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丹臣

馬丹臣,男,漢族,1895出生於棗園鎮馬蘆莊,出自於書香門第。是一位矢志教育,一生為人師表、品德高尚、思想進步的愛國人士。他在世七十八年,滄桑歲月,歷經坎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丹臣
  • 別名:字成九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 棗園鎮馬蘆莊
  • 出生日期:1895
  • 逝世日期:1973
  • 畢業院校:山東省立第一師範
  • 性別:男
馬丹臣,生平事跡,督學八年,教績斐然,老驥伏櫪,壯心不已,

馬丹臣

(1895~1973) 棗園鎮馬蘆莊人,出生於書香門第。1915年(民國4年),報考山東省立第一師範,名列第一。1919年(民國8年) ,"五·四"運動爆發後,積極投入反帝反封建愛國運動的洪流。奮筆寫出《告章丘同胞書》和《為日本在山東設民政署告民眾書》的反日檄文。1920年 (民國9年),畢業回籍,從事國小教育。1929年(民國18年),任縣督學。"七·七"事變後,重返課堂。解放後,繼續任教。1955年,參加章丘縣政協的組建工作。被選為一至四屆縣政協副主席。

生平事跡

馬丹臣出身於書香門第,曾祖及父親都是前清甲午舉人。幼讀塾學,博獵經傳,兼受家庭翰墨之濡染,遂學習有成。先生少年時代,值甲午釁啟之日,維新變法之時。因受時代思想的影響,他發憤讀書,品學兼優,每逢考試均名列前茅。1915年,他以升學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濟南第一師範(後為山東省第一師範),專攻教育。當時的一師校風民主,學生思想活躍,教育家鞠思敏任校長,范明樞先生任學監(范明樞、鞠思敏、于丹甫、王祝晨並稱為20世紀20年代山東四大教育家)。一師是省城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之一,是灌輸先進思想的園地。范老經常教育學生,要“養吾浩然之氣,錘鍊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頂天立地的大丈夫”。學生受其影響,大都養成言行正直、追求真理、治學嚴謹的優良品格。
1919年5月,震撼中外的五四運動爆發,馬丹臣和許多愛國志士一道,投身於如火如荼的反帝愛國運動的洪流。章丘縣旅濟學生30餘人集合,馬丹臣起草了《告章丘同胞書》。學生代表於廣沐、常經庸化裝繞道(膠濟鐵路已被日本侵略軍控制)回縣活動。勸學所長張懷清、農校教員李裕海熱情接待,共同議定發動各界抵制日貨和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在山東設立民政署的示威遊行。遊行隊伍舉著李裕海繪製的賣國賊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的漫畫像,高呼口號,師範講習所等校師生當眾焚燒個人所有日貨。馬丹臣組織了章(丘)、淄(川)、博(山)東下宣傳團,還親筆起草了《為日本在山東設民政署告民眾書》,其中有雲:“曾聞遠東之青島乎!今將為日本占有矣!曾知城南煤礦乎!今已入日本掌握矣!亡國之痛在目前,牛馬之役迫身邊—我章邑之父老乎!昆弟乎!時已至此,恐富者不得安食矣!貧者難免死戮矣!稍有血性者,亦必不能忍,不甘受矣。”馬丹臣以犀利的筆鋒揭露日本侵略者奪我財產、辱我姊妹、殺我父兄之種種罪行,指出當務之急乃發動民眾抵制日貨,還我青島,陳詞慷慨,情真意切,聽者無不為之感奮,無不為之同仇敵愾,這令人怒發扼腕的控訴書迅速在章丘、淄川、博山一帶引起強烈反響。馬丹臣和同學們化裝成商人沿路宣傳。北洋反動軍警四處逮捕愛國學生,不久馬丹臣入獄。六月中旬,愛國運動取得初步勝利,北洋政府被迫釋放學生,馬丹臣即獲釋。

督學八年,教績斐然

1920年,馬丹臣回鄉從教,為桑梓培養人才。他謙虛謹慎,誨人不倦。教學善於啟發誘導,又適當運用標本實物,增強直觀效果,很受同仁推崇,學生愛戴,曾受教育當局的讚譽:“教學認真,啟迪得法,應予嘉獎,以資鼓勵。”
自1929年至1937年,馬丹臣任督學八年(督學即負責監察全縣學務)。為了革新教育,便於管理,他主持將全縣劃分四個學區(第一學區:現馬彭,章丘城地區。第二學區:現舊軍,辛王店一帶。第三學區:現臨濟,馬住莊一帶。第四學區:現刁鎮一帶)分片管理,建立教學體系,各分專人督辦學務,把教育宗旨劃細分解,層層落實。這在當時確實是一種大膽的改革。他親臨各區,調查研究,規劃擬章,聘請有學識的人任教員,制定頒發校規校章,很快使四區學校不僅在規模上有了發展,而且建立了較為正規的教育體制和教學秩序。
1930年,章丘縣成立義務教育委員會,由馮雲和(縣長)、唐謙恭、牛占誠、張福山、馬丹臣、張國清、張懷仁等13人組成,擬定了《章丘縣二十年度實施義務教育計畫》,對推行義務教育起了重要作用。到1931年,全縣國小數比1930年增加71所,推行義務教育已初見成效。馬丹臣從教突出兩個特點:一是牢牢把握教書育人之宗旨,培養合格的初等專業人才。二是引導學生手腦並用,注重實踐。馬丹臣高風亮節,甘為人梯,親自上講台,培養師資,舉辦各類培訓班,極力介紹有影響的教育家的學說和主張,提出採用新的教學管理方法,為章丘教育的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
馬丹臣曾受蔡元培、范明樞等教育思想的影響,在教學上“兼收並蓄”,既反對尊孔讀經的封建教育,又不一概排斥古文化,而是尚古不泥。他思想開化,善於接受新事物。1949年,馬丹臣雖年過半百,但精神不減當年,積極熱情地投入新中國的建設事業,尤其是教育事業。他曾利用自做的土電影宣傳抗美援朝、新婚姻法等,受到黨和民眾的讚譽。

老驥伏櫪,壯心不已

1955年,馬丹臣年屆花甲,應邀參加縣政協的組建工作,並在首屆政協會議上當選為副主席。他作為駐會主席廣泛開展社會活動,聯絡各界人士。他十分關心和注重發展章丘縣的教育事業,殫精竭慮,奮鬥不息。1956年,全縣業餘教育、掃盲運動掀起高潮,他經常組織有關教育工作者深入農村視察輔導,提合理化建議,推動掃盲運動的開展。他德高望重,受人愛戴,憑藉自己的地位和聲望,積極向各民主人士宣傳黨的政策,用自己的切身感受備贊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反覆闡釋黨對各界人士的厚望、信任和關懷,團吉他們放下包袱,開動機器,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同全國人民一道,為建設社會主義祖國貢獻力量。
1957年,馬丹臣體弱多病,仍忘我工作,蒐集章丘縣明代戲曲家李開先的史料,以惠及後人。1959年,馬丹臣因病在家長期療養,亦不忘黨所賦予的工作,至1973年夏於彌留之際,寫下了“病已入膏肓,人生斗滄桑,只要為人民,永世樂洋洋”的詩句,這是他一生追求進步,嚮往光明,忠於黨和人民的真實寫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