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花和尚舞

香花和尚舞

香花和尚舞是一種佛教法事中超度亡靈的傳統民俗舞蹈及民間宗教活動,流傳於江西省宜春市一帶。主要由《錫杖花》、《穿九燭》、《鐃鈸花》三段小舞蹈組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香花和尚舞
  • 所屬地區江西 · 宜春 · 靖安縣
  •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 申報日期:2006年
基本信息,簡介,淵源,曲目,表演場合,表演程式,傳承,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香花和尚舞
所屬地區江西 · 宜春 · 靖安縣
遺產編號:Ⅲ-1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靖安縣
遺產級別: 省
香花和尚舞香花和尚舞

簡介

現流布於我縣璪都、羅灣山區一帶。該舞在靖安約有300年以上的歷史。香花和尚即生活在民間,不受寺廟清規約束,既有法名又有俗名的鄉野僧人。《錫杖花》,也叫《破地獄》,是根據“目連救母”傳說,用錫杖編出的一套打破“地獄門”的舞蹈動作。《穿九燭》意為香花和尚引領亡靈闖過“鬼門關”,在陰間極樂世界遨遊。表演時,每人持一樂器或供具,只舞不唱。《鐃鈸花》由《穿九燭》中持廣鐃的人到主人家門外表演,由“楓樹落葉”等48個動作組成。技藝高、難度大。香花和尚舞一般由4-10人表演,在清亮、悠揚的伴奏音樂(嗩吶、笛子為主吹奏)中,藝人們時兒變換手中的樂器或供具,如廣鐃、刮子、碗鑼、鑼鼓、錫杖、香籠等以加強舞蹈表演氣氛。香花和尚舞歷史悠久、內涵豐富、融宗教、民俗、雜技、音樂、舞蹈為一體,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根據《鐃鈸花》加工整理的舞蹈,曾參加江西省廬山藝術博覽會演出。《靖安香花和尚舞》被列入江西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淵源

據靖安縣1986年的一份資料介紹,當時羅灣鄉長坪村82歲高齡的香花和尚鐘作華(法號本性)曾經談到:佛教自西漢末傳入中國後,日漸興盛,特別是唐朝,到廟裡燒香拜佛的人越來越多,和尚應接不過來,最後把伙夫也拉出來應酬,天長日久,伙夫把做法事的經卷、程式、動作悄悄地傳到了民間,故把寺廟外的和尚稱為香(鄉)花和尚。他們生活在民間,不受寺廟的約束,可以游遍天下,不戒葷腥,可以成家立業,既有法號又有俗名。他們的法號按寺廟的譜排列有:能、仁、聖、果、道、德、寬、宏、智、慧、澄、靜、寂、照、普、通、心、源、廣、續、本、覺、昌、隆24個字。他們念的經書也和寺廟的一樣,傳說是唐僧從西天取來的,有大經卷8本,共做七十二壇法事,穿插在做法事中還有表演性很強的舞蹈,最流行的是《錫杖花》《穿九燭》《鐃鈸花》等三個節目。因為是由客家人傳入靖安的,所以他們做的法事只傳客家人,也只有客家人才請他們做法事。

曲目

這些看似帶有濃厚的民俗色彩的法事活動,有著很多經典的故事,它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文化。其中《錫杖花》就是一個有著濃濃民間傳奇色彩的舞蹈。《錫杖花》又叫《破地獄》,是和尚做法事時舞弄錫杖時的一組舞蹈動作,它的形成來源於“目連救母”的民間傳說。古時候,有一位劉氏寡婦,一生慈悲為懷,樂善好施,但家境清貧,又膝下無子。一日,有一個道人化齋到此,適逢劉氏家中粒米無存,只有一些還帶著泥土的蘿蔔,劉氏正準備去洗淨給道人時,道人忙說:“不要洗,沒時間了。”說完奪過蘿蔔連泥吃下,道人吃完就死了。劉氏當日懷孕,後來生下一子,取名目連。後來劉氏去世,目連繼承母志,修身養道。他得法後,就去陰間尋找母親,找到十八層地獄門口,見母親坐在血盆內啼哭,悲痛異常。目連忙問其故,劉氏說:“只因母生兒時,血水污了河流,故罰我鐵枷、鐵鎖,鎖在這血盆里受盡無邊的苦頭。”目連聽完,痛苦無比,決定救出母親,然而目連所修煉的法術不能夠打開獄門,兩次救母都失敗。第三次救母時,遇上如來佛祖,佛祖念劉氏生前一向慈善、潔淨,又感目連對母親的一往情深,於是賜給他一根錫杖。目連持杖,打破十八層地獄的門,救母解脫苦難,同時,放出了無數冤魂。《錫杖花》就是根據這個傳說編出的一套錫杖打破地獄的舞蹈動作。如果是為女性死者做法事,“三寶台”上還要敬放目連的畫像。在表演時,和尚們先念經,爾後邊唱邊舞。唱詞內容主要是祈求各尊菩薩救亡靈出地獄,動作有“持杖點地”、“拋錫杖”、“背錫杖”、“合掌端錫杖”等。雙腳隨節拍輪換,含有掃除左右障礙之意。《錫杖花》由二人表演,表演時神態虔誠、動作緩慢。
《穿九燭》和《鐃鈸花》分別在做法事的第二天和第三天進行表演,《鐃鈸花》是整個舞蹈中表演技巧性較高的舞蹈,屬於十八般武藝里的東西,共有四十八個動作,由於難度大,已經沒有人能全套表演了。舞蹈動作有:“楓樹落葉”、“蓮花並蒂”、“黃龍纏身”、“野鹿銜花”、“禾背跳瓦(禾背是客家人對一種鳥的稱呼)”、“豎楊柳”、“軲轆毛”、“鷂子翻身”、“打盤車(客家語即虎跳)”等,伴奏的主演樂器是嗩吶和笛子,和尚們通過變換手中的樂器如廣鐃、刮子、碗鑼、鐃鈸等來加強表演氣氛,進一步突出濃厚的民間音樂的特色。《鐃鈸花》只是在《靖安客家歷史歌舞》這本書上有記載,靖安已經沒有人會跳了。

表演場合

香花和尚舞的表演場合,除《鐃鈸花》在屋外表演外,其餘兩段都在主人家的堂屋內圍繞著“三寶台”進行表演。堂屋正牆的上方懸掛三張長一丈三尺三寸的釋迦牟尼、達摩、僧伽的畫像,下設“三寶台”。“三寶台”共用四張桌子疊起,下面兩張桌子,前面的供擺香火、燈盞及和尚用的戒尺、木魚、碗、刮子、賴陀圓等各種樂器、香案,並且供奉著儒、釋、道三教祖師的畫像,後面的桌子則起壘高桌子的作用。中層一張桌子掛桌圍(有印花和繡花兩種),桌上放三尊菩薩,左為文殊,右為普賢,中間為觀音。菩薩前擺設香火、燭台。放在最上層的桌掛“洞門”,“洞門”上橫書“釋雄寶殿”,內放一把圓形的斗,斗的四周用一張畫紙圍著,畫上畫的是獅子,斗上插萬歲牌。
表演表演

表演程式

香花和尚舞的表演程式是,“三寶台”兩邊坐司鼓和吹奏樂師,面對“三寶台”分左右各站一位表演的和尚,一人持廣鐃,一人持鐃鈸。首先由他們用廣鐃、鐃鈸催動起樂,然後兩和尚面對“三寶台”鞠躬,轉身對天地三鞠躬,再回身。持廣鐃者用右手改持戒尺,擊一次桌面就開口唱,大意是請神降臨,唱的過程中,他時而用右手到空碗中做彈水狀,時而擊打桌面,敲打鐃鈸拜台、拜三尊佛祖、拜天地等,之後便按時辰該念經就念經,該跳舞就跳舞。

傳承

駱厚本是香花和尚舞的代表性傳承人,他說在璪都、石境一帶從事這門職業的有一、二十人,大家都是本地的民眾,有人請做法事就去幫忙,平常時間在家種地做生意,已經沒有了從前的那些做派。這種沒有和尚的“香花和尚舞”已經列入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根據《鐃鈸花》加工整理的舞蹈,曾經在1987年代參加了江西省廬山藝術博覽會的演出並獲好評。靖安縣熱衷於客家文化研究的原宣傳部副部長、文聯主席駱後生先生已經將其收入《靖安客家歷史歌舞》一書並刻成光碟保護,國家圖書館已經將此書收藏,它已經不僅僅是屬於靖安的東西,更是屬於國家的寶貴文化遺產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