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帕爾

馬丁·帕爾

馬丁·帕爾出生於1952年,童年時代在祖父的啟發下對攝影產生興趣,後來在曼徹斯特大學專攻攝影,馬丁·帕爾的作品劍走偏鋒,不走常規老路,實際上引領了近年來興起的"概念攝影"的先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丁·帕爾
  • 國籍:英國
  • 出生日期:1952年5月23日
  • 外文名:Martin Parr
  • 出生地:薩里
生平,藝術主張,獲獎經歷,

生平

馬丁帕爾於1952年生於英格蘭南部薩里郡的愛普森。童年的帕爾對攝影有很大興趣,這得到了他的作為狂熱攝影愛好者的祖父喬治 帕爾的極大支持和鼓勵。
1970年至1973帕爾在曼徹斯特理工學院學習攝影。為了實現他成為自由攝影師的夢想,1975年至90年代早期期間他同時做著教師的工作,承擔著很多不同的教學任務。八十年代初期,他的作品反映英國普通民眾的生活狀態,折射柴契爾夫人執政時期勞工階級的衰微和貧困。因其在社會紀實方面的獨特視角和富有創新精神的形式而贏得了國際性聲譽。 1994年,經過一番針對其極富挑釁性的攝影風格的激烈討論,最終帕爾成為瑪格南圖片社的正式成員。
以帕爾的觀點,道德敗壞及生活瑣事的荒謬無常意味著我們只能從某種幽默感中獲得救贖。像《無聊的夫婦》、《常識》這樣的作品就描繪了現代生活的陳詞濫調、枯燥和缺乏意義。
2002年費登出版社出版了傳記《馬丁 帕爾》。同年,倫敦巴比肯美術館開始了帕爾的大型作品回顧展,這個展覽也在馬德里瑞內索菲亞美術館,巴黎歐洲攝影之家,漢堡堤壩門展覽館進行了展出。2004年馬丁 帕爾被委任為威爾斯大學的攝影學教授,同年還被任命為阿爾勒聚會的客座藝術總監。帕爾對電影業產生了興趣,也開始在不同領域例如時尚界、廣告界運用他的攝影技術。

藝術主張

馬丁·帕爾一開始攝影就開始冷嘲資本世界裡庸俗、可憐的生活:亦即全球化生活、英美快餐式生活、所謂的“中產”生活,就像他拍的牆紙一樣,花里胡哨卻言之無物。早期作品“甜美的家”由系列的牆紙、相框、瓷碟、電視組成,因為這是英國家庭必備的“美學”。“六月大街”系列更是千篇一律的準中產家庭客廳,與他另一系列“樣板間”無異,人的家成為了陳列其階級屬性的樣板房。“預製簡便房屋”意味著因陋就簡的現代化。
馬丁·帕爾一路拍過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這個日益庸俗的世界使善於諷刺的英國藝術家如魚得水,世界就像是為他預備好的一盤笑料。在他的作品中到處都是窘迫、尷尬的英國人,竭力紳士也紳士不起來。使用彩色攝影之後他的世界更真實,但還不夠,還要加閃光燈讓細節更分明、色彩更飽和,揭示出那個更喧鬧的真實。這些閃光燈下的人間百態跟美國早期紀實攝影大師維基的赤裸裸揭示、諷刺相像。但是維基那時被拍攝的人還顯得措手不及,帕爾時代人們已經對自己的困厄、醜態習以為常。維基拍攝的康尼島人擠人的可憐快樂,在馬丁·帕爾這裡換作了日本MIYAZAKI的室內假海灘里的窮開心,更形可憐。
後來馬丁·帕爾展開拳腳全面出擊,著名的超市系列,關注最直接的議題:消費——人的物質欲望,更突出的是在此欲望驅使下人的不堪。廣為人知的“小世界”系列直接關於全球化,來自已開發國家的鴨子團遊客在世界各地留影、掠奪、尋歡,都參與了馬丁·帕爾鏡頭中一場鬧劇。“生活的成本”拍攝中產階級的派對,拍攝他們身邊、身上無聊的附加價值。“最後的度假勝地”系列,本應該快樂的人都麻木如白痴,在新布賴頓猶如世界末日後的廢墟。令人不禁問:在此無聊世界,他的戲劇性到底因什麼而誕生?只因為我們當今的生活本身就是一出廉價的喜劇。
馬丁·帕爾較新的作品為“常識”,都是生活中古怪物件的特寫拍攝,同時他開始做商業作品——這令人覺得他晚節不保,難道他不是資本遊戲的揭露者嗎,怎么成了參加遊戲的人?其實有跡可循,“常識”中對物之細部的批判性剖析發展到廣告片中對物之細部的推崇性突出,資本歡迎這一剖析。他的商業行為同時構成兩種意義:1、商業世界對嘲諷者的收編,如安迪·沃霍所遭遇的;2、他自己也許以為是打入其內部給他扇的一耳光。但總之“馬丁·帕爾”風格已經成為一個商業金招牌。
這是一種社會學攝影,紮根資本社會的污泥中,難免不受社會的玷污,拍攝市場者最後也成為市場的貨品。世界和馬丁·帕爾都在冷笑,看誰笑到最後。

獲獎經歷

2004年:攝影,教授威爾斯大學新港學院 。
2005年:英國皇家攝影學會(植物志),名譽院士英國皇家攝影學會 。
2008: 百年勳章,英國皇家攝影學會 。
2008年:藝術博士,名譽度, 曼徹斯特城市大學 (MMU),以表彰他對攝影和正在進行的貢獻藝術學院MMU 。
2008年:終身成就獎
2008年: 國際獎,日本攝影協會 。
2014年:傑出成就業餘攝影師 ,倫敦
2014年:露西獎,成就紀實攝影,露西基金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