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元放

馬元放

馬元放(1902—1953),江蘇省武進縣人,出生於1902年。1922年畢業於江蘇政法學校,1926年赴日本、朝鮮等地考察。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任市政府秘書處編輯。不久,加入中國國民黨。1929年在國民政府江蘇省黨部任職,1936年,國民政府中央文化事業計畫委員會成立,任秘書。1937年4月被調到國民黨中央組織部任組織委員。盧溝橋事變爆發後,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第六部視察員。蘇南被日軍侵占後,江蘇省黨政機關遷到淮陰,馬元放被派到江蘇主持黨務,任特派員。1938年任江蘇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廳長。民國28年,省黨部改組,任主任委員。1939年在上海被日偽特務逮捕,1943年逃脫,返回重慶,任中央海外部主任秘書。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作為國民政府的先遣官,派往南京,負責接收偽政府。歷任南京市副市長、國民政府南京市黨部主任委員及南京市教育局局長。1946年11月,任制憲國民大會代表。1953年逝世。生平著有《都市政策論》、《中國市政論》及《中國政治組織》等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元放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省武進縣
  • 出生日期:1902年
  • 逝世日期:1953年
  • 畢業院校:江蘇政法學校
  • 信仰:三民主義
  • 主要成就:主持江蘇淪陷區地下抗日工作
書生報國,逆險東行,壯志難酬,

書生報國

馬元放(1902—1953),1902年出生於江蘇省武進縣一個清貧農家,父母早逝。馬元放秉賦過人,由族親送他到一方名儒王孔誠開辦的牛塘兢進學校就讀,初識文墨。馬元放勤奮好學,深得王孔誠的鐘愛,並收其為養子,悉心培育,負責一應需用。馬元放在舊學新學深厚的基礎上,1922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江蘇政法學校。先去國小任教,次年回母校工作,並在研究科進修。畢業後又到師範學校任教。1926年馬元放先後赴日本、朝鮮考察。回國後將考察所得編寫了《都市政策論》一書,並說出“無學識不經濟”之言。由此轉入市政府工作,輔助市長劉紀文首都規劃市政建設。與六朝古都南京結下情緣。1931年他和他的同事向國民會議提議“提高國小教員待遇,以增進教育效率案”被通過並實施,被當今列入《中國教育百年大事》。九一八事變爆發後,馬元放深感憂慮和憤怒。常與平日交往較多的中央大學教授謝壽康顧毓琇徐悲鴻等友人談論時政,對國民政府一味對日妥協讓步的政策感到困惑。這些人士中幾乎都能理解贊同。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抗戰軍興。馬元放襟懷淡泊,輕於名利,書生氣十足,對野蠻的日本侵略者切齒痛恨。淞滬會戰爆發後,馬元放在公開場合宣傳抗日救國,帶頭為前線將士捐款。在他赤誠的心中,祖國高於一切。

逆險東行

抗日戰火正熊熊燃燒,日寇飛機頻頻空襲南京。此時,馬元放被派往安徽視察民眾組織訓練,月余內與隨從一行奔波2000餘里,不辭辛苦宣傳抗日。返回南京後看到下關碼頭停滿船舶,才知國民政府機關等部門正在西撤。他立即回到常州,安排家眷先往湖北蘄春暫住,自己隻身去漢口赴職。上級又派馬元放返回江蘇堅持抗日工作。其時,蘇南已淪陷,戰火已逼近南京,馬元放不顧親友勸阻,未及與妻兒告別,義無返顧地逆險東行,直奔淮陰,投入抗日戰爭。
1937年底,攻陷南京的日寇製造了震撼中外的南京大屠殺,南京三十餘萬百姓慘遭殺害。石城內外,屍積如丘,血流成溪。其時,已從蘇北潛赴上海租界內聯繫文教界人士為抗戰募捐的馬元放萬分悲憤,夜不成眠,秉筆寫下二十餘首律詩直抒胸臆,痛斥日寇的獸行。其中的十首在租界內一向力主抗日的《大美晚報》上發表,受到愛國讀者們的好評。1938年4月,馬元放被任命為江蘇省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領導屬地民眾奮起抗日。8月又任江蘇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長。1939年末任省黨部主任委員。馬元放位高權重,本來完全可以名正言順的留在相對安全的蘇北興化省政府駐地,可是他看不起時任省主席兼二十四集團軍總司令韓德勤消極抗日、與新四軍搞摩擦的做法,寧願走向危機四伏的抗日第一線,奔走於上海、蘇州、常州、南京和揚州等地,領導地下抗日工作。為抵制奴化教育,馬元放克服重重困難,在上海租界內成立了江蘇省教育廳駐滬辦事處,對江南淪陷區陸續遷入上海租界的五十餘所公、私立大中國小進行整頓複課,進行統一管理,使其走向正軌。汪偽政府在上海發起所謂的“和平運動”並摧毀國家教育,辦事處人員針鋒相對,多日奔走曉諭,穩定了局勢。除上海租界外,日偽嚴酷統治下的南京也是馬元放的主要活動地區。1939年6月,馬元放從南京赴上海,冒著危險在直塘鄉的鄉民集會上宣傳抗日,講到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講到兩個日寇在紫金山下舉行兇殘的殺人比賽等悲痛處,每每聲淚俱下,泣不成聲。民眾深受感染,紛紛投入到抗日的洪流當中。
1939年9月,馬元放奉命再次回到南京,配合軍統潛伏在汪偽政府內部的特工人員黃逸光邵明賢策劃暗殺汪精衛的行動。馬元放與李達三等人多次到清涼山掃葉樓、翠微亭及莫愁湖與黃逸光邵明賢兩人秘密接頭,提供相關情報。不幸事情泄露,黃逸光邵明賢被汪偽76號特務頭子李士群殺害。而馬元放因被叛徒出賣,亦被汪偽76號特工總部逮捕。李士群丁默邨等特務頭子親自審訊,軟硬兼施。馬元放始終堅貞不屈,大義凜然。不久,被押往南京老虎橋監獄。1943年8月終獲營救脫險,返回重慶

壯志難酬

1945年抗戰勝利後,馬元放出任南京市副市長。1946年7月市教育局恢復建制,馬元放又兼任市教育局長。抗戰勝利初,南京市有國小78所,學生約32000人;中學19所,學生不足5000人。馬元放用有限的財政撥款並動員社會力量增校、增班,中、國小及其他各類學校都得到發展。1948年全市國小215所,學生10萬餘人;中學74所,學生約35000人。馬元放注意布局合理,在師資配置上殫精竭慮,力求國家建設有望。但內戰不斷上升,物價飛漲,民不聊生,教師工薪常被拖欠,罷教事件屢有發生。馬元放窮於應付,苦不堪言。1946年4月,馬元放出任國民政府南京市執行委員會主任委員,同年6月,發生中統特務打傷從上海來南京和平請願的馬敘倫等民主人士,這就是社會上強烈反應的“下關事件”。只因調查統計室和通訊組雖名義上屬市黨部,但組織人事和工作安排均直屬中統。馬元放雖兼任市黨部主任委員,也無權調遣處置。為此馬元放堅決辭去此職,7月即由他人接任。
1947年,馬元放聽說江寧橫溪鄉一國小已停課月余。因校舍年久失修已成險房,地方政府忙於徵募壯丁而無人過問。他立即帶著秘書,搭乘郊縣客車,前往橫溪。看到的實情卻比鄉民的反映更為嚴重學齡兒童多半隨著大人下田幹活,或在荒坡上揀拾柴草。孩童們個個面有飢色,破衣爛褲,幾難遮體。馬元放心情沉重的對秘書說:“我工作得很不稱職,可我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啊。首都郊外尚且如此,外地就更不消說了。”馬元放在一個最困難的農家,臨走前拿出身上所有的錢,除了返城車費外全都留下了。
隨著反內戰、反飢餓的學潮一浪高過一浪,在學生運動席捲全國的形勢下,國民黨軍統中統聯合行動對付青年學生。1948年底,馬元放黯然辭去一切職務。他在動亂的旋渦中心力交瘁,辦好教育的宏願終成南柯一夢。1953年馬元放去世。1989年重慶出版社在中共中央宣傳部、新聞出版署的關懷下,隆重出版了《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大後方文學書系》,叢書的第四編報告文字第一集中,選編有馬元放出版於1944年的《歸漢記》一書的主要章節。這就是對馬元放愛國精神的客觀肯定,也是對馬元放最質樸的紀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