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建造歷程 “伊莉莎白女王”級原計畫建造5艘,後來英屬馬來亞捐款為英國皇家海軍建造一艘新戰列艦。為了紀念馬來亞的貢獻,這艘戰艦被命名為“馬來亞”號,這個名字是第一次出現於皇家海軍中。“馬來亞”號由阿姆斯特朗·惠特沃茲公司位於紐卡斯爾的造船廠建造,該艦是“伊莉莎白女王”級的第五艘開始建造的戰艦,其於1913年10月20日動工,1915年3月18日下水,1916年2月1日建成。儘管是最後一艘開工建造的,但是“馬來亞”號卻是“伊莉莎白女王”級中第四艘建成的,比“剛勇”號早了18天。
後續改裝 1927年,“馬來亞”號開始了其第一次大規模現代化改造,它是“伊莉莎白女王”級中第二艘開始現代化改造的戰艦。改造從1927年9月開始,直到1929年2月結束,包括:加裝防魚雷突出部,這使其寬度增加至31.6米;兩根煙囪合併為一根;甲板上152毫米炮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2門102毫米防空炮和2座八聯裝的40毫米“砰砰”炮;兩個魚雷發射管被拆除。這些改造完成之後,“馬來亞”號的排水量達到了35000噸,其航速下降至23.5節。完成現代化改造的“馬來亞”號返回地中海艦隊服役,1930年其又加入了大西洋艦隊,1932至1934年則在本土艦隊服役。1934年,“馬來亞”號進入德文波特港進行第二次現代化改造,其使用的船台恰恰是姐妹艦“厭戰”號的誕生地。“馬來亞”號的現代化改造包括:加強甲板裝甲的厚度;將甲板上原有的2門102毫米高射炮換成4座雙聯裝的102毫米高射炮;甲板上增加了2座八聯裝的40毫米“砰砰”炮;在煙囪後面增加了水上飛機甲板,可以搭載2架“海象”式雙翼水上飛機;為了起飛飛機,中部甲板上還安裝了彈射器。
技術特點 總體設計 伊莉莎白女王號戰列艦是在鐵公爵級的基礎上全新設計的,其艦橋和三角形前主桅合併在一起,後面是2座直立式煙囪,再後面是寬敞的救生艇甲板,該級艦也是英國海軍第一級安裝381毫米主炮的戰列艦。
馬來亞號戰列艦兩視線圖
動力系統 伊莉莎白女王號戰列艦是英國首艘以全燃油為動力的戰列艦,對持續戰鬥和續航力有很大的幫助,可惜航速並無得到重視,只有22節。
武器系統 伊莉莎白女王號戰列艦上裝備了大量艦載火炮,包括8門雙聯裝381毫米42倍徑MKⅠ型;12門單裝152毫米45倍徑BL Mk Ⅻ;2門76毫米50倍徑QF HAMKⅠ炮;4具533毫米水下魚雷發射管;20門雙聯裝113毫米45倍徑MKⅠ高平兩用炮;32門40.5毫米/45倍徑Mk Ⅷ砰砰炮;在二戰期間,該艦還加裝50門20毫米厄利孔高射炮。
防護系統 伊莉莎白女王號戰列艦在防護方面,除增加部分裝甲厚度之外,並沒有像德國戰列艦那樣注重生存力,表明英國皇家海軍在口徑和軍艦數量上壓倒對方的戰略思想。因此在一戰的日德蘭海戰中由於航速和防護等弱點,使超無畏艦的伊莉莎白女王級戰列艦成為難以取勝的問題。
性能數據 基本參數
續航能力8600 海里/12.5節;3900 海里/21節
24台3缸鍋爐(1939年現代化改裝之後8台鍋爐)4台渦輪蒸氣機;
主機輸出功率75000軸馬力(1939年現代化改裝之後80000軸馬力)
12門單裝152毫米45倍徑BL Mk Ⅻ(現代化改裝中拆除)
20門雙聯裝113毫米45倍徑MKⅠ高平兩用炮;32門40.5毫米/45倍徑Mk Ⅷ砰砰炮;(二戰期間加裝50門20毫米厄利孔高射炮)
279對空雷達(1941年裝備);273對海雷達(1943年裝備);284火控雷達(1942年裝備);285火控雷達(1941年裝備);282火控雷達(1943年裝備);283雷達(1944年裝備);
服役動態 “馬來亞”號建成後進入大艦隊的第5戰列艦分艦隊第14戰列艦中隊服役,其跟隨大艦隊參加了1916年5月31日爆發的日德蘭海戰,艦長是波義耳(Hon.A.D.E.H.Boyle)。戰鬥開始時,第5戰列艦分艦隊的主要任務是支援貝蒂指揮的英國戰列巡洋艦分艦隊。儘管設計航速為25節,但是包括“馬來亞”號在內的4艘“伊莉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很難達到這一速度,於是貝蒂指揮速度更快的戰列巡洋艦先行與敵人交戰。
馬來亞號戰列艦
下午15時48分,貝蒂下令戰列巡洋艦向德國希佩爾指揮的德國戰列巡洋艦開火,在之後的激烈戰鬥中,戰列巡洋艦“不倦”號被擊沉。就在“不倦”號沉沒不久,“巴勒姆”號率領第5戰列艦分艦隊抵達戰場,“馬來亞”號位於分艦隊戰列的最後一位。就在“巴勒姆”號開火不久的16時08分,“馬來亞”號開始向德國戰列巡洋艦開火。“厭戰”號和“馬來亞”號在17500米距離上向德國的“馮·德·坦恩”號開火射擊,其第四輪齊射對目標形成了跨射,戰艦上的射擊指揮儀在戰鬥中表現得非常出色。在此期間,戰列巡洋艦“瑪麗女王”號被擊沉,第5戰列艦分艦隊跨過英國戰列巡洋艦隊向德國艦隊射擊。
就在英國戰列巡洋艦和戰列艦對德國戰列巡洋艦進行追擊之時,德國公海艦隊出現於南方的海面上,炮彈開始在英國戰艦周圍濺起水柱。16時50分,第5戰列艦分艦隊向北轉向,而傑利科指揮的大艦隊正從北方趕來。17時09分,在17000米的距離上,德國第3戰列艦分艦隊的戰艦開始向第5戰列艦分艦隊射擊。持續30分鐘的射擊中有7枚大口徑炮彈擊中了位於佇列末尾的“馬來亞”號,憑藉著優異的防禦,“馬來亞”號的結構只出現了很小的損傷。7枚炮彈的落點分別是:17時20分,一枚炮彈擊中了“馬來亞”號側舷裝甲造成了輕微的進水和很小的損傷;17時27分,一枚炮彈擊中了“X”炮塔頂部的114毫米裝甲,爆炸在裝甲板上留下了一個小坑,並震壞了炮塔內的測距儀,但是炮塔仍然能夠正常使用;17時30分,兩枚炮彈擊中了“馬來亞”號,其中第二枚炮彈擊中了右舷甲板並擊穿了3號152毫米副炮的頂部裝甲,火炮被毀,廚房和餐廳也被破壞。在152毫米炮室內,炮彈爆炸造成了火災,大火蔓延至彈藥升降機,如果火勢波及下面的彈藥艙,後果將會不堪構想,就在危急時刻,士官戴和一等兵沃特森奮力撲滅了大火,保住了戰艦;17時35分,兩枚炮彈再次擊中“馬來亞”號,炮彈在水線之下的鍋爐艙附近爆炸,爆炸穿透了裝甲但是最終被魚雷隔壁擋住了,爆炸擊穿了“馬來亞”號的一個油艙,造成了少量的油料泄漏;最後一枚炮彈擊中了“A”和“B”炮塔之間右舷主裝甲帶上的152毫米裝甲,炮彈在擊中瞬間爆炸,僅僅在裝甲板上留下一個淺坑。
18時15分,隨著能見度的好轉,“馬來亞”號的主炮開始以最大仰角向德國戰艦開火。儘管不能確定目標的身份,但是在同一時間德國戰列巡洋艦“呂佐夫”號遭到了重炮的密集射擊並造成了非常嚴重的破壞。19時20分,“馬來亞”號在9500米距離上向“馮·德·坦恩”號開火射擊,由於煙霧這次射擊被迫中止。19時28分,“馬來亞”號開始以右舷的152毫米副炮向德國第6和第9雷擊大隊的驅逐艦開火,之後德國艦隊便轉向向南撤退。隨著德國艦隊的撤退,日德蘭海戰中的主力對決也基本結束。“馬來亞”號參加了最為激烈的戰鬥,其一共發射了215枚381毫米炮彈。戰鬥中。“馬來亞”號遭受了除被擊沉的戰艦之外最嚴重的傷亡,艦上共有63人陣亡、68人受傷。
6月1日凌晨4時,由於之前的損傷,“馬來亞”號進水不斷增加,一座鍋爐艙也因為之前漏油而被迫關閉,其航速下降到20節。日德蘭海戰之後,“馬來亞”號於6月4日進入因弗戈登進行維修。6月24日維修結束,之後“馬來亞”號於7月11日重返第5戰列艦分艦隊,隨艦隊參加常規的巡邏和訓練任務。1918年,“馬來亞”號與驅逐艦“佩恩”(HMS Penn)號相撞,也就是在同一年,戰爭結束了。
1919年4月,作為和平慶典的一部分,“馬來亞”號訪問了法國瑟堡。1920年,“馬來亞”號搭載著盟國裁軍委員會前往德國港口檢查裁減軍備的情況。1921年,“馬來亞”號搭載亞瑟王子(Prince Arthur of Connaught)前往印度,在之後的時間裡它訪問了捐獻其建造經費的英屬馬來亞。1922年,隨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崩潰,“馬來亞”號護送蘇丹穆罕默德六世前往馬爾他並在那裡過起了流亡的生活。大艦隊解散後,“馬來亞”號一直在大西洋艦隊中服役直至1924年,其之後進入大西洋艦隊服役。
完成第二次現代化改造之後的“馬來亞”號再次進入地中海艦隊服役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爭爆發時,針對“伊莉莎白女王”號、“厭戰”號和“剛勇”號的現代化改造還沒有完成,而“巴勒姆”號由於接受改造較少成為該級中現代化程度最低的一艘。戰爭爆發之後,“馬來亞”號前往亞丁灣執行護航任務,之後其又進入大西洋為商船隊護航並防備可能出現的德國戰艦。
1940年7月,“馬來亞”號回到地中海。在馬爾他附近執行護航任務時,其遭到了義大利轟炸機的攻擊,一枚近失彈在戰艦附近爆炸,彈片打壞了102毫米防空炮的控制系統。7月9日,“馬來亞”號隨地中海艦隊主力在卡拉布里亞半島東南方向海域迎擊義大利艦隊。當雙方主力艦開始互射之後,“馬來亞”號的姐妹艦“厭戰”號在24000米的距離上擊中了義大利戰列艦“朱利奧·愷撒”號,這次命中打擊了義大利人的士氣,義大利艦隊開始撤退。在卡拉布里亞海戰中,“馬來亞”號由於在戰列後方,沒有能夠參加主力艦之間的短暫決鬥。
1941年2月9日,“馬來亞”號與戰列巡洋艦“聲望”號、航空母艦“皇家方舟”號等戰艦轟擊了義大利本土城市熱那亞。3月20日,“馬來亞”號護送一支船隊前往獅子山,在航行中遭到了德國U-106號潛艇的攻擊,潛艇發射的魚雷擊中了“馬來亞”號和一艘商船。擊中“馬來亞”號的魚雷在其左舷爆炸,爆炸在艦體上撕開了一個大洞,海水順勢灌入艦體內並造成了7度的傾斜。儘管受損嚴重,但是“馬來亞”號並沒有沉沒的危險,它離開船隊到達特立尼達島並在那裡接受了緊急維修,然後前往紐約海軍造船廠進行了長達4個月的全面維修。除了維修,在紐約海軍造船廠的“馬來亞”號還安裝了雷達等設備。
1941年7月19日,完成維修的“馬來亞”號在艦長卡斯伯特·柯平傑(Cuthbert Coppinger)的指揮下離開美國前往加拿大的哈利法克斯,在那裡它加入了一支快速護航隊。在橫渡大西洋返回英國的旅途中,船隊沒有受到攻擊,“馬來亞”號則於7月28日抵達羅塞斯。返回英國不久的“馬來亞”號安裝了新型的雷達,此外還加裝了11門20毫米厄利孔高射炮。當時海軍部評估認為“馬來亞”號的艦齡過高,艦體的結構已經老化,沒有繼續升級改造的價值,於是此後“馬來亞”號再也沒有接受過什麼大的改造,不過小改造還是沒有間斷過。1942年10月,“馬來亞”號在羅塞斯安裝了2座雙聯裝的102毫米高射炮、2座八聯裝的40毫米“砰砰”炮及2門20毫米厄利孔高射炮。在此期間,“馬來亞”號一直為往返於英國與馬爾他及開普敦之間的船隊提供護航。
1943年底,“馬來亞”號在法斯蘭港轉入儲備,由於維護這艘戰艦需要的船員並不多,於是許多船員前往同級的“剛勇”號上繼續服役。在作為儲備艦期間,“馬來亞”號上所有的152毫米火炮都被拆除,而為了加強法斯蘭港的防空能力,“馬來亞”號上又加裝了20門20毫米厄利孔高射炮。
1944年6月,為了給即將開始的諾曼第登入提供更強大的火力支援,英國方面準備讓儲備中的“馬來亞”號重新服役,但是並沒有成行。到1944年末,“馬來亞”號徹底退役,其艦上的火炮和設備都被拆卸,退役的戰艦在朴次茅斯成為一艘住宿和訓練艦。1948年2月20日,“馬來亞”號被賣給了英國鋼鐵公司,該艦之後於4月12日被拖往法斯蘭拆解。雖然“馬來亞”號最終被拆解,但是其船鐘被保存在位於倫敦的東印度俱樂部(East India Club)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