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芹菜菌核病

香芹菜菌核病

香芹菜菌核病---幼苗和成株都可以發病。患病植株會閒從莖基部開始軟腐,隨後向四周健康植株擴散,後期在菌絲間形成黑色鼠類狀堅硬的菌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核盤菌
  • 中文學名:香芹菜菌核病
  • :細菌界
  • 病原分類地位:子囊菌亞門
  • 病害類型:真菌
  • 主要危害作物:芫荽、香芹菜
  • 主要為害部位:莖
為害症狀,病原形態特徵,發病因素,防治方法,

為害症狀

幼苗、成株均可發病,主要為害莖,從莖基部開始出現水漬狀軟腐,致幼苗折倒枯死;成株能支撐幾天,濕度大時,病部生出繁茂的棉絮狀白色菌絲,向四周健株蔓延,致病組織腐爛,後期在菌絲間形成黑色鼠類狀堅硬的菌核。
香芹菜菌核病
香芹菜菌核病

病原形態特徵

菌核初白色,後表面變黑色鼠糞狀,大小不等1.1~6.5×1.1~3.5毫米,由菌絲體扭集在一起形成。乾燥條件下,存活4~11年,水田經1個月腐爛。5~20℃,菌核吸水萌發,產出1~30個淺褐色盤狀或扁平狀子囊盤,系有性繁殖器官。子囊盤柄的長度與菌核的入土深度相適應,一般3~15毫米,有的可達6~7厘米,子囊盤柄伸出土面為乳白色或膚色小芽,逐漸展開呈杯狀或盤狀,成熟或衰老的子囊盤變成暗紅色或淡紅褐色。子囊盤中產生很多子囊和側絲,子囊盤成熟後子囊孢子呈煙霧狀彈射,高達90厘米,子囊無色,棍棒狀,內生8個無色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橢圓形,單胞,大小10~15×5~10微米。一般不產生分生孢子。除侵染葫蘆科外,還侵染茄科、十字花科、豆科等多種蔬菜。0~35℃菌絲能生長,菌絲生長及菌核形成最適溫度20℃,最高35℃,50℃經5分鐘致死。

發病因素

菌核遺留在土中,或混雜在種子中越冬或越夏。混在種子中的菌核,隨播種帶病種子進入田間,或遺留在土中的菌核遇有適宜溫濕度條件即萌發產出子囊盤,放散出子囊孢子,隨風吹到衰弱植株傷口上,萌發後引起初侵染,病部長出的菌絲又擴展到鄰近植株或通過病健株直接接觸進行再侵染,引起發病,並以這種方式進行重複侵染,直到條件惡化,又形成菌核落入土中或隨種株混入種子間越冬或越夏。南方2~4月及11~12月適其發病,北方3~5月發生多。本菌對水分要求較高;相對濕度高於85%,溫度在15~20℃利於菌核萌發和菌絲生長、侵入及子囊盤產生。因此,低溫、濕度大或多雨的早春或晚秋有利於該病發生和流行,菌核形成時間短,數量多。連年種植芹菜、葫蘆科、茄科及十字花科蔬菜的田塊、排水不良的低洼地或偏施氮肥或霜害、凍害條件下發病重。此外,栽植期對發病有一定影響。

防治方法

(1)實行3年輪作。
(2)從無病株上選留種子或播前用10%鹽水選種,除去菌核後再用清水沖洗乾淨,晾乾播種。
(3)適度密植,及時拔除雜草。
(4)設法降低棚內或田間濕度,發現病株及時拔除,攜出田外集中燒毀。以減少菌核形成。收穫後及時深翻或灌水浸泡或閉棚7~10天,利用高溫殺滅表層菌核。
(5)採用地膜覆蓋,阻擋子囊盤出土,減輕發病。
(6)採用生態防冶法避免發病條件出現。
(7)發病初期開始噴灑5%速克靈或50%撲海因或50%農利靈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及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60%防霉寶超微粉6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667平米噴對好的藥液60升,隔8~9天1次,連續防治3~4次。
(8)棚、室栽植芫荽使用15%腐霉利(速克靈)煙劑或45%百菌清煙劑,每667平米250克,熏1夜,隔8~10天1次,連續或與其它方法交替防治3~4次。如噴撒5%百菌清粉塵劑,每667平米1kg。採收前7天停止用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