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乃起義

馬乃起義

傳說中,馬乃家得到這位陰陽先生為他家獻出一穴真龍陰地後,馬乃家將祖墳遷葬在官家墳,墓向大尖山,就能有“萬代諸侯、取得天下”之美意。從此以後,馬乃家開始興旺發達,並招兵買馬、屯糧養兵,人強馬壯,勢力強大,出現了四員猛將(文閹牯、屠擂缽,蘇肛缽、許大碗),所以能夠占山為王,稱霸一方,為了得天下,馬乃家舉起了反清大旗,夢想奪取天下。可誰也沒有想到,這位陰陽先生自從獻出了這穴陰地後,泄露了天機,眼晴就慢慢瞎了,馬乃家沒有把這位先生奉為貴客,而是把他放在磨房為馬家做苦力推磨磨麵等,從此這位陰陽先生遭受了苦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乃起義
  • 兵營位置:興仁縣放馬坪山頂草原
  • 發起人:馬乃家
  • 性質:反清
馬乃傳奇,馬乃兵營,後人瞻仰,懷古詠今,民間傳說,歷史記載,

馬乃傳奇

後來,這位陰陽先生有一個徒弟,他很有先見之明,知道師傅落難在此地後,就不遠萬里來到“放馬坪”,當他見到馬乃家興旺發達的情景,又見到師傅落難,他感到心裡不安,為了救走師傅,他想了一個好辦法,就對馬家說,官家墳那穴的寶地的字向錯了,撥向大尖山是萬代諸侯,就是說一萬代以後才出諸侯,撥向小尖山才對,就是一代梟雄,就是說這一代就可以出諸侯了。馬乃家聽後大喜,立即就請先生的這位徒弟,將葬在官家墳的祖墳撥了字向,對準了小尖山。
後來,這位徒弟向馬乃家提出要接師傅回家過晚年,馬乃家見陰陽先生老了也不中用了,就同意了他徒弟的請求,當師徒二人離開馬乃家那天,馬乃家什麼也不送,只送他們一匹誰都看不起的小馬,走的那天,師徒二人牽上小馬,來到洗馬塘,將馬放在水中一洗,這小馬突然間就變成了一匹又高又大的駿馬,師徒二人騎上大馬,只見那匹馬騰空飛起,騰雲駕霧,朝雲南方向飛走了。從此以後,馬乃家便開始敗落了,至此留下了許多傳奇故事。

馬乃兵營

馬乃兵營遺址,系貴州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興仁縣放馬坪山頂草原北段,是一塊面積約90多畝的山頂平地。遠遠望去,猶如放馬坪上微微抬起的龍頭。
馬乃兵營遺址地勢高峻,四周皆是懸崖峭壁。清順治十七年(公園1600年),馬乃土目龍吉兆率眾在此依山就勢壘築石牆,建立營盤,使其成為一座攻守俱佳、 屯兵上千的反清大本營。
遊人漫步於馬乃兵營遺址內,只見繁草叢生,壘石陳橫,泉水不涸,道路依稀可辨,頓生蒼涼之感,恍若走近300多年前那段血雨腥風、刀光劍影中的悲壯歷史中去。

後人瞻仰

第一次親歷放馬坪,是假日“五一”。接觸之後,總有一種深深的眷故,心裡老想著去。仲夏,一個淫雨紛紛的日子,又去了一趟,雨中的放馬坪又有雨中的神韻,但對於我來說,我更欣賞清晨帶著露珠和夕陽下泛著微光的放馬坪。中秋後一個周日閒暇,終又去了一次,開始實實在在的親密接觸。
放馬坪處在貴州雲南廣西三省區交會的黔西南州公路交通中心的興仁縣境,離縣城19公里。它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海拔1600多米的高原性北亞熱帶溫和濕潤季風氣候,宜人養人;2萬多畝天然牧場和種類繁多的草本木本植物,點綴著燦爛山嶺;碧草萬頃的山頂草原生長著明鏡般的天然湖泊,清純如少女泛著波光的大眼,跳動著迎接朝露與晚霞;湖邊一絲不掛的孩童嬉戲著清清的池水,天真無邪;對面岸邊幾隻白色的小鳥,悠閒地撿著食物;成群的牛羊和隨意哼著小調的牧人,不經意間構成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然畫卷;不遠處塵封300多年的馬乃兵營遺址述說著馬乃家族英雄和悲涼的歷史;周圍連綿不絕的黛青色山浪一波連著一波,牢牢地守護著她羞色迷人的身體和老天賜予的自然靈性。
歷史上的放馬坪有著自己厚厚的文化積澱。馬乃兵營遺址的斷垣殘壁述說著公元1600多年前馬乃土目龍吉率眾在此依山就勢壘築石牆,建立營盤,屯兵千人反清的歷史輝煌;90多畝依勢而起的山嶺平台,壘石陳橫,泉水不涸;奇險的進出通道,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踏上遺址,你會馬上感到左右帷帳林立,馬鳴廝急,血雨腥風;點將台前,浩浩陣式,金戈鐵馬;身臨殘城,兵營、要塞、古戰場;士兵、殺戮、戰爭與和平等等這些詞馬上就會凸顯出來,匯聚成語,沉澱你的思緒。再聽聽當地人關於馬乃家族的傳說和大力士如何將一塊塊重達一兩噸的巨石搬上陡峭的懸崖築牆故事,你的心靈會一次又一次的受到震撼、洗禮,你會一次又一次地說,不虛此行,不虛此行!
放馬坪是歷史的也是嬌弱的。嬌弱的放馬坪是原生態的,群山環抱、又高又長的山嶺是巨人刀劈斧銼而來、良好的植被是老天種下的種子;對於她來說,一絲一毫投入和人為雕飾都會顯得那樣的多餘,那樣的蒼白乏味;放馬坪,不需要呵護,太多的呵護反而會讓她背上沉重的包袱。放馬坪的嬌弱還表現在她的另一面,她經不起折騰,經不起“開發”。如今,興仁縣政府引資投入重建的幾千畝草場羊肥牛壯,同時,它與馬嶺河大峽谷、貞豐雙乳峰、三岔河風景區連成一線,形成了一條不可多得的旅遊黃金線。朋友,來吧,親歷放馬坪,你的心靈會得到燃燒和升華……

懷古詠今

貴陽 婁季初
西江月·朝天罐
序:清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馬乃兵營土司龍吉兆率四境彝眾抗清,兵敗後被吳三桂殺於昆明。其紅顏知己晴花,聰明俊秀,足智多謀,頗有男兒膽略,深得龍吉兆憐愛。龍吉兆死後,晴花獨護遺孤遠避海外,芳魂天涯。今兵營舊址,盛開的朝天罐花,好似記念這血洗的愛情。
葉憶腥風血雨,枝留劍影刀光。一坪衰草話蒼涼,唯有朝天罐壯。
淡淡紅花悅目,亭亭赭果行觴,山高風惡自清香,笑對藍天低唱。

民間傳說

明朝末年,一個老陰陽先生,從雲南攆一穴真龍地,翻山越嶺地到了貴州,這穴地到放馬坪時就隱沒不見了。老陰陽一生的心血、學問全在這穴地上,不見了真龍大地,他傷心透啦,倒在放馬坪上哭了3年。
這一天,太陽落山了,老陰陽還昏沉沉地躺在放馬坪上,忽見一個拄著龍頭拐棍的白鬍子老者向他走來,口中念念有詞道:“崇禎甲子滿,天下在大亂;蛤蟆欲跳井,眼前真龍現。”說完,就鑽入地里去了。老陰陽大驚,睜眼一看,自己還躺在地上,方知剛才是南柯一夢。他心裡明白,知道這是地脈龍神在點化他。老陰陽站起身來,猛然間狂風大作,暴雨傾盆而下,一聲炸雷震天響,放馬坪動盪了。應著雷聲,一塊大壩子展現在老陰陽面前(這即是今天在放馬坪邊緣的一個村子,名官家墳)。他冒著大雨,走到壩子中去,這時風停了,雨住了,一潭清澈見底的泉水在壩子中出現,水邊有一座小巧富麗的石山,圓溜溜的,頂上很平。老陰陽對著小山出神,他左研究,右考察,一時間心裡樂開了花,止不住自問自答:這不正是一隻蛤蟆,正欲跳入面前的井中去嗎?是了,正是這穴真龍寶地。
於是,老陰陽向人們宣布:“我找到了一穴真龍寶地。”老陰陽找到了這穴地,得把它獻給當地人家才有用,他見馬乃家生機勃勃,氣象萬千,就把這穴真龍寶地告訴了馬乃家。
馬乃是當地的土著,世代在這裡居住,屬土司一類角色,本在地方上已稱王稱霸,但總想走出山旮旯,在更大的範圍內稱一回雄。聽了這陰陽先生的話,大喜,忙將祖墳遷到放馬坪來,在老陰陽的指點下,葬入“蛤蟆”口中,墓向大尖山,取“萬代諸侯”之意。
自從葬下祖骨,馬乃家更加興旺發達,於是就在放馬坪積草囤糧,招兵買馬,並公開樹起了反清的大旗。不上半年,遠近來歸附馬乃的就有數萬人之多,其中有四員猛將,每餐能食一斗多米,力大無窮。第一個是文閹牯,第二是屠擂缽,第三個是許大碗,第四個是蘇缸缽。
反清隊伍終日在放馬坪上操練,修城築堡。不久,馬乃屯上的兵營落成了,屯周圍的城牆完工了,屯下的石頭連營,橫垣四周,聲勢越來越大。很快占有了36營、72屯。
為了更快地打下江山,老陰陽裝上12櫃飯豆、12櫃黃豆、12櫃金豆,又於豆中安放3支茅草箭,貼上封條,條上註明:“壬寅年撒豆成兵,要奪順治天下。”終日燒香換水,念咒不停。
老陰陽隨即又施展法術,遣使神工從雲南往貴州趕山為糧,來輔助馬乃反清。
由於看了真龍地,在陰陽地理這個行當內是泄露天機,老陰陽漸漸雙目失明。已成氣候的馬乃家此時不再把老陰陽當作貴賓,竟至把老陰陽先生放到磨房裡舂碓推磨。老陰陽有一個徒弟,功夫更是了得,這徒弟在雲南夜觀天象,見滿清江山穩固,又見到師傅落難,便趕到放馬坪來,眼看師傅如此情景,而馬乃年高,子孫大多只管吃喝玩樂,沒有進取之心,根本成不了大事,就對馬乃說:“你家起兵這么多年,還得不到江山的原因,是葬在蛤蟆口中的祖墳的字向不對。向大尖山萬代諸侯,要一萬代人才出一個侯,向小尖山是一代梟雄,就是一代之間便成為英雄了,應該把祖墳的向字撥向小尖山,你家就發跡得快了。”馬乃一聽覺得有道理,就請這少陰陽指點,將祖墳的字向撥向了小尖山。少陰陽又指點馬乃家在墳前修一條石階路,扎兩道花牌坊(石階路是一支利箭,直刺“蛤蟆”的頭部,兩道牌坊正壓住“蛤蟆”的兩隻前爪)。做完這一切,少陰陽就要接走師傅,臨走時,老陰陽告訴馬乃說:“今年就是壬寅年,新主不久就要登基,我走後120日你即可打開36櫃豆”。馬乃問老陰陽要些什麼禮物,老陰陽別樣不要,只要一匹又瘦又小的白馬。師徒倆牽著小白馬走下屯來,拉到一口水塘(今放馬坪上的洗馬塘)里去洗掉馬身上的屎疙瘩,小白馬越洗越大,轉眼間成了一匹飛龍馬。飛龍馬舔舔老陰陽的眼睛,老陰陽雙目又復明了。師徒倆人騎上了飛龍馬,飄然而去。
當天晚上,馬乃的夫人生下太子,太子見風就長,很快成了兩耳垂肩,兩手垂膝的大人,太子急去找他的飛龍馬,找不到,問那匹小白馬到哪兒去了,馬乃說被老陰陽騎走了,太子長嘆一聲:“馬飛了,軍師走了,生我何用!”立馬死在地上。馬乃一家大驚,忙差人去追老陰陽來救太子,追了三個月,音訊沓無。馬乃氣急敗壞,不聽老陰陽的吩咐,忙將36櫃豆子打開,只聽見“嗖!嗖!嗖!”三支茅草箭齊向北京城飛去,那些豆子,已經變成了小個小個的人形,擠眉弄眼,一個二個跳出櫃來,因元氣不足,立馬死去。三支茅草箭翻山越嶺,來到京城齊向皇宮裡射進去,剛登基的順治皇帝起得很早,此時已在金盆旁洗臉,忽聽空中嗖嗖作響,抬眼一看,只見三支長長的茅草箭直射下來,第一支射在龍床上,第二支射在龍位上,第三支射落在金盆里,皇帝嚇得目瞪口呆,半天說不出話來。鎮靜之後,他揀起盆里的箭一看,知道貴州出了草寇,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商議,調兵遣將,來打馬乃。
當年老陰陽施法使神工從雲南攆來的糧草,到了離放馬坪不遠的白家沖背後(今名米堆),因屯兵沒有成氣,也就大堆小堆地停在那裡了。
清兵一路浩浩蕩蕩,殺奔貴州而來,很快踏平了馬乃的36營、72屯,打上放馬坪,團團圍住馬乃屯。因屯上城牆堅固、地勢險要,清兵始終攻不下馬乃屯。馬乃家得罪了的嗩吶匠吹道:“哩哩吶,哩哩吶,順著岩上老鴰藤爬”。清兵中有識音的聽出來後,就分兵繞到馬乃屯後面,老鴰藤纏遍了岩子,直到屯上,清兵緣岩而上,出其不意,踏平了馬乃屯,解散了眾兵丁,燒毀了兵營。許大碗,屠擂缽,蘇缸缽死於亂兵之中,文閹牯被活捉,清兵把他的睪丸割了,拿當牛圍著放馬坪邊緣犁了三鏵後才死去。馬乃家三百多口人,都被清兵殺死,只剩下一個未滿周歲的小男孩,被丫環抱著躲在後花園裡的魚缸中,等清兵走後,丫環才背出小孩,星夜逃住蒙自投奔那裡的小朝庭去了。

歷史記載

根椐《興仁縣誌》記載:馬乃古屯堡原是馬乃營土司龍吉兆反清抗敵的根據地,因此當地又叫馬乃兵營。馬乃兵營何時所建,何時完工,以及馬乃家神秘的傳說,無據可查,縣誌也未提隻言片語。《興仁縣誌》第六章“戰事”龍吉兆抗清一節這樣記載: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四月,馬乃營土司龍吉兆聯合鼠場、樓下營土司龍吉佐、龍吉祥抗清,並操訓兵士數千,先後占領興仁縣城、巴鈴、回龍、計屯及貞豐龍場等地,還派人與大西軍將領李定國聯繫共同抗清。清息傳到京都,順治爺哪能容爾等刁民犯上作亂,剛剛坐穩江山的順治慎重其事,馬上下旨:令雲貴總督趙廷臣,令貴州巡撫卞三元親自率兵征剿,平西王吳三桂也不敢怠慢,遣總兵馬寶、趙良棟助剿。龍吉兆憑屯堡上的地理優勢,與來勢兇猛的官兵打拉鋸戰,經過數十日的激烈戰鬥,龍吉兆因寡不敵眾,最後被數千官兵齊擲火把將兵營燒毀,龍吉兆被俘,檻送昆明被吳三桂殺,龍氏後裔被剝奪土司世職。
這是一段血雨腥風的歷史,吸引我們的不是馬乃及其屬下的非凡氣概,也不是官兵的英勇頑強,我們感嘆的是馬乃屯堡的超凡地理優勢及因勢而建的軍事防禦系統。
馬乃屯堡雄踞於興仁縣城北30公里之放馬坪山東北,史稱“馬乃兵營”。放馬坪海拔1660米,方園萬畝,被譽稱為雲貴高原上富有塞北風情的萬畝草原。在草原的東北隅,有一山突兀,高出草原上百米,四周懸崖峭壁,地勢險要,且山上一馬平川。令人稱奇的是在這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山上,居然在東北邊緣百米處有一清泉湧出,常年不斷,我竊以為這就是馬乃在此建屯堡的原由及其與官兵抗衡持久的法寶。馬乃屯長約800米,寬約500米,山形呈橢圓狀,由東北向西南佇立。從地理上看,馬乃屯堡與放馬坪同屬一個山脈,但就屯堡而言,它卻是獨立的山峰,三面深壑斷壁,與放馬坪相連的一面僅是一條窄長的脊樑,能容一馬一車通行,真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馬乃屯堡雖然地理優勢獨特,但為了保險起見,馬乃還是在各險要路口建有關隘7處,分別是:天門關、地門關、飛龍關、飛虎關、野狼關、飛鳳關、朝天關。天門關,是進入屯堡的主要通道,是聯繫外界的幹道,位於屯堡的東面;地門關,是後山城牆上通往各兵營的地下暗道,它是補充屯上兵源和轉移屯上人員的退路,位於屯堡的北面;飛龍關,這是放馬坪沿山脊樑通往屯堡的唯一通道。飛龍關前有一高達數丈的天然岩石,形似龍頭,昂首朝南,其狀欲飛,從遠處眺望,這條巨龍仿佛將要把屯堡騰空馱起。飛虎關,位於屯堡東北面城牆下的山谷地帶,也是外界接近屯堡的唯一要塞,敵軍侵入屯堡,首取的就是這一關,否則要攻克屯堡,只能望屯興嘆。飛虎關由馬乃第一飛虎勇將文元率千餘人把守。文元非常勇猛,力大如牛,所以人們叫他文閹牯。文元的主要任務是抵禦前敵的入侵。飛虎關據我推測可能就是“興仁縣誌”上所說的果母寨,是進入馬乃屯堡的咽喉。野狼關,位於屯堡西北面的山窪內,此關主要起到後防作用,一方面可以隨時補充前方兵力,另一方面防止敵人偷襲,能保證屯堡主力進退自如。地門關的暗道就與野狼關相通。野狼關由素有惡狼之稱的蘇剛保負責把守。蘇剛保生性狡猾,心狼手辣,並且飯量大,因此人們送其雅號為蘇缸缽,就是每頓飯要吃幾缸缽。我想,野狼關也許就是清兵最後攻克“興仁縣誌”上所說的咔呷寨。飛虎關與野狼關就像馬乃屯堡的兩把尖刀,一左一右,緊密地護衛著屯堡的兩肋。最最精明的還是馬乃在屯堡的東西兩側建兩座烽火台,取名為飛鳳關和朝天關。飛鳳關和朝天關是整個馬乃屯堡的中樞神經,負責通報軍情,指揮全軍作戰等。以上七關均以巨石壘砌,建於懸崖之巔,可謂“固若金湯”,古人盛讚曰:“飛馬騰猿,不能逾者。”只可惜呈現眼前的不過是一些殘亘斷壁和歲月留下的影子。雄關風采依舊,遺蹟可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