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井清音

馬井清音,四川清音的一種,是四川什邡地區民眾喜聞樂見的曲藝形式。

清音、荷葉、花鼓、竹琴、金錢板、評書等演唱,是什邡地區民眾喜聞樂見的曲藝形式。解放前,書場多設在茶館內,城關的“東十字茶園”和“天和元”、永興的“各說閣”、馬井的“大賓園”、鎣西的“七碗春”都常有藝人演唱。城內的城隍廟為白天演唱處,有時,多達五六個書棚。什邡的評書有“雷棚”、“輕棚”之分。“雷棚”注重一招一式,眉目傳情,善於以形體刻畫人物。代表藝人有沈竹安,善講《濟公傳》。“輕棚”講究姿態文雅,言辭清麗,長於用口齒描繪情節。代表人物有李吉安,善說《三國演義》。而馬井鎮因為歷史上是什邡通往廣漢和成都的水碼頭,來此做木材生意和賣唱的自然特別多,馬井“大賓園”老茶館就以四川清音為其特色,常邀各地名家前來演唱。因此,到馬井聽清音就成為了過去什邡人的一個習慣。特別是在馬井元宵會期間,更是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四川清音是四川曲藝中的一個曲種,過去則一般叫著“唱小曲”。也因演唱時用月琴或琵琶伴奏,故也叫做“唱月琴”或“唱琵琶”。還因藝人們闖蕩江湖以賣唱為生,又被稱之為“唱海湖”。對搭班行藝的班子,則稱為“海湖班”。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定名為四川清音。
四川清音大概形成於清初,而清乾隆、嘉慶(1736年—1820年)則是四川清音的繁榮時期。在此期間,新產生的曲牌非常的多,而由各地移民帶入四川的民歌、小調、小曲,被四川清音吸收以後,並逐漸與本地語言相融合,有了濃厚的地方色彩,從而形成四川清音的主要風格及特點。四川清音演唱川劇中的故事,大約有近50餘出曲目,為什麼四川清音的曲目中,有如此多的曲目是根據川劇劇情、劇詞移植或改寫的呢?這就要從四川清音藝人的“兩份生意”說起。所謂“兩份生意”,專指四川清音藝人唱清音和川劇清唱。早年間,不少四川清音藝人在流動賣藝時,都要做“兩份生意”。因為,有的地方川劇清唱比四川清音還受歡迎。所以,四川清音藝人大多能唱川劇。他們以清唱川劇中的胡琴戲為主,再者,四川清音所唱川劇故事,大都是人們非常熟悉的川劇劇目。試想一個四川清音藝人過府穿州,“跑灘”掙口飯吃,往來於茶館酒肆之中,不唱人們都熟悉的《斬黃袍》《描容起程》《梅龍鎮》《白蛇傳》等曲目,能行嗎?這樣,川劇與四川清音就在藝人們所做的“兩份生意”中,互相貫通融匯。四川清音早期稱“唱小曲”、“唱小調”,又因演唱時藝人自彈月琴或琵琶,被稱為“唱月琴”或“唱琵琶”。本世紀50年代以後才定名為“四川清音”。它用四川方言演唱,流行於以成都為中心的城市與農村,以及長江沿岸的水陸碼頭。
四川清音是由明、清的時調小曲及四川民歌發展而成。音樂十分豐富,計有100 多支曲牌。如[趙調]、[背工調]、[滿江紅]、[打棗桿調]、[馬頭調]、[疊斷橋]、[ 小桃紅]、[銀紐絲]、[梅花落]等等。音樂唱腔結構分曲牌和板腔兩類。 板腔類又有“漢調”和“反西皮”兩種。傳統的演唱方式為坐唱,即擺上一或兩張八仙桌,演唱者面對聽客正面而坐,主唱者居中(多數為女藝人),琴師坐在主唱者的左右兩邊,月琴、琵琶或三弦在左面,碗碗琴、二胡或小胡琴在右面。這種方式主要是在茶樓、書館裡的演唱,另外還有沿街賣唱或到旅店客棧賣唱的。清代中期以後,四川清音賣唱的藝人很多,出現了“大街小巷唱月琴,茶樓旅店客盈門”的景象。
四川清音除有專業藝人外,還有許多業餘愛好者,稱為“玩友”。他們不但能唱,一般都能彈奏琵琶或月琴,有的彈奏水平還相當高。還有一些清音的玩友組織,他們為推動四川清音藝術的發展發揮了作用。 五六十年代,四川清音進入劇場,坐唱的形式逐漸被站唱所取代。改為演員自己敲擊竹節鼓打板演唱,配以小樂隊伴奏,樂器有琵琶、高胡、二胡、中胡等。伴奏員兼演配角並參與合唱幫腔。 四川清音的傳統曲目很豐富,有《昭君出塞》、《尼姑下山》、《斷橋》、《黛玉焚稿》、《放風箏》等,現代曲目有《布穀鳥兒咕咕叫》、《六月六》等。
1947年,成都藝人李德才、李月秋在馬井鄉公園茶社的書場進行演唱,李德才唱揚琴、李月秋唱清音,他們的表演引起馬井鄉民的濃厚興趣。
揚琴就是四川琴書,演唱表白以揚琴為主要伴奏樂器。李德才在馬井鄉演唱不久,影響所及,馬井鄉出現了幾名揚琴玩友,組織業餘活動。清音是由長江下游地區民歌小調傳入四川後,結合本地音樂發展形成的,早名“唱小曲”、“唱小調”,用月琴或琵琶伴奏,唱腔優美,表現力強。李月秋在馬井演唱清音時,定居於馬井。清音名家李月秋(1925~ )程永玲(1947~ )等都曾在馬井作棚演唱並在此收徒。因此,馬井鎮就成為了四川清音的一個重鎮。李月秋,四川成都市人。7歲拜師學唱四川清音,12 歲出師後便在書場茶館演唱,受到聽眾的讚譽。50年代後就職於成都市曲藝團,從事四川清音的演唱。她擅唱的曲目有《繡荷包》、《秋江》、《尼姑下山》。1957年她參加了在莫斯科舉行的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演唱了《小放風箏》、《憶娥郎》獲得金質獎章。她的嗓音清脆,演唱柔媚秀麗,親切委婉,對曲目內容的表述細膩,富有生活情趣。她將前輩創造的“ 呵呵腔”發展為獨具特色的“哈哈腔”, 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演唱風格,如《布穀鳥兒咕咕叫》所用的“哈哈腔”,就給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程永玲(1947~ ) 四川江津人。1958年就讀於成都市戲劇學校曲藝班,從師李月秋,畢業後到成都市曲藝團演唱清音。她擅長演唱小調曲目,她的音色甜美,清新俏麗,既保持了李月秋的風格,又有自己的特色。她曾赴南斯拉夫參加國際藝術節,並去奧地利演出,受到熱烈歡迎。程永玲是當前四川清音飲譽海內外的青年演員。
馬井的清音是在最近三十年中才失去了它的風采和影響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