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近種區別,
形態特徵
常綠小喬木或灌木,高可達10米;小枝粗壯,幼時密生棕色絨毛,不久脫落成無毛,暗灰色。葉片革質,長圓橢圓形,長7-15厘米,寬2.5-5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基部楔形或漸狹,邊緣在中部以上具不明顯疏鋸齒,中部以下全緣,幼時兩面密生短絨毛,不久脫落,兩面均無毛,中脈在兩面皆隆起,側脈9-11對;葉柄長1.5-3厘米,幼時有棕色短絨毛,老時無毛。圓錐花序頂生,長7-9厘米,總花梗和花梗均密生棕色絨毛;花梗長2-5毫米;花直徑約15毫米;萼筒杯狀,長4-7毫米,萼片三角卵形,長3-4毫米,先端鈍,萼筒及萼片外面有棕色絨毛,內面無毛;花瓣白色,橢圓形,長約5毫米,寬約3毫米,基部有棕色絨毛;雄蕊20,較花瓣短;花柱4-5,中部以下有白色長柔毛,子房有柔毛。果實球形,直徑1-2.5厘米,表面具顆粒狀突起,並有絨毛,具反折宿存萼片。花期4-5月,果期8-9月。
生長環境
枇杷喜光,稍耐陰,喜溫暖氣候和肥水濕潤、排水良好的土壤,稍耐寒,不耐嚴寒,生長緩慢,平均溫度12-15以上,冬季不低-5℃,花期,幼果期不低於0℃的地區,都能生長良好。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廣東、廣西。
主要價值
枇杷的經濟價值,包括其食用價值、藥用價值以及其他利用價值等。批把果肉富含人體所需的多種營養成分,具有止咳、潤肺、利尿、健胃、清熱的功效,對肝膽疾病也有一定療效,枇杷的果實、花、葉、樹皮、根皆可入藥,是極佳的中藥材。
枇杷用途廣泛,除果實鮮食外,枇杷果肉可供做糖水罐頭、蜜餞、果脯、果汁、果膠、果露、果醬、果膏、果酒等產品枇杷種子可以釀酒及提煉酒精木材堅韌,質硬等,可供製作木梳、木梳、手杖、木榔頭、木棒用材枇杷花做花茶枇杷葉可以製成茶葉,也可入藥製成做枇杷露、枇杷葉膏、枇杷葉沖劑,枇杷核做果仁。枇杷樹也常植於庭園、公園,作為綠化用樹。
通過追溯中國枇杷悠久的栽培歷史和枇杷的栽培史、醫用史,分析中國枇杷文化形成和發展歷程,將中國枇杷文化的起源和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萌芽階段—原始社會和西漢時期,食用和美味品嘗,以及初步樹和果實觀賞發展階段—魏晉南北朝時期,除了初期的食用和觀賞、品嘗,主要是開始藥用功能研究利用等成熟階段—唐宋時期,無論是枇杷書畫和詩作還是藥用功能開發利用都進入了空前鼎盛的時期繼承和發展階段—明清時期至今。蒐集整理了枇杷文化相關歷史資料詩詞、書畫、歌曲。枇杷的傳統文化主要表現在樹、葉、花、果實的顏色、大小、藥用價值、歷史軼事趣聞等相關的詩詞歌賦、書畫描述記錄,其中主要以枇杷藥用和外形、食用等的詩詞歌賦為枇杷文化主要組成部分。
近種區別
香花枇杷和大花枇杷相似,但後者葉片長圓形、長圓披針形或長圓倒披針形,葉邊大部分具疏生內彎鋸齒,近基部全緣;花柱2-3,易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