贏得了特納獎提名,並把杜尚派(Duchampian)的現成的想法擴展到與情感相聯繫的事情。在完成他的文學碩士學位的過程中,渥林格繼續停留在戈德史密斯任教(1986-91年),他在年輕一代中的核心地位,在薩奇(Saatchi)里程碑式的“年輕英國藝術家Ⅱ”展覽(1993)中可見一斑。渥林格敢於捅政治的癢處;為了應付這場遭遇戰,頗具傳統和深受大眾歡迎的體育被證明是個包容的舞台。“當藝術家們似乎認為向科隆的富人呼籲比向更多普通觀眾呼籲更加重要時,這是對80年代正在發生的事情的一種反應。”3 環視同一階段的攝影,馬克·渥林格、海耶斯大院31號、坎伯維爾新路、坎伯維爾、倫敦、英格蘭、大不列顛、歐洲、世界、太陽系、銀河星系、整個宇宙(Mark Wallinger,31 Hayes Court,Camberwell New Road,Camberwell,London,England,Great Britain,Europe,The World,The Solar System,The Galaxy,The Universe(1994))4。藝術家和他的兄弟站在一群來自溫布利的足球迷中間,高舉聯合王國國旗,上面書寫的“渥林格”穿過國旗中間。他們冒著打架的危險,把探礦杖浸到由足球流氓、冬粉和唯我論者組成的穿過國民同一性辯論的人流之中。臨近辯論會的地方,四台《皇家雅士閣賽馬會》的攝像監視器用省略號凸顯著權威性。DF1.政府藝術收藏(Government Art Collection )
馬克·渥林格馬克·渥林格
馬克·渥林格馬克·渥林格
皇家愛斯科賽馬會皇家愛斯科賽馬會
以MARK之名以MARK之名
2.伊恩·亨特,“抗議無罪”,見馬克·渥林格:信條,展覽類別(倫敦,泰特美術館,2000年),22。
3.羅斯艾丁引述渥林格的話,“人物概評:馬克·渥林格——種族、階級和性別”,《獨立》(2001年6月2日),5。
4.安東尼·雷諾茲博物館,倫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